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T-QGCML 1012—2023).pdf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T-QGCML 1012—20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T-QGCML 1012—2023).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67.140.10 CCS X55 团体标准 T/QGCML 10122023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ea-fighting competition in Song dynasty 2023-07-10 发布 2023-07-25 实施 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 发 布 T/QGCML 1012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分类.2 5 基本要求.2 6 赛事要求.2 7 比赛流程图.4 8 比赛规则.4 9 评分标准.7 附录 A(资料性)
2、比赛专用器.9 附录 B(资料性)宋代喫茶斗茶比赛评分表.11 T/QGCML 1012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中和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武汉觉性之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湖北壹芳茶事文化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红林、戴颖、代芸、章小芳、张贝、王念、朱晓婷、李明霞、陈长忠、李民。T/QGCML 10122023 1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
3、定了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宋代喫茶斗茶比赛分类、基本要求、赛事要求、比赛流程图、比赛规则、评分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宋代喫茶斗茶比赛的具体操作流程及规范。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929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B/T 34778 抹茶 国家质量监督检脸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宋代喫茶斗茶 eating tea and fighting tea in Song Dynasty 宋代喫茶主要以“点茶”法为之,不论团(饼)茶或草(散)茶一般皆须研碾成茶末后,入盏注汤点啜,一改唐晚期直接将茶末置于茶釜或茶铛中的煎煮方式。宋代饼茶如北苑所制官焙团饼茶或外焙团饼茶,主要均以茶碾研碾成末。福建、两浙散茶,如双井、日铸等散茶,则多以茶磨研碾成末后点茶饮用。另外,宋代享有盛名的斗茶起源于五代的“茗战”,其冲点方式与点茶相同,主要由斗茶人为之,只是更讲究点茶技巧及点茶过程中所衍生茶汤沫浡汤花的变化决定斗试胜负。3.2 速度点茶比赛 speed t
5、ea order contest 参赛者按比赛规定动作较量点茶速度,在比赛规定时间内达成速度最快且动作合规者成绩最佳。3.3 斗茶 tea fight 斗茶是宋代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体育文化娱乐竞技活动。参赛者以宋徽宗创立的七汤点茶法进行竞技比试,其烹试追求人、水、器、茶之和谐,比试重点在于点茶技巧和茶汤品质。3.4 茶汤画 tea soup painting 茶汤画古称“分茶”,诗云“晴窗细乳戏分茶”,被誉为茶汤上的工笔画。选手以勾线笔、茶匙等作为画笔,以清水、茶粉、茶汤、茶粉调膏等物为水墨颜料,在茶汤沫饽上进行绘画创作,是为茶汤画。T/QGCML 10122023 2 4 宋代喫茶斗茶比
6、赛分类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分为流行点茶法和宋代七汤点茶法。4.1 流行点茶法 流行点茶法按所使用的茶品分为茶粉点茶和茶汤点茶两种方式:茶粉点茶:参赛选手按比赛标准布置茶席,取茶匙从茶入(茶粉罐)中挑出数克茶粉,置于预热过的茶盏内,左手执壶将热水添注入茶盏,右手用茶筅调匀茶粉如膏状,再分数次添注热水入茶盏,期间,左手扶稳茶盏,勿使之晃动。右手持茶筅在茶盏中作“W”或“M”字形来回往复快速运动,持续击拂茶汤,直至茶盏中出现丰富沫饽,既是时下流行的茶粉点茶法;茶汤点茶:参赛选手按比赛标准布置茶席,左手执壶将比赛专用茶汤添注入茶盏,茶汤在茶盏中的占比不超过 6 成。执壶归位,扶稳茶盏,右手持茶筅在茶盏中
