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2分)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考点】6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和性质来回答本题,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含量较多且性质活泼”。【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
2、不大,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分)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励焚烧秸杆节约能源B工业废水处理未达标就排放C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D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科学处理【考点】64: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6V:一氧化碳的毒性;79: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焚烧秸杆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B、工业废水处理未达标就排放会污染水体;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科学处理,会减少环境污染,并能充分利用资源。【解答】解:A、焚烧秸杆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A错;
3、B、工业废水处理未达标就排放会污染水体,故B错;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错;D、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科学处理,会减少环境污染,并能充分利用资源,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3(2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滴加试剂C配制溶液D蒸发溶液【考点】42:测量容器量筒;49:液体药品的取用;4I:蒸发与蒸馏操作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
4、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2分)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角
5、度分析,正确的是()A分子数目增多B分子变大C分子间间隙变大D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考点】B9: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数目增多,故选项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错误。C、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正确。D、水变成水蒸气
6、,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2分)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A2HB2H2CH2D2H2O2【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7、【解答】解:2个氢原子就是在氢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6(2分)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纯羊毛衫B塑料盆C不锈钢餐具D玻璃杯【考点】I7: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纯羊毛衫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B、塑料盆是用塑料制
8、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C、不锈钢餐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D、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7(2分)以下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红色固体变黑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考点】6A: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6U: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95:碱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9、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10、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8(2分)钛酸亚铁(FeTiO3)中铁元素显+2价,则钛元素的化合价是()A+2B+3C+4D+5【考点】D6: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钛酸亚铁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钛酸亚铁(FeTiO3)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4价。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
11、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9(2分)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对应用途不正确的是()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电极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做燃料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水D生石灰能吸水,常做食品干燥剂【考点】69:氧气的用途;8L: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C6: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解答】解: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电极,故正确;B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故错误;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用来净水,故正确;D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所以常用作食品干燥剂,故正确。故选:B。【点评
12、】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在判断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相关的性质,所以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2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甲可能是单质C丙、丁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9:10D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考点】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FA:反应类型的判定;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13、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7%14%3%,故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40%8%,故丁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36%25%11%,丙是生成物。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丁,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B甲是反应物,可能为单质,故正确;C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36%25%):(48%40%)11:8,故错误;D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4、11(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中,所用红磷必须过量【考点】62:空气组成的测定;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B6: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
15、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D、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中,所用红磷必须过量,以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带电的粒子、纯净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2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区分硬水和软水B探究CO2与水的反应C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56:吸入空气与呼
16、出气体的比较;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77:硬水与软水;9H: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D、根据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B、干燥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湿润的纸花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
17、蕊溶液变色,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C、图中实验,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不同,不能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可分别向空气、呼出气体中滴加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13(2分)丙氨酸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其化学式为C3HxO2N,相对分子质量是8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8、丙氨酸化学式中x7B丙氨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每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气分子D丙氨酸中氧、氮元素的质量比2:1【考点】AA: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析;C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解答】解:A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x+14+16289,x7,故正确;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C分子是由原
19、子构成的,每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错误;D丙氨酸中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416:7,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4(2分)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电解水B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D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考点】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71:电解水实验;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C7:碳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
20、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D、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1,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B、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D、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pH值
21、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故选:D。【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15(2分)某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取该固体适量加入水,得到浑浊液体,过滤;实验二:取实验一所得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后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白色粉末中不含氯化钡B该白色粉末中含有氢氧化钠C该白色粉
22、末中一定没有氯化钠D实验二中氯化钡改成氢氧化钡对实验无影响【考点】95:碱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AE:物质的鉴别、推断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解: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实验一:取该固体适量加入水,得到浑浊液体,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实验二:取实验一所得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后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题中的实验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钠,所以A、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氯化钡,故A错误;B、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湖南省 娄底市 中考 化学 试卷 教师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