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编号:16118576学时/学分:32/2. 0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类型: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的强度、塑 性、韧性等力学行为的物理意义、测量方式,特别是材料宏观力学行为与细观、微观组织结构 的关系,从而对材料力学行为的本质和机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材料的 选用、设计、改造、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工程材料在静载荷、冲击载荷、交变载荷、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及材料的断 裂韧性与耐磨性能等的表征方法,掌握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
2、的定义、原理及测试方法,了解材 料的宏观变形与材料内部微观本质的联系。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 材料的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6 W)知识点:应力应变曲线,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非理想弹性与内耗,聚合物在粘流态下 的变形及粘弹性,断裂;重点:不同工程材料在单向静拉伸时的应力一应变曲线与断裂的特征与机理;难点:非理想弹性与聚合物的粘弹性等的物理意义。第二章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4郛寸)知识点: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扭转、弯曲与压缩的试验方法和力学性能,硬度。重 点:工程材料压缩性能测试方法、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维氏硬度的测试方法;难点: 塑料邵氏硬度的测试方法。第三章 材料的冲击韧性与低温
3、脆性(2学时)知识点:冲击弯曲试验与冲击韧性,低温脆性;重点:掌握冲击韧性的试验方法、物理本质以及韧脆转变;难点:低温脆性的概念与本质。第四章材料的断裂韧性(4学时)知识点:线弹性条件下的断裂韧性,断裂韧性在工程中的应用;重点:线弹性条件下断裂韧性的物理意义与K判据在工程中的应用;难点:能量释放率的物理意义,Gic与Kic的关系。第五章材料的疲劳性能(4学时)七、考核方式和要求1 .考核方式:课后作业、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结合。2 .总成绩构成:出勤10分,课后作业20分(10分X2次),藏殿20分,期末试卷50 分(碗 100 分X50%)3 .期末试卷内容比例:热处理原理基础知识约40%,热
4、处理工艺工艺约40%,热处理设备 20%,4 .期末试卷题型比例:判断题10%,填空题15%,选择题10%,名词解释10%,简答题25%, 分析题10%,综合问答20%,八、建议教材或参考书1 .教材热处理工程基础,陆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2、参考书:(1)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胡光立,谢希文,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覃耀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编号:19110449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32/2. 0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类型:学科与专业必修课一、课程
5、的目的和任务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 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 工程应用,重视实验教学。本课程主要为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 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 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学习目标:1.了解检
6、测技术基础知识、误差的概念。2 .理解和掌握各类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3 .掌握各个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4 .理解常用物理量的检测方法。5.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施矩阵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手段,以教师讲课为主,穿插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以利学生 掌握。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2 W)知识点:传惑猫留成分类及发撼晌,技术的定义及应用传段都静栋胜、动态特性及其响 应;。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
7、4学时)知识点: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 的主要特性及应用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 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第三章电感式传感器(4知识点:自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与转换电路,自感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应用, 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其特性,差分变压器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及其应用, 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及其应用重点:理解自感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 用。第四
8、章电容式传感器(4 W)知识点: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电容式传感 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设计要点、转换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重点:理解各种形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用。难点: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特性。第五章磁电式传感器(6 W)知识点: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动态特性分析;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 测量电路;霍尔式效应与霍尔元件;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霍尔 传感器的应用举例重 点:理解磁电感应式传感器、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掌握其性能性点。难 点: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
9、第六章压电式传感器(2学时)知识点:压电效应、压电材料、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测量电路、压电式传感器的应 用重 点: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压材料及其性能特点,理解其转换电 路。难 点: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测量电路。第七章 光电式传感器(4学时)知识点: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式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光电式传感器的应 用;光纤传感器、电荷耦合器件(CCD)光栅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重点:了解光电器件的原理、应用,掌握脉冲光电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电荷耦合器 件(CCD)光栅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难 点:常用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第八章热电式传感器(4学时)知识点:热邨
