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催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注释】除夜:除夕。迢(t诒 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鞘,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残雪:残余的积雪。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岁华:年华。(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 言
2、路途遥远,万里身 表地域艰险。B.颔联中,夜 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 残雪 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C.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D.尾联中 明日 二字紧扣题中的 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核心是一个 悲 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B.颔联写山用一 乱 字,写雪用一 残 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C.颈联用笔巧妙,明写 僮仆 之亲,暗指 骨肉 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
3、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D.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答案】(1)A(2)C【解析】【分析】(1)A 错误,应是:三巴路 表地域艰险;万里身 言路途遥远。(2)C 错误,明写 情亲 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故答案为:A;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 路 难(其一)
4、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停杯投箸不能食,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钓碧溪上,玉盘珍羞直万钱。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雪满山。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诗句描写了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下 列 选 项 中,对“闲 来 垂 钓 碧 溪 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句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B.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C.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D.作者想和 姜尚 和 伊尹 一样过着悠闲泗脱
5、的生活。【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 析】【分析】(1)李白被 赐金放还 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D.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故 选D。故答案为: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
6、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3.阅 读 诗 歌,回答问题。艾 青 诗 选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 礁石 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 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
7、理内涵。诗歌形象、,洋溢着一种 情绪。【答案】(1)“礁石 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2)拟人、比喻、对偶。(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2)它的脸上和身上一一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含着微笑,看着海岸一一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
8、,像刀砍过一样。一一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用 扑过来 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 人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 打碎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 移情”的作用。(3)海洋J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礁石J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微笑 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
9、畅。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故答案为:“礁石 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拟人、比喻、对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分 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诗 歌 塑 造 了(描述了)什 么 形 象(意境)。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
10、手法是答题关键;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2)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答案】(1)A(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11、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 一杯 与 万里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 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故答案为:A;这
12、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 一杯 与 万里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拟人修辞
13、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2)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解析】【分析】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
14、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 草木 有 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故答案为: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15、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昨躺舟,载不动许多愁。【注】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1)词人情感于 短幅中臧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答案】(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
16、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 闻说 也拟 只恐 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 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2)示例一:
17、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示例二:以 春天 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 愁 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 轻舟 而来,轻舟 又是承 双溪 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 愁 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
18、表现出来。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解析】【分析】(D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酢筋舟,载不动许多愁。”另 辟 蹊 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 闻
19、说、也拟、只恐 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 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 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 泛轻舟”之前着 也拟 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 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 只恐 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 首 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
20、闷和忧愁。做题时要读懂本词,仔细体会词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内容情感:上片写形象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下片写内心 只恐双溪昨解舟,载不动许多愁。示例: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练字修辞:将 愁 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 轻舟 而来,轻舟 又是承 双溪 而来,思 维 缜 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
21、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故答案为:示 例 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 闻说 也拟 只恐 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
22、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 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示 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示例二:以 春天 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 愁 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 轻舟 而来,轻舟 又是承 双溪 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
23、,构成完整意境。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 愁 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诗句可分为 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内容等都可以任
24、选一个角度即可。7.阅 读 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二十三年弃置身。到乡翻似烂柯人。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1)【甲】诗 中 左 迁 的 意 思 是;【乙】诗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王质。(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答案】(1)降 职(贬官);向秀
25、(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 为除弊事 而 不惜残年 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指西晋向秀 的 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