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2-T 4050-2021).pdf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2-T 4050-20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2-T 4050-2021).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91.120.25 CCS P15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 32/T 40502021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2021-06-03 发布 2021-07-03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2/T 40502021 I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4.1 工作范围确定.2 4.2 工作内容要求.2 4.3 实施方案编制.2 4.4 数据库建立.3 4.5
2、主要成果产出.3 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3 5.1 区域图件及其比例尺.4 5.2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4 5.3 区域地震构造评价.4 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4 6.1 近场区图件及其比例尺.4 6.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4 6.3 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4 7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5 7.1 目标区图件比例尺.5 7.2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5 7.3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5 8 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5 8.1 浅部土层结构探测.5 8.2 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6 9 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6 9.1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调查.6
3、 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查.6 9.3 场地岩土动力性质测试.6 10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7 10.1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7 10.2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7 11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7 11.1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7 11.2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8 11.3 地震危险性分析.8 DB 32/T 40502021 II 12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8 12.1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建立.8 12.2 输入地震动时程的确定.8 12.3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要求.9 12.4 场地地震动参数表述.9 12.5 设定场点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9 13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10
4、13.1 断层断错.10 13.2 砂土液化.10 13.3 软土震陷.10 13.4 其他地震地质灾害.10 14 技术服务系统建设.11 14.1 技术服务系统平台.11 14.2 成果数据库.11 14.3 技术服务系统功能.11 参考文献.12 DB 32/T 40502021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地震局、河海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建达、许汉刚、沙晓青、李丽梅、谭慧明、于贵华、陶小三、彭小波
5、、吕红山、丁页岭、王繁、方毅。DB 32/T 40502021 IV 引言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针对开发区、高新区以及成片改造建设区等区域开展,由政府在出让土地前统一组织实施,评价结果由落户评价区域内的项目免费共享。在高邮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江苏省地震局于 2018 年 1 月正式出台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工作大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该项工作在技术内容、技术方法、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和技术成果等方面已经基本成熟。本文件对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以及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B 32/T 40502021 1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
6、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总体原则、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成果产出。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T 18207(所有部分)防震减灾术语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JGJ 832011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所有部分)和GB 1
7、774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全新世断层 Holocene fault 全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的活动断层。3.2 晚更新世断层 late Pleistocene fault 断错晚更新世地层、地质或地貌单元,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活动断层。3.3 早-中更新世断层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fault 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地质或地貌单元,但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证据的断层。3.4 前第四纪断层 pre-Quaternary fault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的断层。DB 32/T 40502021 2 3.5 目标区 target area 需要采用
8、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的范围。3.6 设定场点 planning building site 目标区内拟建设的工程场地位置。3.7 浅部土层 shallow soil layer 基岩面以上或钻进深度不小于100 m的土层。3.8 多概率水准 multiple probability levels 一定时期内在对数坐标上基本均匀分布的多个超越概率值。3.9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4 基本规定 4.1 工作范围确定 目标区可根据城市规划、片区建设等实际需要,由当地人民政
9、府或者其管理部门(机构)确定;区域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150 km;近场区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25 km。4.2 工作内容要求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b)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c)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d)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e)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f)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g)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h)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i)地震地质灾害评价;j)技术服务系统建设。4.3 实施方案编制 DB 32/T 40502021 3 4.3.1 应在前期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区功能定位、规划建设项目类型与特点以及建
10、设工程重要程度等,编制实施方案。4.3.2 编制实施方案以收集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工作。4.3.3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地矿、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利、核电、测绘和建设等部门资料和成果基础上,初步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和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4.3.4 根据规划建设的工程类型和地震构造、地震活动背景,确定技术目标、技术途径和技术手段,提出合理的工作量、经费预算和工期。4.4 数据库建立 a)应建设可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使用的数据库。b)数据入库应贯穿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c)入库数据应包括各阶段的原始数据、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d)应建
