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路径.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路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路径.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新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路径新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路径摘摘要要 本文以南京为例,探讨了新时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技术方法。在当前发展条件下,市域城 镇体系规划应转变为具有独立地位与作用的区域性全域战略规划,在技术方法上应作出相应的转型和调整。南京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技术思路与重点是:在规划结构上采取“开放”的发展格局,全面对 接区域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功能,提升南京区域地位与能级;在空间规划利用上覆盖全市域,从全市发展 战略层面整合空间发展体系,统筹配置空间资源,引导实现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城镇体系的建构上,着重培育各级城镇的职能,加强设施配套建设,突出各级城镇应承担的区域职责与作用;在
2、规划实施政策 方面,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职能,采取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和财政政策。1 引言引言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具有特色的区域规划类型,在引导我国城市与区域 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宏观 发展态势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市域层面的城镇体系规划应该承担更多的职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三结构、一网络”为核心内容、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理论的 传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新的形势要求下暴露出了诸多不适应,如:在规划体系中的法定 地位与作用模糊、区域协调功能弱、空间资源没有进行全域性的统筹配置、城镇职能培育力 度不够等(仇保兴,2
3、005;崔功豪等,2001;李兵第等,1996)。针对于此,近年来各地纷 纷开展了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市域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以全市域为对象的“非法 定”空间规2划,以弥补传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效果。南京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探索在既有法定规划的体制框架下,如何提高全域性 空间规划的实效。本文主要介绍南京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背景、分析过程和规划 思路,并以南京为例,对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密集地区特大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技术方法进行探讨。2 南京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南京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2.1 现行城镇体系规划及发展策略南京现行市域城
4、镇体系规划于 2000 年单独编制,随后被纳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01 年调整)。现行规划提出,形成主次两条城镇发展轴: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 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的交通干线为市域城镇的次发展轴。规划形成“主城新市区 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在规划提出的近期城市发展策略老城“做减 法”、新区“做加法”的基础上,南京实施了“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以“一城三 区”为主的市区城镇发展策略、和以“三城九 镇”为主体的郊县城镇发展策略。2.2 现状城镇体系发展特征2.3.1 总体发展态势3在“一城三区”、“三城九镇”等城镇发展策略的推动下,经过近十年快速发展,现行规 划确定
5、的城镇体系雏形已基本形成,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城市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跳出主 城,在新市区、新城等新建地区快速拓展,新 市区和新城成为城市新增建设的集中地域,老城开发压力得到缓解,城市人口、产业和功能 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布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 框架快速有序拉开,奠定了南京迈向成熟大都市 区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城镇体系结构更为均衡。主城外 围新市区与新城的快速发展,有效打破了南京传 统的“大城市小郊区”的二元发展结构。老城 极核发展的格局得到扭转,老城人口与功能得到 一定程度的疏散,主城中老城人口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50%下降到 2010 年的30%,全市 50%以上的
6、新增城镇人口集中到新区新城。“三城九 镇”中的雄州、永阳、淳溪 3 个新城,近年来的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都在 30以上,远远高于全 市平均水平。2.3.2 整体空间发展特征2.3.2.1 沿江与南北两条城镇轴发展速度加 快,南北城镇轴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在“沿江开发”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南京 跨江交通设施得到加快建设,长江三桥、纬七路 等跨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增强了跨江交通的承载能力。在跨江交通设施的带动下,依托长江岸线资源,沿江南北两侧的城镇组团快速发展。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江北浦口新市区、雄州新城、大厂新城的城镇空间扩展了 64 平方千米,江南的新尧、龙潭、板桥 3 个新城的城镇
7、空间扩展了 67 平方千米,沿江城镇空间的扩 展面积占全市增量的 28%。相比于沿江城镇,近年来,在禄口机场、南京南站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带动下,南北城镇 发展轴上的各城镇发展速度则更快。从 20004年到 2010 年,东山新市区及周边地区,永阳、淳溪以及禄口等沿南北向城镇发展轴的城镇空间扩展面积达 150 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增量的 32%。其中,东山新市区、永阳新城的发展速度最快,位于发展轴南北末稍的淳溪新城等城 镇组团发展相对较慢。随着南京南站地区的加快开发、禄口机场的扩建,以及周边道路交通 系统的完善,南京城镇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主城禄口沿线转移,南北城镇轴的重要性将进一 步增强。2.3.2.
