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冲刺:《诗歌的人物形象》附历年高考真题及解析.pdf
《2021高考语文冲刺:《诗歌的人物形象》附历年高考真题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语文冲刺:《诗歌的人物形象》附历年高考真题及解析.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冲刺:诗歌的人物形象一、考点透视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命题趋势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
2、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鉴赏人物形象,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本讲主要介绍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帮助把握诗歌。知识讲解鉴赏诗词的形象,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作者在诗词中所塑造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多为以下几类。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3、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要 抓 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
4、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释】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
5、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2)请结合全诗,分析
6、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答案】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 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解析】这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 6 1)深秋。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江 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暴敛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
7、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百结愁肠。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特意渲染凄凄戚戚之情,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矢志报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的形象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 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
8、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 三 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 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解析】6 8岁的陆游,被罢免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看来,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将晓之际,他步出篱笆门,以舒烦热,触景生情,写 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里的“其二”,意境辽阔,感情沉痛。“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之下。诗一开篇就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9、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昂然挺立,直刺苍穹。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 即 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 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 个“又”字扩大了时间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
10、地遗民的苦盼,实际上是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但失望又终究不同于绝望。诗人为遗民号呼,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他不是临终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吗?于此可见,全 诗 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思慕前贤、渴慕功业、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 下 曲(其六)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骏骏。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释】骏 骏(qi nqi 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占地名。这首诗刻画了
11、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故人,儿女情长的形象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
12、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能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
13、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 4 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 联 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
14、量。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 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
15、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例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上(清)历 鹦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昨解。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 自 清诗选)【注 释】湖:杭州西湖。折:弯 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2)请 从 表 达 技 巧 的 角 度 对“折苇动有声,遥 山 淡
16、无 影”进行赏析。【答 案】(1)喜爱幽静:“人意静”、“寒 雾 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 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 得”。(意思对即可)(2)对 比:以“有 声”与“无 影”对 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 偶:以“折 苇”对“遥 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 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厉鹦写水极具特色。由于阅历的限制,特别是审美情趣偏于柔美,因此,厉鹦的写水之作,更多的是宁静秀美的湖景。此诗用清凉的晨雾
17、、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厉鹦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 面 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题型解读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琅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
18、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 h o):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儿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哪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9、。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释】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 析“隐者”的形象。【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解析】在首联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 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
20、场匹马还。【注释】严 武(7 2 6-7 6 5),字季鹰,华 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 二 年(7 6 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 析】分 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 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例4读 下 面 两 首 诗,回 答 问 题。秋 夜 独 坐(节 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的人物形象 2021 高考 语文 冲刺 诗歌 人物形象 历年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