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课程的教学研究.docx
《有关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课程的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课程的教学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生活认知,环境评价到规划设计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摘要: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域直接相关,也是城市规划学科理论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本文面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状况,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从课程研究领域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探讨适宜的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与方法。尝试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重点提出了从理论学习到规划设计的全新教学组织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在增设的原理课中,打破传统的纯理论讲授的基本模式,提出基本概念、生活认知
2、与环境评价三个层面的相互融合的新模式,课程内容包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再从实践认知到理论分析的循环过程。在规划设计课中,改变以往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单一模式,提出社会调研、系统研究、规划设计三个阶段整合的新模式,从城市整体研究入手,结合生态、社会和经济层面的系统分析研究并发现问题,在提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物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关键词: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 生活认知环境评价系统研究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是国内规划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城市生活的整体认知,城市规划的系统思想和规划设计的科学方法。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对该课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
3、求,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区,滨水空间等城市建设活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基本上都是该课程的研究领域。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近年来以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题开展的作业评优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动了这门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尝试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框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突出,学生反响热烈,课程作业在全国性的竞赛中多次获奖。 我们以课程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探讨新的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当前我国城市处于现代化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的整体转型意味着在新的价值理念建构之前,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价值失范现象。这一点
4、对于物化人类社会活动的城市来讲尤为突出,在适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没有完全确立之前,结合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所关注领域基本价值观的思考是我们展开任何研究的基本思路。城市公共中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空间,作为市民公共活动主要场所,它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与其他人的交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需要,公共空间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近年来丹麦建筑师杨盖尔倡导的公共空间复兴及其实践给丹麦哥本哈根市带来的积极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充分考虑公共生活特征和人的需求的公共空间从根本上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和品质。因此,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属性与特质成为我们教学中首先强调并贯彻始终的基本内容。公
5、共生活是一种社会状态,它与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适宜的空间环境促进公共交往活动的发生,恶劣的环境抑制活动。看似美丽且酷的规划设计方案不等于一个的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设计者需要深入体察环境与人的活动间的相互关联,环境的使用后评价同样在教学中得以强调。最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大系统的一个空间子系统,与城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生态系统等关系密切,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物质载体及其矛盾交织的集中体现,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必须整体分析与把握它与城市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从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
6、尝试。1 课程目标的确立通过城市公共中心系列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公共中心的本质含义,认识城市公共生活对城市的作用,城市公共中心在城市中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了解城市公共中心系统与城市其它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城市公共中心系统的结构和内容;初步掌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城市公共中心及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 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新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匹配。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面向生活,面
7、向社会成为更新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课课程内容的优化结合原理课与设计课的性质分别展开。在增设的原理课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纯理论的基本模式,提出基本概念、生活认知与环境评价三个层面的相互融合的新模式,课程内容包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再从实践认知到理论分析的再循环过程。在设计课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打破以往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单一模式,提出社会调研、系统研究、规划设计三个阶段的整合的新模式,从社会、经济层面研究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方案。城市公共中心规划设计系统分析社会调研环境评价生活认知概念确立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中心规划与
8、设计原理 理论 实践2.1从概念确立,生活认知到环境评价原理课的基本脉络2.1.1 基本概念的确立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中心可以这样定义:位于城市核心区位,公共建筑和各种设施集中,具有一定规模,聚集着城市中政治、金融、商业、贸易、文化、商务、娱乐及一部分居住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并以其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汇聚大量物资、信息和人才的公共区域,是由历史积淀、城市发展等原因反映着城市特色风貌及市民生活情趣的公共活动地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公共中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领域,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一个城市形象对外展示的主要窗口;其二,它是城市居民公共生活发生的核心场所。形象是物质环境的外在表象,
9、而物质环境所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其最根本的内容。因此,人们对城市公共中心的社会需求和在此地发生的社会生活,以及空间环境与活动发生的适宜性成为我们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焦点。对城市公共中心的规划设计就是寻找满足公共中心服务人群特定的公共生活需求合宜场所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活动人群、活动事件和活动场所。规划设计原理课程就是按照这样的基本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安排,确立学生对城市公共中心的科学认知,为其后进行的规划设计奠定理论基础。2.1.2 活动人群与活动事件的认知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平等自由地享受公共生活的乐趣。其活动人群构成复杂,在基本属性上有市民与游人的差别,
10、在社会属性上则包括年龄、职业、性别、爱好和文化背景等差别。人群构成的复杂性并不意味着公共中心规划设计的泛对象化,而是需要针对公共中心特定服务人群的特定需要进行设计。比如美国西海岸城市的一个唐人街广场,在设计中考虑了使用者的不同文化层次、兴趣、社会习惯和性别年龄差异等因素,对空间场所进行了区域性划分,受到当地居民的赞誉。城市公共中心中活动人群的特性和活动行为如何发生,需要通过系统地社会调研的方式来了解,这项工作不可能在短短的25个课时中完成,实际上,城市公共中心活动人群特征及其行为发生本身就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原理课程中,需要明确的是社会调研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树立物质空间环境应与具
11、体的活动人群和活动行为相一致的观念。今天的设计理念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创造人与客体环境的相互渗透,设计要充分地表现人的本质人性。这一部分内容则通过课程安排的在对公共中心环境认知环节中,将对人群和活动与具体的环境结合起来,切身感受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2.1.3 活动场所的认知活动场所:即人的活动事件的发生地,也就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活动人群、活动事件、活动场所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主体创造了活动,活动强化了场所,场所又吸引了主体,一个城市的空间才具有了公共二字的含义。活动人群和活动行为是我们关注的起点,活动场所却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城市 公共 中心 规划 课程 教学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