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苏辙.pdf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苏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苏辙.pdf(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苏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 辙公坤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谓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野公学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必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 乃 为 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
2、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锥,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目:“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存于冬呼,谥文忠。天下学士闻
3、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选 自 苏 辙 栾城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消范公/以为当轴/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道/范公以为当黜/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请范公/以为当黜/D.时
4、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消/范公以为当黜/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公掌书记”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音同义不同。B.“皆以直范公见逐”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C.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一般字号不避。D.太子太师,官职,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进献 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但最终仍
5、因“结党议论 而不得久留朝廷。B.范公被贬斥,欧阳修为其直言同遭贬斥,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被贬夷陵。后来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欧阳修面对征召却推辞不去。C.包公治政有方,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相同的行事风格。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2)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热半:辙生
6、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多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
7、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康、府库、城池、和网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撼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伤连,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8、,又幸矣!(二)上韩丞相书苏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黄,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
9、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宽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遨也。今朝廷糊名以取人,保任以得官,苟应格者,虽屠沽不得不与。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
10、,始复读 易,作 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 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T o不宜,洵再拜。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减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C.然天下
11、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旧时给一定地位的人写信常用“执事”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B.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以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C.苑囿,指专属园林,是古代畜养禽兽供王侯贵族、朝中大臣玩乐所用。D.待选,古代考中进士后,还须等待吏部授予官职,在此期间称为待选。7 .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
12、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B .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当上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8 .把文章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2)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9.根据文本一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养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人未尝赂
13、秦,终继五国迂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岁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 六国论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
14、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推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掰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必自相屠及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国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必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 六国论丙春秋之末,至于战
15、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庠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鹫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
16、存,而泰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 六国论1 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始速祸焉(2)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度
17、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1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何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似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何不悲哉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8、.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微”,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C.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14.三段选文中,作者对六国被秦所灭的历史教训分别有怎样
19、的认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与。臣早失性悖,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鸟学。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多学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察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隼,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学如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
20、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阚?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平遇不世出之主,虽翅齿吾于当年,终欲挈尺寸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斗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T o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右于缓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蟋蚁本诚,虽万万不及缓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箪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
21、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管等,归诚陛下。唯宽其狂妄,特许用 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注: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御史台官员从其诗文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上奏弹劾而入狱,时任应天府判官的苏辙冒死上此书于神宗皇帝。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相须为命 会不相从许 B.死圉分也 目前圣之所厚C.臣欲名纳在身官 愿名终养 D.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 则由评不许16.下面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今臣蜷蚁之诚 B.洗心场事明主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C.少抱有为之志,顶遇不世出之主 余扃牖加居D.惟宽其狂妄,特许析乞
22、 某所,而母立于兹17.下面句子含义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我私下认为可以凭借天地深厚宽广的包容之德,不需要收敛自己而有所敬畏。B.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这些作品从前曾被同僚们上交朝廷,陛下搁置起来,不予问罪。C.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虽 然(苏轼)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已经陷入刑罚之中,无法挽回。D.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即便在以前显得和我交好的人,肯定也不会出来替我求情。1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苏轼获罪原因的一组是()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
23、抑畏 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 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A.B.C.D.19.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解释说明有误的一 项 是()A.中国古代,人们有很多避讳和忌讳,如 陈情表中“慈父见背 是父亲去世的委婉说法,本文“早失怙恃 是父母去世的委婉说法。B.汉语发展中经常近义词连用,使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如 陈情表中的 沐浴”,项脊轩志的“栏楣”,本文中的“狂狷”等。C.古代关于官职名称和官职授予的术语有很多,如 陈情表中“洗马”和本文 通判”是官职 名 称;陈情表中“举”、拜、除”指官职授予。D.文言文中有一类词叫偏义复词,如 孔雀东南飞 中的“昼夜勤作息”的
24、作息”,本文的“其女子堤萦 中的 女子”、”无大过恶”中的“过恶”。20.苏辙的 为兄轼下狱上书与李密的 陈情表都是向帝王“陈情”,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二者在“陈情”技巧方面的异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苏洵,字。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 通 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见其书,奏于朝,遂除秘书省校书郎。(节选自 宋史 苏洵传有删改)(乙)思厥先眄冬,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25、一夕宰寒。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形,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 六国论)(丙)愚读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诗文 阅读 训练 苏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