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科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科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pdf(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科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第 一 节 机 械 运 动授课时间:1 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教 学 目 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机械运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
2、地展示运动世界。并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观察周围事物,内容有:老师走路、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通过观察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二、参照物教师介绍:现象现 象 1:艘船在江中行驶,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现象2: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东走。学生讨论,有的
3、说山在运动,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的说云在走。产生疑问。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几个同学送一个同学坐火车回家。学生看到画面:几个同学送小明乘车回家。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学生讨论:甲: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明随车走了!乙: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们向后退了呢?肯定也有道理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道理和原因。老师提示: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大家讨论说
4、出各自的标准,同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一样而已。通过这个II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再让学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例: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以 为参照物;望着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为参照物;而 同 学 们 看 到 小 明 远 远
5、离 去 是 以 为参照物。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什么为参照物。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有所不同呢?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一样的呢?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展示动画: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
6、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同时进行情感教育。观察:“中星2 0 号”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 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 为参照物。三、运动的分类 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线。观察画面:(1)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2)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3)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驰;(4)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老师概括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
7、悉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1 .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2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 .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第 二 节 速 度授课时间:1 课时仪器材料:快与慢演示材料教 学 目 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
8、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指导学生看书,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中一些物体运动的描述,提到运动我们都会想到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提出问题:在这些画面中,你是怎么比较鹰和箭鱼,蜗牛和树獭运动快慢的。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飞驰哪个运动得更快?学
9、生观察画面第一组: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 5 0 K m,磁悬浮列车最快每小时行驶4 3 0 K m;第二组:蜗 牛 l h 只爬出5 m,树獭爬5 m 竟要用2 5 s;第三组:鹰捕鱼时0.1 秒就能飞出5 m,箭鱼能在0.1 秒内游出2.8m。学生讨论,一些可能说用路程来度量,一些可能说用时间来度量。比较鹰和箭鱼时我们是看它们在0.1 s 里运动的距离,鹰在0.1 s 内飞出5 m,比箭鱼的2.8m 快;比较蜗牛和树獭是看它们爬出5 m 用了多少时间,蜗牛用了 l h,而树獭用了 2 5 s,所以树獭快;学生在比较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
10、的路程越长,它就运动得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它就运动得越快。可是当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同时,我们怎么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学 生-时回答不出问题!二、速度我们看一下这个画面:小明与小聪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分别为2 5 0 0 m 和 1 5 0 0 m,他们分别用3 0 m i n和 2 0 m i n 的时间从家步行到学校。他们谁走得快呢?可能有的说小明走得快,因为他走了 2 5 0 0 m,有的说小聪走得快,因为他只用了 2 0 m i n?老师提示:那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谁走得远呢?学生计算得出:小明一分钟走83.3 m ,小聪一分钟走75 m,83.3大于7 5,
11、所以,小明走得快!老师得出结论和总结:对于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的运动,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用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秒钟,甚至每一小时他们通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的快慢呢?学生明白了可以这样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可是到底该怎么叙述还是有困难。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 速 度。从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中大家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速度呢!速度就是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物理语言应该这样来描述速度:用 s 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t 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 v 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有v=s/t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
12、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每 秒(m/s )大家在日程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速度的单位呢?比如汽车的速度单位是什么呢?有千米每小时或者公里每小时。要求学生计算出刚才给出的6 幅画面中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谁快?即谁的速度大?学生计算出来:得出飞机是9 5 0 k m/h,列 车 是 4 3 0 k m/h;蜗牛是5 m/h,树獭是5 m/s;鹰捕鱼是5 0 m/s,箭鱼是2 8m/s。在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遇到了困难。提示单位不同时,没有办法比较大小,是否可以化成一个单位呢,比如国际单
13、位。于是学生经过统一单位后,得出列车是1 1 9.4 0 1/s,大于鹰捕鱼的5 0 m/s。再展示一系列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要求学生都记住,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各种物体运动速度的数量级的印象。但是几种重要物理量的速度(真空中光速、空气中声速)要求记住。同时结合运动员的速度通过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一个例子,加深大家对速度的理解。辆汽车在下列运动中,是变快、变慢还是不变?(1)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长(2)用越来越长的时间走过等长的路程(3)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4)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5)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短学生分析问题,说明得
14、出结论的理由。四、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速度大小的比较、计算,使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五、课堂练习“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第 三 节 力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D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
15、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 学 重 点】力的概念教 学 难 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 树 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
16、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 种 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 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 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
17、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发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铁钉;(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18、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 测(木板后有磁铁)0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 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实验:(1)弹簧拉钩码。(2)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
19、也被拉长;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七、课堂作业“发展空间”中的练习第 四 节 力 的 表 示授课时间:1课时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单位;(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20、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 学 重 点 力的三要素教 学 难 点】力的图示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 的 三要素 教师演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引导学生做教材1 9 页图8-2
21、-1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 个 鸡 蛋 袋 方 便 面 所受的重力。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力的图示 教师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 个 木 箱(力的大小相同,且 在 一 条 直 线 上)设问:
22、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老师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1 0 0 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教师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练习:教材2 2 页图8
23、2 4 作图。四、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举例作图:(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 0 0 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 2 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六、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实 践 活 动】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
24、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r 做一个小报告。(教 学 反 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第五节力的测量授课时间:1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
25、历实验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I I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 学 重 点 力的测量原理。教 学 难 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 箭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说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教 初中 物理 年级 下册 精品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