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4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 IX IX 目 录 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 总论 4 第一章 我国机械工业 发展 现状 5 1.1 产业规 模世界第 一 6 1.2 进出口 贸易稳步 上升 6 1.3 中小企 业、民营 企业 活力增强 8 1.4 产业竞 争力提升 10 1.5 绿色发 展有所改 善 11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13 2.1 创新能 力不强 13 2.2 质量效 益不高 15 2.3 基础薄 弱 16 2.4 数字化 水平不高 16 2.5 制造服 务业发展 缓慢 17 2.6 发展方 式粗放 17 第三章 我国机械制造 发展 战略 19 第四章 机床制造业强 国战 略研
2、究 21 4.1 现状与 差距 22 4.2 趋势与 借鉴 30 4.3 强国标 志 40 4.4 战略目 标 45 4.5 重点任 务 47 4.6 保障措 施 50 参考文献 52 第五章 基础制造工艺 与装 备强国战 略研 究 53 5.1 现状与 差距 53 5.2 发展趋 势 61 5.3 强国标 志 63 5.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68 5.5 重点任 务 69 5.6 政策措 施 75 X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 第六章 机械基础件制 造强 国战略研 究 76 6.1 现状与 问题 77 6.2 发展趋 势 80 6.3 强国标 志 83 6.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84
3、 6.5 重点任 务 85 6.6 政策措 施 90 第七章 工程机械行业 强国 战略研究 92 7.1 现状与 差距 93 7.2 趋势与 借鉴 107 7.3 强国标 志 112 7.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115 7.5 重点任 务 118 7.6 保障措 施 126 第二篇 航空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2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130 总论 131 第一章 建设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的必 要性 132 1.1 航空制 造业是战 略性 产业 132 1.2 航空强 国是制造 强国 的重要标 志 134 第二章 世界航空强国 的对 比分析 136 2.1 航空制 造强国的 内涵 13 6 2.
4、2 世界航 空工业的 基本 格局 137 2.3 世界航 空强国的 对比 分析 140 2.4 我国与 发达国家 对比 分析 144 2.5 有待突 破的关键 瓶颈 和重要短 板 148 第三章 航空制造强国 的主 要标志 150 3.1 主要标 志 150 3.2 发展预 测 151 第四章 我国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发展 战略 152 4.1 发展思 路 152 4.2 发展目 标 152 4.3 发展路 径 153 第五章 我国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发展 重点 任务 154 5.1 重大技 术 154 5.2 重大产 品 159 目录 XI XI 5.3 重大创 新能力建 设 163 5.4
5、 重大工 程 164 5.5 重大科 技专项 167 5.6 保障措 施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三篇 航天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6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170 总论 172 第一章 航天强国内涵 与课 题研究定 位 173 1.1 航天强 国的概念 与特 征 174 1.2 航天制 造的特征 175 第二章 中国航天产业 发展 现状与趋 势 177 2.1 中国航 天产业发 展现 状 177 2.2 与航天 强国的比 较分 析 178 2.3 中国航 天制造与 产业 化存在的 问题 180 2.4 发展趋 势与需求 182 第三章 提升航天装备 制造 能力的思 路与 路径 185 3
6、.1 中国航 天产业发 展的 战略任务 185 3.2 提升航 天装备制 造能 力的总体 路径 185 第四章 提升航天装备 制造 能力的重 点任 务 188 4.1 航天产 品制造与 产业 化工程 188 4.2 装备快 速响应制 造应 用工程 190 4.3 航天数 字化、智 能化 工程 191 4.4 重大制 造技术开 发与 创新工程 194 4.5 提升核 心基础能 力工 程 199 4.6 质量保 障工程 201 第五章 措施建议 205 5.1 以市场 为导向,加强 体制机制 创新,完善产 业发 展环境 205 5.2 推进优 化重组,提升 航天产业 资源 配置水平 205 5.3
7、 大力推 进先进研 制生 产模式和 先进 制造技术 应用 206 5.4 持续推 进国产替 代工 程,提升 基础 能力自主 保障 水平 207 参考文献 207 第四篇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10 总论 211 第一章 我国轨道交通 装备 产业发展 现状 分析 213 1.1 产业状 况分析 213 XII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II 1.2 装备技 术现状分 析 223 1.3 轨道交 通装备产 业与 强国差距 226 第二章 轨道交通装备 制造 强国的发 展战 略 229 2.1 战略依 据 229 2.2 战略目 标 232 2.3 发展战
8、 略选择 234 2.4 发展战 略路线 236 第三章 我国轨道交通 装备 强国战略 重点 任务 240 3.1 研制新 技术产品 240 3.2 提升产 业基础 243 3.3 推动数 字化、智 能化 发展 245 3.4 组织实 施重大创 新示 范工程 249 第四章 轨道交通领域 建设 制造强国 的保 障措施 253 4.1 提高原 始创新能 力 253 4.2 持续强 化工业基 础 254 4.3 构建国 际标准体 系 255 4.4 推进产 业集聚发 展 256 4.5 支持国 际化经营 257 4.6 推进工 业化与信 息化 深度融合 258 4.7 健全行 业管理体 系制 度
9、259 参考文献 260 第五篇 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63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64 总论 265 第一章 世界船舶工业 发展 概况 266 1.1 世界船 舶工业发 展历 程及现状 266 1.2 船舶工 业发展面 临的 新形势 268 第二章 船舶制造强国 的特 征与评价 指标 274 2.1 船舶制 造强国内 涵和 特征 274 2.2 船舶制 造强国综 合指 数 275 2.3 我国船 舶制造强 国进 程预测 277 第三章 我国船舶工业 发展 现状与面 临机 遇 279 3.1 我国已 成为世界 造船 大国 279 3.2 船舶制 造业仍然 大而 不强 282 3.3 船舶工