8、2 主要城镇沿交通走廊拓展,轴向发展态势明显 在南京近十年的城镇发展过程中,高快速路对城镇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各城镇组团的建设,基本依托以高快速路为主的交通走廊展开,城镇组团的轴向发展态势较为明显。目前,在南京市域范围内除沿江和南北两条最主要的城镇轴外,还形成了一批城镇发展次轴,如沿宁连高速城镇轴、沿宁通高速城镇轴、沿宁合高速城镇轴、沿沪宁高速城镇轴、沿宁杭 高速城镇轴、沿宁高高速城镇轴、沿宁马高速城镇轴等。2.3.2.3 开敞空间得到较好维护,城镇组团特征明显 与其它单中心城市不同的是,基于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上南京城市空间的拓展都呈现出组团相对独立的发展格局。自 2001 年以来,现行城
9、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格局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延续,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条绿色生态廊道(灵岩山八卦洲长江、青龙山紫金山玄武湖、云台山牛首祖堂山老山)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总体规划提出的要严格保护的山体山林植被得到了较好的维护。生态廊道以及众多自然山 体,将主城、新市区、新城有机间隔开来,使得南京城镇组团式组合的布局特征在一定程度 上得到了加强。2.3.2.4 空间集约利用与粗放蔓延并存 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下,南京城镇建设空间在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5聚。主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主城人均建设用地由 2000 年的 63 平方
10、米下降到 2010 年的 59 平方米,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均产 出居全国前列。与主城主要以生活性和服务性产业用地为主进行空间扩张不同,外围地区的城镇空间则 主要以工业用地和大学城为主进行扩张,由于工业用地和大学城的开发密度和强度都远低于 生活性和服务性产业用地。由此带来的是,相对于主城及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利用的高度集约,外围新市区,特别是新城和新市镇的城镇空间扩张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粗放,低效蔓 延现象较为严重。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新城、新市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 100 平方 米和 211 平方米。2.3.2 各级城镇发展特征2.3.2.1 主城: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11、,人口进一步大规模集聚 近十年来,在十运会、老城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以及老城范围内医院、科研院所改扩建等方面的影响下,南京主城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南京主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空间环境的全面优化,主城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目前主城范围内,基本集中了全市最多的大型商业办公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和最优秀 的教育设施。在主城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等因素的吸引下,主城人口数量大规模快 速增加,从 2000 年到 2010 年,主城人口增加了 108 万人,占全市新增城镇人口总数的 44%。老城范围内部分地区(如新街口、洪武路等)的人口密度高达 5 万
12、人/平方千米以上。2.3.2.2 新市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综合配套相对滞后自 2000 年以来,南京城镇空间经历了历史上扩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年均 增长接近 40 平方千米。在各级城镇体系中,新市区的城镇空间扩展速度较快。新市区的城 镇建设用地由 2000 年的656 平方千米扩展到 2010 年的 177 平方千米,年均增长 13 平方千米,大大快于主城 7 平方千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新城年均增长速度相当。由于新市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工业或大学城为主,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能力没有得到较好提升,使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对人口的吸引力都受到了较大 程度的限制。从 2
13、000年到 2010 年,新市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约 8.6 万人,慢于主城人口年均增长速度(10.8 万人)。2.3.2.3 新城:区县政府所在地的新城发展相对均衡,产业功能为主的新城用地扩张快于 人口增长 7 个新城中,雄州、大厂、永阳和淳溪 4 个基于原有区县发展起来的新城,由于有较好 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基础,在近年的快速发展中,人口与用地保持了相对均衡的快速 增长;而新尧、龙潭、板桥 3 个产业新城,由于城镇职能过于偏重产业发展,职能结构较为 单一,以及公共设施基础较为薄弱,人口增长速度远慢于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从 2000 年 到 2010 年,4 个区县政府所在地的新城人均建设
14、用地由 104 平方米增长到 168 平方米,3个产业新城人均建设用地由 346 平方米增长到 441 平方米,现状产业新城的人均建设用地是 县政府所在地新城的近 3 倍。2.3.2.4 镇:总体发展速度较慢,主城与新市区周边的镇发展相对较快 2000 年以来,与新市区、新城快速发展相对应,镇的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从 2000 年到 2010 年,镇的总人口增加了 17 万,平均每个镇年均增长 500 人,镇的建设用地总量增 加了 174 平方千米,平均每个镇年均增长 0.35 平方千米。位于主城或新市区周边的镇或涉农街道,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部 分街镇已基本发展成为承担城
15、市特殊功能的专7业化城镇。相对于此,外围镇街地区的发展则 较为缓慢,功能拓展极为有限,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也可看出,现行城镇体系规划设置重点镇的做法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除去 位于主城、新市区周边的之外,一些重点镇的发展速度并不比一般镇快多少,而有些重点镇(如横梁、白马、桠溪)的发展速度甚至慢于其他一般镇(如汤山、禄口和滨江)。2.3 新形势下现行城镇体系规划的不足2.3.1 规划结构与区域及城镇发展态势有所偏离,不利于城市整体空间优化发展当前南京市域及周边城镇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趋势:位于长三角西部的南京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辐射影响能力,省内的扬州、镇江,以及省外的马鞍山、滁州等地,纷纷
16、要求融 入南京都市圈,与南京直接相邻的句容宝华等城镇则呈现出与南京相关城镇紧密对接发展的趋势。在南京市域层面,由于长江天堑的存在,以及江北发展基础等原因,江南、江北城镇 发展空间仍未呈现出紧密一体的趋势,而南北向城镇发展轴特别是主城至禄口之间的发展空 间,正在成为南京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重心。面对上述城市及区域层面的发展变化,现 行城镇体系规划既没有充分的分析判断,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 南京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对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内部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发展效益的持续 快速提升。2.3.2 规划层级过多,不利于空间集约发展和城镇职能培育现行规划确定形成“主城新市区新城重
17、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仅镇级发 展单元就多达 54 个。由于每个城镇单元都有自身的发展需求,纷纷设立各类开发区、工业 园或大学城,虽然建设、工业、大学分别向新区、工业园、大学城有所集中,但工业园、大 学城本身却很分散,导致产业空间格局不够集中,城镇空间分散蔓8延,土地资源难以得到统 筹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同时,由于空间发展主体过多,以及现有空间政策的不整合,各级 城镇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导致新建地区城镇服务功能的培育缺乏强劲的推力,难以集聚人气,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氛围。2.3.3 对非城镇空间关注不够,不适应空间统筹利用要求现行城镇体系规划主要侧重于城镇地区的发展,而对于乡村地区以及开敞空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城镇 体系 规划 研究 路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