7、作“W”或“M”字形来回往复快速运动,持续击拂茶汤,直至茶盏中出现丰富沫饽,既是时下流行的茶汤点茶法。4.2 宋代七汤点茶法 七汤点茶法为宋徽宗赵佶所创,盛行于宋代,详见大观茶论之点茶篇。其操作流程要求自调膏始,将执壶中的热水分七个步骤渐次添注入茶盏;运筅手法为指绕腕旋,上下透彻,持续旋转击拂茶汤,这也是其与流行点茶法的显著不同之处。参赛选手根据沫饽出现的情况在各道茶汤及时调整运筅手法,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以击拂出绵密细腻如云朵状沫饽(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即以“咬盏”为成功,此法既是七汤点茶法。5 基本要求 比赛专用茶粉、茶汤、热水等均由赛事组
8、委会统一提供,选手在现场预先取用装入相关茶具。5.1 比赛专用茶品 茶粉:参赛标准自制茶粉应以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原叶茶为原料,经过焙烤、研碾、罗筛等再制工艺加工制成粉末状,且茶粉的细度应100 目;抹茶粉:参赛标准抹茶粉应符合 GB/T 34778 的规定;参赛标准茶品(含样品)的贮存应符合 GB/T 30375 的规定,并应记录样品接收的相关信息;参赛标准茶品的包装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脸检疫总局令2005第 75 号的规定。5.2 比赛专用水品 水品:参赛所使用的矿泉水、自来水、桶装水等类型水品,其水质标准应符合GB 5749、GB 19298的规定,且PH=7为宜。5.3 比赛专用
9、器具 比赛专用器具见附录A。6 赛事要求 6.1 分类 6.1.1 赛事分类 社团赛事: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级赛事,其级别主要划分为市级、省级、联省级、全国级,合计 4 个级别;市级以下还可细分为社区级、街道级、区县级;高校联赛:高校内各院系联赛、全市高校校际联赛、全省高校校际联赛、联省高校校际联赛、全国高校校际联赛,合计 5 个联赛级别。6.1.2 组别分类 组别:分为个人组、战队组(5 人战队);T/QGCML 10122023 3 年龄组别:根据参赛选手的年龄段,比赛划分为 6 个参赛组别,见表 1。表1 参赛选手年龄组别表 少儿 A 组 少儿 B 组 青少年组 成年 A 组 成
10、年 B 组 年龄段 6-9 周岁 10-12 周岁 13-17 周岁 18-65 周岁 66 周岁以上 6.2 赛事人员及用语 6.2.1 赛事人员:由裁判员、评委、主持人、计时人、统分人、敲鼓人、后勤等组成。6.2.2 比赛用语:预备、开始(计时)、结束、暂停、继续、警告一次、扣分一次等用语。6.3 比赛服装 宋式汉服齐腰襦裙: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齐腰襦裙,按上襦样式划分为交领和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女式和男式齐腰襦裙;交领齐腰襦裙的上襦应系入裙子内,领右搭左,裙带绕一圈,打结。鞋帽:布鞋。6.4 比赛科目及分值 比赛科目及相应分值见表2。表2 比赛科目及相应分值
11、表 6.5 奖项设置 6.5.1 省、市、全国级别赛事,在个人及战队组别设置以下数量奖项:冠军(1 名);亚军(2 名);季军(3 名);殿军(4 名)。6.5.2 省、市、全国级别赛事,在个人组别设置以下数量单项冠军奖项:最快速度点茶奖(冠军 1 名);最佳沫饽斗茶奖(冠军 1 名);最佳七汤点茶三昧手奖(冠军 1 名);最佳水丹青创意奖(冠军 1 名)。6.6 晋级规则 段位晋级依据选手在省、市、全国级别赛事中取得的成绩名次;选手段位评定及证书发放归口于省级宋代喫茶斗茶大赛组委会选手评级委员会;省级宋代喫茶斗茶大赛组委会选手评级委员会依据下表对选手段位晋级进行评定;宋代喫茶斗茶选手段位晋级
12、规则见表 3。科目序号 科目名称 科目分值 科目 1 茶席布置 计 5 分 科目 2 宋代喫茶斗茶礼仪 计 15 分 科目 3 速度点茶比赛 计 30 分 科目 4 七汤点茶/沫饽斗茶比赛 计 10 分 科目 5 赛事规定茶汤画 计 20 分 科目 6 自由创意茶汤画 计 20 分 分值合计 6 项科目 100 分 T/QGCML 10122023 4 表3 选手晋级规则表 7 比赛流程图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流程见图1。图1 比赛流程图 8 比赛规则 8.1 茶席布置 8.1.1 总体布置原则:器具布置方案应结合各比赛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以省时省力、取用方便、操作无碍、安全高效为基本原则,以“三
13、才五行九宫布局法”陈列并实操,体现中华茶道美学。8.1.2 三才五行九宫布局法:评定段位 晋级标准 晋级赛事 评定单位 初段选手 完成初段培训,评委会考评合格 市级初赛 大赛组委会选手评级委员会 二段选手 根据进入市级决赛选手的成绩排名及人数,晋级率按 20%计。另外,获得单项冠军的选手自动获得该晋级资格 市级大赛决赛 三段选手 省级大赛初赛中胜出的所有选手 省级大赛初赛 四段选手 根据进入省级决赛选手的成绩排名及人数,晋级率按 20%计。另外,获得单项冠军的选手自动获得该晋级资格 省级大赛决赛 五段选手 全国大赛初赛中胜出的所有选手 全国大赛初赛 六段选手 根据进入全国级决赛选手的成绩排名及
