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课程的教学思考.docx
《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课程的教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课程的教学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课程教学的思考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课程的教学思考摘 要 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作为核心课程的建筑设计如何区别于建筑学的建筑教学,从而对学生的城市规划专业的训练发挥更为直接的作用?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工科类和理科类。对于源于地理学科的理科类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如何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如果说工科院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教学称为“工建筑”教学,在此,则把理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教学称为“理建筑”教学。本文所关注的正是“理建筑”的地理基础知识训练、教学环节的设置,从而形成具有理学背景的建筑教学特色。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作为核心课
2、程的建筑设计应该对学生的城市规划专业训练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工科类和理科类。对于源于地理学科的理科类的建筑设计教学,如何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如果说工科院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教学称为“工建筑”教学,在此,则把理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教学称为“理建筑”教学。本文所关注的正是“理建筑”教学的基础、方法与特色。 1 “建筑”在“规划”中的教学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技术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完善学生的功能、形态、技术等方面的认知和技能培养。在与建筑学相关的城市规划学科教育中,建筑设计概论与初步属于
3、专业基础课。在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城市规划专业分册中,对建筑设计课程的要求为:使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具备基本的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强调了解建筑的功能关系、形式构图、结构构造、实例分析与鉴赏等方面,与城市规划最为相关的一点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规划实例分析与鉴赏。这与建筑学专业所要求的功能、形态、技术的训练区别不大。但是,传统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教育正逐步转向社会、经济、管理知识与工程技术的兼容并蓄。现代城市规划逐步从物质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从孤立的城市规划走向城市与区域融合的协调规划;从建筑与工程技术学
4、科走向技术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如果在低年级开设的建筑学课程主要仅起到形态设计的训练,那在学生从低年级建筑思维转向高年级规划思维会遇到诸多不适。在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中,学生主要的不适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设计对象的尺度转换过大,分析方法不能连贯使用,从较单一的建筑要素转换到综合性极强的城市规划要素,即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二是不适应过多的刚性约束条件,建筑设计的形态训练让设计者感受到较大的想象力施展空间,而遵循相关规范和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规划设计教学所强调的,学生在面临种种对物质形态构成有直接影响的限制性、刚性约束(如日照间距、道路等级等)时,容易感到自己可以发挥的余地不大,难以在遵守刚性约束
5、和个人能力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由两个学科的特点所带来的。一是规划不确定性VS建筑确定性。由于规划对象的复杂性,规划更多研究的是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控制问题,由于规划周期很长,因此规划强调“可能性”。而建筑设计更需要的是确定性的解决问题,注重细部、尽量周详的设计方案。一是规划理性VS建筑感性。城市规划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理性精神是其首要;建筑设计常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与个人创造,偏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感性经验是其首要。2 “理建筑”与“工建筑”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
6、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这说明,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培养方式,即工科院校主要基于建筑学专业基础和理科院校基于经济地理专业基础的专业办学方式。这两类院校在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教学组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笔者所在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源自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后经发展,由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教研室、城市规划教研室共同承担城市规划本科教育。相对于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态设计能力要弱一些。而相对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地理学背景的城市规划教学中形态的设计技能则更为薄弱。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如何和城市规划课程衔接起来?在理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
7、的学科基础?此时,就必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首先,理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建筑设计类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和建筑学中是否可以搭建起对话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实施“理建筑”的教学特色?3 “理建筑”的地理启发3.1 地理学是什么人们对地理学的理解曾经存在误区,认为地理只有常识没有理论。随着地理学的发展,逐渐由叙述地理学发展到解释性地理学,进而形成具有综合分析功能的地理学。目前的观点是: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强调以地球表层系统和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容易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与融合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成为地
8、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骨干支撑学科。3.2 认识地理学地理条件是建筑形成和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基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回顾建筑发展史,从其产生之日起,建筑就与特定的地理条件建立了不可割裂的关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建筑和聚落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持着朴素的和谐关系。这在城镇规划、建筑选址、空间布局以及建材选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也是理解建筑形态差异性的重要线索。地理学的分科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组成。与建筑研究相关的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山地地理学、平原地理学、热带地理
9、学、沙漠学等;人文地理学中则主要与其中的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较为相关。3.3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理论思维。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先后形成人地因果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非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景观论、人类适应论、人地协调论等各种流派,而人地协调思想已为现代人文地理学所普遍接受。可以说,“人地协调关系”就是“可持续发展”一种朴素的表达。 “人地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为研究建筑和认识建筑提供了理论平台。首先,“人地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正确的定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离开自然的人是
10、不存在的。同时人又不是一般的“消费者”,而是自然的“调控者”,通过生产技术系统这个中介,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在加速自然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其次,“人地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对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学的科学定位,将环境资源纳入经济计算范畴,需要有系统地将所选择的项目、政策和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消极的和积极的)都考虑在内。最后,“人地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观促使人们选择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这是把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环境的缓冲能力、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管理的调控能力相结合,这样使得自然资源的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又有益于子孙后代,使地球永葆其生命的绿色。4 “理建筑”的地理知识4.1
11、自然地理知识自然地理中的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与建筑形态的形成直接相关。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平原和丘陵所占的比例都较少,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也由于人们对于自然认知的不同,相应的地域建筑呈现出多彩风姿。例如,平原建筑与山地建筑大相径庭。地貌中的山石、河水、动植物等分布也会影响建筑的位置、标高及形态,使其具有环境的特点。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并且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城市规划 专业 建筑 课程 教学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