10、S材料及工作度里、测量电路 热电闻阚定电测温电路及温腑偿 敏电阻的特性及应用重 点:热电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测量电路。难点:热电式传感器的应用。第九章、检测技术基础(2学时)知识点:测量方法、测量系统、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检测系统中的数据提取、信息转换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难 点: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的误差分析方法。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实验项目和要求如下:序号项目内容和要求实验 学时设备、器具备注1应变片特性 测试验证应变片特性及电 桥电路的性能2传感器实验仪2电感式传感 器性能测试观察电感传感器的工 作情况及残余电压的补偿2传感器实验仪3电容式传感 器测
11、量电路设 计按要求设计电容传感 器的信号转换电路,并连 线验证2信号发生器、示 波器、直流电源等4霍尔式传感 器性能测试观察霍尔传感器的原 理及特性2传感器实验仪5热电偶性能 测试观察热电偶的工作及 特性2传感器实验仪六、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七、考核方式和要求1.期末考试成绩50%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内容比例:检测技术基本知识及各类传感器原理、特性50%左右,各类传感器测量线路及 应用50%左右。题型比例:填空题20%,选择题15%,简答15%,分析计算题40%,综合题10%o(1)概念理解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是非等题型)50%
12、(2)分析题及计算题:40%(3)综合题:10%2 .平时考核成绩5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考核、平时作业、期中测验、实验成绩等出勤考核20%:每次由课任老师与班上负责考勤同学进行严格考勤。平时作业20%: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考核。期中测验30%: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设计或期中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成绩30%:包括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情况、课前预习及完成预习报告情况、实验过程 动手能力的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八、建议教材或参考书L教 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12.参考书: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黄贤武编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自动检测
13、技术 马西秦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测试与传感技术侯国章编著哈工大出版社第二版2002知识点: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金属材料疲劳破坏的机理,疲劳抗力指标,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疲劳,影响材料疲劳强度的因素;重点:金属疲劳的概念,破坏的机理以及疲劳的抗力指标;难点: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疲劳破坏,影响疲劳破坏的因素。第六章材料的磨损性能(4学时)知识点:磨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磨损过程,耐磨性及其测量方法;重 点:磨损的概念,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以及疲劳磨损的物理本质;难点: 磨损试验方法与材料的耐磨性。第七章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2 W)知识点:高温蠕变性能,其他高温力学性能;重点:材料高温蠕变的概念与
14、机理。第八章 应力腐蚀与材料耐蚀性的评价方法(2学时)知识点:应力腐蚀,材料的耐蚀性及其评价方法;重点:应力腐蚀的概念,产生的机理;难点:材料的耐蚀性及其评价方法。四、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1.实验序号项目内容和要求实验学时主要仪器设备备注1布氏、洛氏、维 式硬度试验掌握布氏、 洛氏、维式硬度 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不同材 料选择不同 硬度计 的方法2布氏、洛氏、维式硬 度计;铜合金,低碳 钢,灰铸铁,高速钢 样品2低碳钢和铸铁 的冲击韧性试 验掌握冲击试 验机的使用方 法。计算不同 样品的冲击韧性。2冲击试验机、低碳 钢,铸铁冲击试样2.课程设计(无)五、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15、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教材:材料性能学,王从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书:1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束德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材料的力学性能,王磊,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七、考核方式和要求1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2 .内容比例:材料的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20%;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10%;材料的冲 击韧性与低温脆性10%,材料的断裂韧性20%;材料的疲劳性能10%;材料的磨损性能15%;材料的 高温力学性能10%;应力腐蚀与材料耐蚀性的评价方法5%o.题型比例:选择题20%,填空题10%,判断题10%,简答题30%,计算题30
16、%0八、其他说明.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教学。课程中有机地渗透学科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方法 和日常生活事例等方面的内容,并简要地介绍了与课程有关的科学家如格里菲斯等的治学精神、成 才道路、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1 .结合生产实例,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注重从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解决方法、结论到工 程应用的知识形成规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维的能力。3、严格作业布置、批改和课程考核制度,课程的每一章都有教学辅导和复习思考题,教师按 课程进度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适时向 同学公布习题答案。金属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金属热处理课程编号:
17、16118577学时/学分:32/2. 0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类型: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 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为从事金属材料的选材、加 工与生产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指导生产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被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转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机理,掌握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材 料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掌握常见热处理工艺方法,能够针对具体材料制 定其热处理工艺,了解热处理常用加热、冷却设备和热处理参
18、数测量与控制的方法及仪器仪表, 具备设计热处理工艺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知识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组织转变特征,以 及转变机制和规律,理解转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机理,掌握常见热处理工艺方法,能够针对具 体材料制定其热处理工艺,了解热处理常用加热、冷却设备和热处理参数测量与控制的方法及仪 器仪表。2 .能力要求:具备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的能力,能针对服役条件制定热处理工艺,具备热处 理参数测量与控制的能力。3 .素质要求: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紧跟本领域科研与生产前沿问题, 熟练掌握设备的特点与性能,能独立设计热处理工艺,并具备热处理车