10、业发展面 临新 形势 284 目录 XIII XIII 第四章 我国船舶制造 强国 发展战略 287 4.1 指导思 想 287 4.2 发展思 路 288 4.3 发展目 标 289 第五章 我国船舶制造 强国 重点任务 291 5.1 强力提 升自主创 新能 力 291 5.2 加快船 舶产品优 化升 级 292 5.3 着力培 育海工产 业支 柱地位 293 5.4 提升配 套产业发 展能 力 295 5.5 强化产 业发展基 础能 力 296 5.6 创新突 破产业发 展模 式 297 5.7 深入开 展国际化 发展 战略 298 5.8 加强完 善人才队 伍建 设 299 第六章 保
11、障措施与政 策建 议 301 6.1 保障措 施 301 6.2 政策建 议 302 参考文献 303 第六篇 汽车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305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306 总论 307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 现状 308 1.1 入世以 来发展成 效显 著 308 1.2 汽车工 业大而不 强 312 1.3 由大到 强的发展 需求 31 6 第二章 中国与汽车强 国的 差距分析 319 2.1 汽车强 国评价指 标体 系 319 2.2 各国汽 车工业评 价 321 2.3 中国与 汽车强国 的差 距分析 322 2.4 汽车强 国的启示 与借 鉴 324 2.5 中国实 现汽车强 国的 时序
12、预测 331 第三章 实现汽车强国 面临 新的挑战 和机 遇 333 3.1 产业环 境变化提 出新 挑战 333 3.2 工业革 命背景下 的新 机遇 337 第四章 实现汽车强国 的战 略与路径 345 4.1 总体思 想 345 4.2 战略目 标 347 XIV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IV4.3 实现路 径 351 第五章 实现汽车强国 的重 点任务 359 5.1 打造协 同高效的 汽车 工业共性 技术 创新体系 359 5.2 打造汽 车核心零 部件 及配套体 系 360 5.3 打造具 有国际竞 争力 的龙头企 业并 建立领跑 机制 361 5.4 推进低 碳化的节 能
13、与 新能源汽 车大 规模发展 362 5.5 推进互 联智能汽 车创 新发展 363 5.6 推进汽 车设计/制造/服务的数 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 364 5.7 实施汽 车产品质 量全 面提升工 程 365 第六章 建设汽车强国 的保 障措施 366 6.1 在国家 层面成立 汽车 强国建设 工作 小组 366 6.2 组建非 营利性的 国家 汽车工程 研究 院 366 6.3 完善企 业管理与 业绩 考核机制 367 6.4 采取有 效措施扶 持汽 车优势领 域 367 6.5 通过财 税手段推 动节 能与新能 源汽 车发展 368 6.6 完善高 品质汽车 产品 与技术标 准体 系 3
14、68 6.7 尽快全 面布局中 国互 联智能汽 车发 展 368 参考文献 369 第七篇 能源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371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372 总论 373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 及趋 势分析 374 1.1 能源装 备制造业 发展 现状 374 1.2 能源装 备制造强 国特 征 376 1.3 我国与 强国的对 比分 析 376 1.4 能源装 备制造业 发展 趋势 377 1.5 我国成 为能源装 备强 国的时间 预测 378 第二章 发展战略及发 展目 标 380 2.1 发展战 略 380 2.2 指导思 想 380 第三章 实现强国战略 的技 术路线 383 3.1 技术
15、路 线 383 3.2 数字化、智能化、制 造的发展 路线 图 387 第四章 实现制造强国 的重 点任务 390 4.1 提高自 主创新能 力 390 4.2 提升产 品质量 414 目录 XV XV4.3 强化制 造基础 414 4.4 推行绿 色制造 415 4.5 发展服 务型制造 415 4.6 建设具 有国际竞 争力 的产业集 群或 产业基地 415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16 5.1 建议工 信部成立 强国 战略专项 实施 办公室 416 5.2 加强创 新能力建 设 416 5.3 加快产 业结构转 型、完善产业 布局 的步伐 416 5.4 财税政 策 417 5.5 树立品
16、牌 417 5.6 开拓国 际市场 417 参考文献 418 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4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总 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在信息化时代,与电子信息等技术融合的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也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基础设备。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
17、性转变,机械工业必须要先行。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我国机械工业统计口径,机械工业包括 13 个子行业,分别为农业机械、内燃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石油化工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机械基础件、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其他民用机械。按照“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的总体安排,项目下设 6 个综合课题组和 13 个领域课题组。13 个领域课题组分别为机械、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信息电子、冶金、化工、纺织、家电和仪器。考虑到机械工业若干子行业已经列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相关领域课题组研究内容,故机械课题组选择了对制造业发展起基础作用和通用
18、性强的 4 个领域,即机床、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机械基础件(轴承、齿轮、液压气动密封件)和工程机械作为重点。分别研究了 4 个领域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机械制造强国经验,提出 4 个领域的强国标志、发展战略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5 第一章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运行逐步转向稳中求发展,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规模平稳增长,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绿色发展有所改善。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见表 1.1.1。据中国机械工业联