14、人数,不包含前十名选手,晋级率按 20%计。国内巡回赛 七段选手 在全国大赛总决赛中成绩排名第 4-10 名的季军、殿军,另外,获得单项冠军的选手自动获得该晋级资格 国内巡回赛 八段选手 全国大赛决赛成绩排名第 1-3 名的冠军、亚军 国内巡回赛 九段选手 全国大赛决赛成绩排名第 1 名,同时获得 1 项单项冠军的双冠王 国内巡回赛 T/QGCML 10122023 5 应遵循总体布置原则。将茶席按上、中、下等比例横向划分为三个区块,上部区块为天格,人格居中,地格居下,器具陈列布置蕴含天、地、人三才格局。将茶席按左、中、右等比例纵向划分为三个区块,与天、地、人三才格相交,形成九宫格局,将各比赛
15、阶段的操作器具根据其操作流程,依合理顺序分别放置于其中。在布局方案中结合茶品属性、季节(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绿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等自然属性,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等人体脏腑的内在关联,运用生克运化、五行思想等理论,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调整器具布局。8.1.3 茶席布置示意图见图 2。图2 茶席布置示意图 8.1.4 茶席布置说明:天格区是茶席上距离选手最远的一块区域,在天左,天中,天右三格依次摆放执壶,茶筅(配套:茶筅立),茶洗。执壶注水,居左为西方,好水出西部;茶洗贮水,居右为东方,百川竞归流;竹茶筅居中,伐竹木为舟辑,乘水西出东归,体现一
16、江春水向东流的古代中国天文地理观;人格区位于天格与地格之中,是选手斗茶比赛实操区。在人左,人中,人右三格依次摆放调膏杯,茶盏(含盏托),茶入、茶匙和画笔。寓意“茶在天地间,人在草木间”的道法自然思想;地格区是距离茶人最近的茶席区域,茶巾布置在地中格区块,起到五行中央土的茶席定位和装饰效果。8.1.5 茶席材质要求符合表 4 的规定。表4 茶席材质要求表 要求 所 有 比 赛 器 具 均 应 按上图标准 放置在茶席 规定区块 内 颜色 素 净 深 色 外形尺寸 长*宽=50*40 cm 材质 布、麻、绢、锦 缎、丝绸、纸质、竹质、草编、化纤类 等纺织品 8.2 宋代喫茶斗茶礼仪 比赛以宋代叉手礼
17、为行茶礼,以宋代拱手礼为奉茶礼,男女有别、行礼有序;入场后行茶礼:选手入场后,应列队先向观众席行茶礼,再向裁判席行茶礼;落座前行茶礼:选手进入比赛区,落座前应面向前方行茶礼;奉茶礼:速度点茶、七汤沫饽斗茶、标准茶汤画、自创茶汤画等各科目比赛完成后,选手应在各自的比赛位置起身站立,面向前方行奉茶礼;仪容仪表:选手须穿着宋制比赛服饰参加比赛,妆容精致应与服饰协调;双手干净整洁,无不雅装饰;面部表情自然大方;举止端庄,动作协调。天格 人格 茶匙画笔 地格 执壶 茶筅 茶洗 茶盏 调膏杯 茶入 茶 巾 T/QGCML 10122023 6 8.3 速度点茶比赛 执壶注汤:选手左手执壶,壶嘴距茶盏边沿高
18、度小于 10 cm,向盏内添注茶汤,茶汤在茶盏中的占比不得超过 6 成;握持茶筅:选手右手四指向上并拢,大拇指向前与四指呈 90 度角,右手呈约 90 度立掌,伸右臂向前方平推至天中格的茶筅处(茶筅柄上安装了速度点茶比赛专用计数器),右手向下弯曲约 90 度,大拇指与并拢的四指握持住茶筅柄;预备姿势:选手握持茶筅放置在茶盏上方,此时,选手沉肩坠肘,右臂弯曲呈 M 形,手持茶筅,垂腕悬空,静待开赛指令;标准击拂动作:接到开赛指令,选手立即手持茶筅在茶盏中作“Z”、“W”或“M”字形来回往复快速运动;赛事规定的标准计时为 1min,选手应听从裁判员指令,并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科目。8.4 七汤
19、点茶/沫饽斗茶比赛 温盏润筅:热盏古称熁盏,盏热则茶发立耐久。左手取执壶将热水注入茶盏,右手取茶筅在盏内缓慢旋转,使热水均匀覆盖茶盏上下,茶筅在热水浸润下得以舒展筋骨。完毕后,右手持茶盏将废水倒弃入茶;第一汤调膏:右手取茶入,开盖后换置至左手,右手取茶匙挑取数克茶粉入茶盏。根据茶粉用量,取执壶将适量热水沿着茶盏边缘环形注水一周,水柱不要直冲茶粉中心,右手取茶筅在茶盏中轻轻推动,将茶粉与热水调至水乳交融的溶胶状。手腕带动手指,持筅动作须轻柔,先缓缓搅动茶膏,逐渐加速击打茶汤,手的力道要轻快,发力点在茶筅端,上下都要击打到,如同发酵起面,大大小小的泡沫像疏星皎月般开始出现,这样操作就能使茶汤的沫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代喫茶斗茶比赛技术规范T-QGCML 10122023 宋代 喫茶斗茶 比赛 技术规范 QGCML 1012 20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