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学简答题.doc
《栽培学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学简答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栽培学简答题1、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2、作物布局的意义:1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解决和缓解作物争地、争肥、争水、争季节、争劳力的矛盾。3有利于复种和间套作安排和连作的运用。4有利于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益。5有利于恢复提高和保持地力,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生产,向持续高产优质和高效发展。6有利于促进林,牧,渔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发展。3、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栽培作物是经过人类选种繁育栽种的植物,他们是朝着人类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栽培作物,抵御不良自然环
2、境的能力较差;野生植物是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的植物,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凡是生存下来的植物,都比较能抵御不良的自然环境。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4、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5、生长和发育的关系。(1)作物的生长
3、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6、“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2)应用: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
4、的依据之一;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7、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1)生育期: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日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开始天数计。
5、(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8、种子的类型有哪些?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9、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21)(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
6、态。(2)原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胚未发育完全:种子已脱离母体,但胚未生长发育完全,采收后胚尚需吸收胚乳养料,继续生长。不适宜的环境条件。10、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3个阶段:吸胀、萌动、发芽。吸胀:即种子吸水膨胀达到饱和;萌动:即种子内的酶恢复活性,将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这些物质被转化
7、为胚的结构物质,促进胚的生长,最早表现为胚根伸长,当其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表示萌动阶段完成;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11、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8、19、20)(1)关系: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促使其协调发展;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互相制约,互相影响。(2) 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12、地上部生长
8、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维管束的联络,存在着营养物质与信息物质的大量交换,因而具有相关性。物质交换:根部的活动和生长有赖于地上部所提供的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等,而地上部的生长和活动则需要根系提供水分、矿质、氮素以及根中合成的植物激素、氨基酸等。信息交换:根冠间进行着信息交流,如在水分亏缺时,根系快速合成并通过木质部蒸腾流将脱弱酸运输到地上部分,调节地上部分的生理活动。如缩小气孔开度,抑制叶的分化与扩展,以减少蒸腾来增强对干旱的适应性。叶片的水分状况信号,如细胞膨压,以及叶片中合成的化学物质信号也可以经韧皮部传递到根部,影响根的生长与生理功能。相关性:一般
9、来说,根系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的枝叶也比较繁盛,同样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会促进根系的生长。光照、温度、水分、营养及植株调整,影响茎叶生长,从而地上部与地下部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与地下生长影响不一致。(2) 调节根冠比的措施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钾肥,减少氮肥,中耕松土,使用生长抑制剂或生长延缓剂等措施可加大植物的根冠比。通过增施氮肥,提高地下水位,使用生长促进剂等措施可降低根冠比。运用修剪与整枝等技术也可调节根冠比。13、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
10、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14、何谓作物的经济系数?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影响因素?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
11、有何关系?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如何提高?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其原因是营养器官的形成过程较简单,子实的形成则须经历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和结实成熟的复杂过程;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相对少些,而蛋白质
12、、脂肪的形成要经过同化产物的进一步转化,需要能量较多。通常,薯类作物的经济系数为0.700.85,甜菜、烟草为0.600.70,水稻、小麦为0.350.50,玉米0.300.50,大豆0.250.40,油菜0.28左右,棉花为0.350.40,皮棉为0.130.16.禾谷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还与植株高度有关。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1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素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
13、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3)调节措施: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推广反季节栽培;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1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1)源是指向其他
14、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3) 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源、库、流的平衡发展能促进产量的提高。(4) 协调方法及理论: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
15、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5) 应用: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剪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17、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
16、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合理密植;培育优良植株;改善水肥条件;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增加田间CO2浓度。18、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增加光合面积:合理密植;改善株型。(2)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3)提高光合速率:增加田间CO2浓度;降低光呼吸。19、 试分析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叶面积很小,日光漏射不可避免;生产水平较低的大田,一生不封行,漏射始终存在;作物生长后期,漏光损失严重。2.光饱和浪费。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1/31/
17、2。往往存在上部叶片光强超过光饱和点、而下部叶片又光照不足的现象。3.环境条件限制。即环境条件不适宜(温度、水分、矿质养分、CO2、病虫害等)20、温度三基点的特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以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补充: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三基点有何不同: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低于营养器官生长,而营养器官又低于生殖器官)21、什么叫作物的温度
18、三基点?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1)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2)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后者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的温度三基点。22、作物的间混套复种。(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2)套作(套种、串种
19、):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套作技术要点: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2.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3.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4.及时综合防治病虫。5.早熟早收。23、
20、简述作物间作套作、混作的区别。答:间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或成带状间隔种植;混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块田地上。一者的作用相似,只是配置形式不同,它们都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利用率。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间作中的两作物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主要部分或全部,而套作其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它是选用两种生育季节不同的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24、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用:
21、1.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径流冲刷,保持水土。3.有利于解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绿肥和饲料作物争地矛盾,有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农牧结合。25、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度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约在一至三度,需求积温一般也较低)。(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
22、: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
23、黑麦草、水葫芦。三、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26、一般来说,哪些作物分别属于喜氮作物、喜磷作物和喜钾作物?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纤维类作物,如甜菜、甘蔗、烟草、棉花、薯类、麻类、向日葵等。27、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总结出了一套栽培壮苗的技术原理;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结构的理论;从高产田长期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28、简单叙述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栽培 答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