19、合会统计,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 2010 年的 13.96万亿元持续增长到 2013 年的 20.43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稳定在 20%左右;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也从 2010 年的 1.17万亿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1.415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稳定在 22%以上;机械工业的出口交货值也从 2010 年的 1.44 万亿元稳定增加到2013 年的 1.79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保持在 15%以上;企业数量 2010 年为106969 家,自 2011 年起,企业数量从 70699 家增长到 2013 年的 79173 家,占全国比重基本保持在 23%左
20、右(需指出的是,企业数量从 2010 年到 2011年减少是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引起的。2010 年前年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从 2011 年年报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含 2000 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表1.1.1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年份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企业数 平均从业人员 指标值/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个 占全国工业比重(%)数量/万人 占全国工业比重(%)20
21、10 13.96 20.00 1.17 22.05 1.44 15.83 106969 23.62 1840 19.27 2011 16.48 19.55 1.201 22.02 1.699 16.66 70699 22.57 1744 19.42 2012 18.00 19.65 1.225 22.04 1.70 16.78 76456 22.93 1838 19.82 2013 20.43 19.85 1.415 22.52 1.79 15.74 79173 22.46 数据来源:2010 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工作部;20112013 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
22、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006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1.1 产业规模世界第一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连续 4年位居世界第一。以 2013 年为例,世界主要机械工业生产国,如中国、日本、美国、德国 4 个国家的机械工业销售收入合计为 66178亿美元(见表 1.1.2)。其中,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为 32129亿美元,在四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高达 48.6%,位居第一。美国、日本、德国分列 2-4 位。且我国机械工业增长态势良好,2013年
23、较 2012 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5.88%。相比之下,2013 年美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为 1504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7.14%;德国为941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2%;日本为 9590.3亿美元,同比负增长 31.28%。表1.1.2 20102013年世界主要机械生产国销售占比及位次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中国 2.06 1 2.54 1 2.77 1 3.21 1 日本 1.33 2 1.42 2 1.39 3 0.96 3 美国 1.20
24、3 1.20 3 1.40 2 1.50 2 德国 0.79 4 0.93 4 0.88 4 0.94 4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1.3、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1.2 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实现平稳增长(见表 1.1.3)。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进出口总额 6712.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2%。其中进口 2988.18亿美元,同比增长 0.74%,进口增速相比 201
25、2 年由负转正;出口 37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 6.25%,出口增速回落。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 736.47 亿美元。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7 表1.1.3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 指标 年份 进口 出口 贸易差 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2010 2553 2585 32 2011 3094 21.2 3218 24.5 124 288 2012 2966-4.1 3506 8.9 540 335 2013 2988 0.74 3725 6.25 736 36.5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装备 制造 发展战略 综合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