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篇).docx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篇)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问点,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的熟悉,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我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鉴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学问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
2、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拟难教,这局部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拟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常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推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良的地方还有许多,我只有不断地进展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
3、些初浅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的反思 今日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育学生对语言的概括力量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力量。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因数和倍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忙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熟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层层推动,引入教学,留下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熟悉“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根底,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消失“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
4、是以整除为根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把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根底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沟通,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沟通、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的安排,表达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阅历和动手操作力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承受,是学生在展现自己的想法,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育了学生擅长观看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
5、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简单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根底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表达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时许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查找缘由,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固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
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究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刚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真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索后,效果好了许多。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制造的火花,才能表达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根本能全部找到,再此根底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简单承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稳固新知,进展思维的效果。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
7、的规定直接运用叙述法。对与本学问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 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究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局部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由于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讨论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阅历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叙述法,让学生清楚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展连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
8、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觉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比照,再就是发觉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当要留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讨论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仔细反思、独立思索、沟通探讨,学习讨论,与学生公平对话,在实践和探究中不断前进。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二 开学后上第一节课年级组教研课,挺有压力的。究竟放了这么久的假,感觉有点不习惯,好象字都写不稳一样。还好,上完课后感觉还可以。 因数和倍数是
9、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根底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展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提醒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 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省许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加到了学问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局部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这里我强调按挨次找,也就是从“1”开头,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
10、,并仔细观看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觉,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考虑,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展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由于方法比拟易于把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教师们就这堂课仔细评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特殊就学问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绽开了争论,特殊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意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留意一下几点:学问的渗透点、练习进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奇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悦耳点、治理到位点、应变敏捷点。 这几点既是目标也是方向,信任我们在新的一学期,团结协作,勤奋务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因数和
11、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材与学问点的比照与区分。 1、比照新版教材学问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分。有关数论的这局部学问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展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详细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熟悉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分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教师必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敏捷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学问根底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
12、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像概念的比照。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分。“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一样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3、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叙述法。对与本学问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究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局部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由于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讨论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阅历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叙述法让学生清楚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展连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
14、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觉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比照再就是发觉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四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简单。当确定好内容后,我和吴艳、顾志成三人各自备课,其次天放学后化了整整一个半小时争论教案,后又几经修改,但总感到时间来不及。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学问性的内容,学起来比拟枯燥。如何使学生通过四非常钟开心轻松的学习把握这乏味的概念性内容,如何开头,各局部之间怎样连接,每一个学问点实行何种形式呈现、绽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那几天这很多问题始终盘绕在脑海中,课上下来依据学生的参加
15、状况,把握程度可以说到达了教学目标。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留意了以下几点: 1、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忙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学生乔雨雷、乔风光兄弟间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看事物、思索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忙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留意引导学生进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公开课不管上的什么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往往都要叫学
16、生争论,看起来热喧闹闹,其实有多少学生真正参加了争论。往往是一组中的优等生把答案说出,其他学生洗耳恭听。当3、2、5的倍数写出来后,我问:“整体观看这几个数的倍数,你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首先问题有争论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当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独立思索,看到学生间续举手时,再组织学生争论沟通,完善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必需在每个学生独立思索的根底上进展合作学习。) 3、内容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流畅。 从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因数,从而提醒课题,引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到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归纳找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通达顺畅。 4
17、、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稳固了新知,又进展了思维。 “找朋友”嬉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很大,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让学生推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教师手里拿了2、3、5几张数字卡片,教师出示卡片,假如学生的学号数是教师出示卡片的倍数就可以站起来。最终留下了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让学生想方法假如他们也要站起来,教师出示的卡片上应是几?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索,享受了数学思维的欢乐。 疑问:一开头的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
18、系不大,假如说是培育操作力量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堂课练习时间比拟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 我想假如我们每堂课都能细心设计的话,对学生对我们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材与学问点的比照与区分。 1、比照新版教材学问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分。 有关数论的这局部学问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展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详细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熟悉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分: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
19、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教师必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敏捷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 学生的原有学问根底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像概念的比照。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因数 倍数 教学 反思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