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生物A版课件13种群和群落.pdf





《2019生物A版课件13种群和群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生物A版课件13种群和群落.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十三种群和群落考纲专题解读考点分布,考题示例考查内容考试指导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4 4 4.2017 课标 I,54 5 分种群数量变化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和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群落演替的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2017 课标 H,31种群数量变化2017 课标III,5样方法2016 课标 II,5种群密度的调查2015 课标 I,31种群的特征与密度调查2013 课标 I,5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4 4 4 42015 课标 I,429分群落的演替2014 课标 I,6生物的种间关系2014 课标 I,30群落的演替2
2、013 课标 I,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各个击破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m u第 c步试真题1.(2017.课标I,5,6 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D)种群数量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而后减小,当增长率减小至0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即达到了“S”型增长的K值;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使该种群维持在较高的增长率,故
3、选择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仍可以保持较大的增长率,D正确。2.(2016浙江理综,5,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A)【解析】蝉在夏季主要是蝉的幼虫(生殖前期)和蝉(生殖期),基本无生殖后期,且幼虫数量较多,A正确。3.(2015四川理综,7,6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n?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642086420iiih,-5 10m 15 m距离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4、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植物与蝗虫为捕食关系,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减少,植物间的竞争减弱,A错误;由左图可知,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蜥蜴的种群密度越小,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B正确;由图可知,距离石头的远近可引起水平地段上植物生物量和蝗虫种群密度不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C正确;据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增加蜥蜴的数量,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4.(2014.广东理综,
5、6,4分)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B)年度速比J-(於y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B错误。5.(2014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B)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
6、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如内分泌调节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D错误。6.(2013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B)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 末 时 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
7、为1 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A错误;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 :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B正确;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少,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7.(2013课标I
8、,5,6分)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n?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一鼠一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鹰的迂入率增加,被捕食的黑线姬鼠增加,则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
9、,A正确;经标志重捕法调查后,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约为2 8 0只X 1 0 0+2=1 4 0 0 0只,所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 4 0 0 0 N 7 4 0 h m 2=1 0 0 N/h m 2,B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下降,但该农场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变,C错误;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正确。8.(2 0 1 7.课标H,3 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
10、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 _ _ _ _ _ _ _ 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o(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o(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o【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曲线呈“J”型。(2)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死亡率、迂人和迁出共同决定。(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
11、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ir r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 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9.(2 015.课标I,3 1,1 2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 +2+3+4+5+6+7 +8+9+10+11+2 12个体数9 218 7 12 17 06 96 26 37 26 455423 92 6 4注:表 中“1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通 常,种 群 的 年 龄 结 构 大 致 可
12、 以 分 为 三 种 类 型,分别是o研究表明:该 鱼 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 此 可 推 测 该 鱼 种 群 数 量 的 变 化 趋 势 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 _ _ _ _ _ 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表中幼年个体数为 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 70+69+62+63+72+6
13、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该鱼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比例 为1 :1 :1,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将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 定 型1 :1 :1保持稳定(2)活 动 能 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A步 提能力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一、种群的概念1.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
14、体,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场。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三个要素:一定时间和空间、O(2)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的 基 本 单 位,是 的 基 本 单 位。2.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关系思维拓展(1)一个种群内部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吗?(2)一个物种中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吗?o二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图)I增长型II稳 定 到I衰退I I II性别比例J-1年龄,成I-向 生 卜、璇死工率I增长 种群,密度 哀退*U迁入率L 7迁出率|J *1-决定
15、种群消长的速率-是 种 群 最 基 本 的 数 量 特 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 龄 组 成 通 过 影 响 间 接 影 响 种 群 密 度;性别比例 通 过 影 响 种 群 的 间 接 影 响 种 群 密 度。(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增长型:出生率 死亡率一增长 5稳定型:出生率心死亡率f基本不变卜种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 死亡率一减小 J思维拓展IIIIIIIIIIIIIIIIIII(1)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吗?(2)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增长(稳定、衰退)吗?针对训练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
16、的分析,错误的是(D)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解析】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的,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显著,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注 意-人
17、口的变化规律人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人口与迂入、迁出等多方面社会因素相关:(1)沿海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控制人口的增长只能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不能提高死亡率。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及实例:水稻的均匀分布;杂草的随机分布;瓢虫的集群分布。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个体数量少 一.多 一1植物和活动范圈小、一 I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圉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I I2样 方 法 和 标 志 重 捕 法 的 比 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植 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18、如 昆 虫 卵、蛎 虫、跳螭等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 动 物,如 哺 乳 类、鸟 类、爬 行 类、两 栖 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四 灯 关 键:随机取样选取2 五点取样法样 方 方 刀沙 气1V等 距 取 样 法1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 获 并 标 记(数 量 为 )1 捕 获 数(M)重 捕、计 数*一初,、标 记 数(,”)1计 算 种 群 密 度(MW M)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 死 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标 志 不 能 过 分 醒 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标志物不易脱落思维拓展样方法的计数
19、原则:样方内的全部计数;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样方o(如图中实心圈表示应统计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a.若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部分标记脱落或被标记个体迁出,则估算值b.若被标记的个体部分被捕食(标记不影响捕食),则估算值oC.若被标记的个体部分被捕食(标记比较显眼),则估算值_ _ _ _ _ _ _ _Od.被 标 记 个 体 被 捕 捉 一 次 后 往 往 第 二 次 捕 捉 较 困 难,这会导致估算值.针对训练2(2016课标H,5,6分)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20、.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四、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及生产应用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
21、S”型曲线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食物、空间有限;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有2,种 群 增 长 的 型 曲 线 中K值 和K/2值的分析没有敌害;无迁入、迁出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模型t种 群 数 量1 N产3仁o 时间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增长率时商,4值处种群增长速率g /K值处种群1 3长速率K 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种拶数O两种增长曲线的量增长的影响不环境“J”型 增 长 一环境阻力按自然.的个体数环 境 阻 力型1 /1曲 夫 K I环 境 容 纳 量)|一S”型 曲 线 _时 间r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司。因而有以下关系
22、:“S”型增长选择学说表现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t种群数量Q2-JK/2值:种群增长速率包)1含义:在环境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K 产-K值 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鼠(1特点:K值时,种群增K速率为 时间怫就都的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1)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增长速率 个体百分比 1个 体 百 结E亡 率1个体数/T 一求.身受 率 彳,A,A赢 1 方 加 d C麻j D就图中_ _ _ _ _ _ _ _ _ _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种群数量为 值。ZT时间所对应的(2)K值
23、变动的示意图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 值会上升。3.K 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濒危物种恢复:保护野生生2 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K+值“的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应用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值的v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
24、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 处(若达到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4.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针对训练3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D)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B.七 力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
25、亡率C.4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以时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力,乙种群为/4【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情况均为先增加后减少,最终降为0,均为“S”型曲线,A正确。友 “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虽然在减少,但是仍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由图可知“时,乙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 到K/2值;故乙种群4时的种群密度比久时的大,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大,C正确。由图可知,甲种群B时增长速率降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乙种群“时增长速率降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D错误。图案 同 种 生 物 全 部 个 体 繁 殖 生 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生物 课件 13 种群 群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