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
2、展。先秦文学教案教学时数:72学时配套教材:刘 大 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袁 行 需 中国文学史纲要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哲学简史朱 东 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总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第一编 先秦文学课时:2绪论第 一 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二、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三、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第 二 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三、“士”的出现。第 三 节 先秦文化
3、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 诗经中 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 的 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 周易中的部分爻辞。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
4、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 诗经中的 小雅、国风与 国语、左传。“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 树-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包括 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 楚辞。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有 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 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5、先秦的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诵。而楚辞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先秦的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不大,这点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相当明显。第 一 章 上 古 神 话课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在后世的散失与演化,并能结合当代心理学、比较文学知识对神话作出新的阐释。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二、神话的原始形态是
6、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三、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 望 和 乐 观 主 义、英 雄 主 义 精 神,是 人 类 早 期 不 自 觉 的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艺 术 创 作。它 的 产 生,首 先 与 远 古 时 代 生 产 力 和 认 识 水 平 低 下 有 关。先 民 们 对 各 种 自 然 现 象、世 界 和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的 起 源 及 变 化,无 法 作 出 科 学 的 解 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 自 然 力 和
7、客 观 世 界 拟 人 化。其 次,与 上 古 先 民 解 释 自 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 力 的 强 烈 渴 望 有 关。这 种 渴 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 思 考,并 力 图 对 它 们 作 出 自 己 的 解 释 与 描 述。再 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 始 思 维 有 关。原 始 先 民 相 信 万 物 有 灵,相 信 有 超 自 然 的 主 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 存 在,他 们 崇 拜 图 腾、信 仰 巫 术、崇 拜 自 然 崇 拜、祖 先,与 此 相 联 系,原始思维 也 以 万 物 有 灵 为 核 心 内 容,以人与自然互 渗 为 原 则,以直观感性
8、、充满情感和富 于 想 象 力 为 特 点。因 而 在 神 话 中,一 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 命 的,赋 予 以 人 的 特 点 和 超 自 然 的 能 力。我 国 神 话 具 有 多 族 多 源 的 特 点。一 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 载 的 古 代 神 话。这 些 典 籍 主 要 有 诗 经 、庄 子 、韩 非 子 、山海经、楚辞 、吕氏春秋、淮 南 子 、风 俗 通 义 、三 五 历 记 、列 子 等。其 中,以 山海经、楚 辞 和 淮 南 子 保 存 的 神 话 较 多,尤 以 山海经最 多,而且接 近 上 古 神 话 的 原 貌。我 国 神 话 原
9、本 应 是 很 丰 富 的,可 惜 由 于 我 国 文 字 繁 难,记录 不 便;由于以孔子为 代 表 的 儒 家,崇 尚 实 用,罢 黜 玄 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 荒 唐 之 说;由于神话演变 过 程 中 的 历 史 化、文 学 化 和 宗 教 化 等 因 素,没有得到完 整 系 统 的 记 录 和 保 存,只 剩 下 零 碎 的 很 少 一 部 分。第 二 节 中 国 神 话 及 其 蕴 涵 的 民 族 精 神一、有 关 解 释 天 地 开 辟、万 物 起 源 的 创 世 神 话。二、有 关 解 释 日 月 星 辰、风 云 雷 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三、有 关 同 自
10、然 力 和 权 威 进 行 抗 争 的 神 话。四、有 关 民 族 来 源、祖 先 诞 生、氏 族 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 社 会 生 活 方 面 的 神 话。五、神 话 中 乐 观 进 取 的 精 神、不 屈 不 挠 的 意 志 和 征 服 自 然 的 气 概,对后代 文 人 及 文 学 创 作 产 生 了 很 大 影 响。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 感 体 验,隐 喻 和 象 征。二、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三、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我国上古神话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
1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国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和大神,大都是杰出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娟炼石补天,后稷教民稼稿等皆属此类。从神话中,还随处可以看到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如稣、禹、后羿等英雄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他们与之顽强搏斗,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神话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反映了部族间的斗争;刑天与帝争神,反映了部族内部的冲突。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我国上古神话,无论是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的“真”的探索,对
12、勤劳、勇敢、正义、善良的善的礼赞,还是对崇高、粗犷、神奇、悲壮的美的歌颂,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重视人类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现了他们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稣被杀了,还破腹生禹,继承其未竟的治水大业;夸父死后,手杖竟化作邓林,继续造福苍生;女娃淹死在东海,冤魂却变作一只精卫鸟,誓志填海。这诸多死而不已、奋斗不息的神话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化身。在艺术方面,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其次,对
13、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他们一方面把自然力加以神话,一方面又敢于同它进行斗争。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斗争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无数神话中的英雄形象,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先民们在万物有灵的思维基础上,常常把事物拟人化,并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描述。对于害人的怪物,他们总是将其描写得异常凶恶,如人形而牙长五、六尺的凿齿,牛形、赤身、人面、马足的狠输;而对于人类有功的神或神性英雄,则将其
14、神力予以大胆夸张,如女蜗、后羿、禹、黄帝等都被描写得气魄宏大、威力无边。其他如共工怒触不 周 山(淮南子天文训)、巨鳌戴山(列子汤问)及 山海经里种种殊方异物、奇人怪事的神话,都具有此艺术特点。其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我国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话,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剧角色,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些神话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鲸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和崇高情怀。他们的牺牲是悲剧,但他们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这就使故
15、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壮,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既富于悲剧情怀,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第 四 节 上 古 神 话 的 散 失 和 演 化一、神话历史化。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娟补天(淮南子览冥训)、鲸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黄 帝 征 蚩 尤(山海经 大荒北经)阅读作品篇目: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刑天断首(山海经海外西经)、共工触山(淮南子天文训)备注:1、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2、将佛学中的神话与中国神话作一对比
16、,找出其异同,进而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心理、地域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第 二 章 诗 经课时:1 6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 诗经的基本知识,重 点 学 习 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掌 握 诗经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及不同时代对 诗经的不同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诗义的变迁。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释名。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四、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五、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六、诗经的作者。七、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 与“古文”诗。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口I以前的诗歌3 0 5篇,
17、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 称 诗经,后世 也 称 为“三百篇”。诗经 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北人郦、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 6 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 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 雅7 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
18、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 颂 4 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 颂 5 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诗经 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 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蓑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 诂 多 用 尔雅,事 实 多 本
19、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 笺、唐孔颖达作 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二、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诗经 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 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 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 商颂 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 雅 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 召 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
20、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 小雅鹿 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四、怨刺诗:多产生在西周末东周初。这类诗主要存于 雅诗 和 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 大 雅 荡 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 雅 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 大 雅 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耳贵,使人
21、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 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 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 风 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 邺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
22、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五、婚恋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儿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其中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最具社会批判意义。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 周 南美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邺风静女表现
23、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i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 风 兼葭抒 写 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俳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 郑风 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邺 风 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 北6风 日月、邢 风 谷 风 、秦 风 晨 风 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
24、卫 风 氓 ,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六、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徭役诗是役夫感叹身世之作。兵役诗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 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 豳 风 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
25、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 风 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 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 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 秦 风 无衣、邮风 载 驰 、小 雅 采 薇 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性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学史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