11、立基于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或开源软件数据模型结构基础上的数据管理系统。4.5 主要成果产出 4.5.1 产出成果应包括图件、报告和数据库。4.5.2 图件应包括:a)区域地震构造图;b)近场区地震构造图;c)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d)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图;e)实际材料图。当目标区有断层通过时,应编制主要断层分布图;当有活动断层通过时,应编制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4.5.3 报告的大纲及内容应包括:a)前言;b)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c)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d)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e)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浅部土层三维模型建立;f)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与
12、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g)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h)地震地质灾害评价;i)技术服务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说明;j)主要结论;k)参考文献。4.5.4 应建立可在GIS或开源软件平台上运行的数据库与服务系统。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DB 32/T 40502021 4 5.1 区域图件及其比例尺 应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并符合下列要求:a)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1 000 000;b)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不小于 1:2 500 000;c)所有区域图件标明目标区位置。5.2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5.2.1 应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区
13、域破坏性地震和现代地震震中分布图。5.2.2 应分析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破坏性地震影响,评价区域地震影响烈度及频次。5.3 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5.3.1 应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新构造分区图、地震构造图。5.3.2 应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5.3.3 应评价区域主要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学参数以及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编制区域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表。5.3.4 应分析区域6.0级及其以上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断层活动特征等的关系,并综合评价不同震级档区域地震构造条件。6 近场区地震
14、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 近场区图件及其比例尺 应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并符合下列要求:a)近场区地质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不小于 1:250 000;b)地质地貌平面图、剖面图比例尺为 1:1 0001:100;c)所有近场区图件标明目标区位置。6.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 6.2.1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地震震中分布图。6.2.2 应分析地震活动性,包括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6.2.3 应对可能影响目标区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的重要地震事件进行核查。6.3 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6.3.1 应
15、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地质剖面图,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6.3.2 应开展近场区主要断层的综合评价。对断层位置、性质和活动时代有疑义的,应开展现场补充DB 32/T 40502021 5 调查,查明主要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以及最新活动时代。6.3.3 应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基本特征一览表和近场区地震构造图。6.3.4 应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估主要发震构造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7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7.1 目标区图件比例尺 目标区图件的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要求:a)主要断层分布图比例尺为 1:25 0001:1
16、0 000;b)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比例尺为 1:10 0001:5 000;c)槽探地质剖面为 1:1001:50;d)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图比例尺为 1:1 0001:100。7.2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 7.2.1 对目标区内的主要断层应进行现场勘查。7.2.2 对隐伏断层应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确定断层位置、规模、产状,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7.2.3 对裸露区发育的主要断层,应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地质调查,确定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等。7.2.4 应分析研究断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以及与其他主要断层之间的相关关系。7.3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 7.3.1 对目标区内第四
17、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应开展活动性鉴定。7.3.2 对于隐伏断层可采用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法进行探测,每排钻孔数量不少于 6 个,钻孔深度应穿透中更新世地层,必要时穿透第四纪地层,进入基岩中风化地层,对断层上断点附近岩样进行年代学测定等。7.3.3 对近地表断层及裸露断层可采用探槽或地质剖面剥离法进行探测,开展岩样年代测定等。7.3.4 应综合确定主要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性质及最新活动时代。7.3.5 每条断层应至少有两个可靠的地质证据证明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特征。7.3.6 应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表和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7.3.7 目标区存在活动断层时,应编制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
18、图;宜同时给出同震位移、复发间隔、平均滑动速率等活动性参数。8 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 8.1 浅部土层结构探测 DB 32/T 40502021 6 8.1.1 在收集目标区内浅层地震勘探、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于覆盖层较厚的地区,宜采用浅层地震勘探等方法,对目标区内基岩埋深、土层主要分层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控制性探测,并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区分出第四纪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底界埋深,控制测线线距宜不大于 2 km。对于浅覆盖区,应主要基于钻孔资料获得覆盖土层结构分布的三维模型,适当补充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进行控制探测。8.1.2 在探查目标区土层结构空间分布时,可采用地震台阵观测法等技术方法,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2-T 4050-2021 区域性 地震 安全性 评价 技术规范 DB32 4050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