19、间生产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各种热处理方法的操作实例展示。2 .利用课外及生产实习时间,深入生产现场参观学习,3 .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热处理车间实例录像,以加深理解。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部分热处理原理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基础(2学时)知识点: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按相变过程中院子的运动特点分类、按平衡状态分类、 按热力学分类,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界面和界面能、惯习面和新、旧两相间的位向关系、弹性应变能、晶体缺陷,固态相变中的形核: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固态相变中新 相的长大:新相长大机理、新相长大速度,综合转变动力学一奥氏体
20、等温转变图,组织粗化: 弥散沉淀相的粗化、片状和纤维组织的粗化;重点: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固态相变中的形核,固态相变中新相的长大;难点: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组织粗化。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3学时)知识点: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奥氏体的形成机制:奥 氏体晶核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长大、渗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的均匀化,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 学:形核率、线生长速度、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连续加 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奥氏体晶粒度、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钢在加热时的过热现象,非平衡组织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针状奥氏体
21、的形成、颗粒状奥氏体 的形成、粗大奥氏体晶粒的遗传性及其控制;重点: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奥氏体形成机制,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连续加热 时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难点: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连续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第三章珠光体转变(2学时)知识点: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及晶体学: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片状珠光体的晶体学,珠光体 转变机制:珠光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先共 析转变和伪共析转变:先共析转变、魏氏组织、伪共析转变,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珠光体的形 核率及长大速度、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影响珠光体较励力 学的因素
22、,珠光体的;悖缩自钢中蹴物的相间海定相间礴磔织、机M条件、相间沉淀钢的强化 机制及应用;重点: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珠光体转变机制,珠光体转变动力学;难点:珠光体转变晶体学,珠光体转变机制,伪共析转变,相间沉淀。第四章马氏体转变(3学时)知识点: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无扩散性、特定的位向关系和 惯习面、马氏体的亚结构、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钢中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马氏体的晶体结 构、马氏体转变的经典切变模型,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及其影响因素,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转 变的热力学特点、影响Ms点的因素,马氏体转变动力学:变温转变、等温转变、爆发式转变、 表面马氏体转变、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23、,马氏体的性能:硬度和强度、韧性、相变塑形、物理性 能、马氏体中的显微裂纹、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重点:马氏体想变的主要特征,马氏体的晶体结构,转变的经典切变模型,马氏体的组织 形态,影响Ms点的因素;难点:马氏体转变的经典切变模型,影响Ms点的因素,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第五章贝氏体转变(2学时)知识点:贝氏懈铿恃征,贝氏体够聊膝 上贝氏依 下贝氏依 龙妣物贝氏依 粒状贝氏体、反 常贝氏体、柱状贝氏体,贝氏体的形成条件:贝氏体转变热力学、贝氏体转蚓;洋 贝氏体相 时礴断散影响贝氏的露力学的因素、银中贝氏体组绷镰得,贝氏体的转变机制:无碳化物贝氏体、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的转变机制,贝
24、氏体转变产物的力学性能:强度与硬度、韧 性、抗疲劳性能和耐磨性能,贝氏体组织的应用;重点: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贝氏体的组织形态,贝氏体转变时碳的扩散,贝氏体的转 变机制,贝氏体转变产物的力学性能;难点:贝氏体转变热力学和动力学,贝氏体转变机制。第六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2学时)知识点: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建立,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基本类型及影响因素,过冷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建立,冷却速度对转变产物的影响,连续冷却图与等温转变图的比较,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利用等温转变图估计临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变化对临界 淬火速度的影响,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的应用;重点: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基
25、本类型及影响因素,连续冷却图与等温转变图的比较,钢的 临界冷却速度;难点:连续冷图与等温转变图的比较,壁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凝化对临界淬火速度的影响,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的应用。第七章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分解(2学时)知识点:铝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硬度变化和显微组织变化,钢的回火转变:组织转变、力 学性能的变化及其特点、回火脆性,调幅分解:热力学条件、分解过程、组织和性能;重点:铝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硬度变化和显微组织变化,钢的回火转变;难点:铝合金时效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变化,钢的回火转变:组织转变、力学性能的变化及 其特点,调幅分解的热力学条件。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第八章钢的退火与正火(2学时)知识点:钢的
26、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 晶退火,钢的正火,退火与正火后钢的组织性能,退火与正火工艺的选用;重点: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钢的正火,退火与正火后钢的组织性能,退火 与正火工艺的选用;难点: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退火与正火后钢的组织性能,退火与正火工艺的选用。第九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4学时)知识点:淬火的概念,淬火的分类,钢的淬透性:概念、意义及影响因素、评定标准与方 法,淬透性曲线的应用,淬火介质:分类与要求、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无物态变化的 淬火介质、其他新型淬火介质,淬火工艺:加热规程、冷却方法,回火工艺:低温、中温、高 温回火,钢的表面
27、淬火:感应加热和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淬火缺陷与防止:应力、变形、开裂、 减少措施,淬火工艺的新发展:奥氏体晶粒的超细化处理、碳化物的超细化处理、控制马氏体、 贝氏体组织形态及其组成的淬火、保留适当数量塑形相的淬火,形变热处理,真空淬火;重点:钢的淬透性,淬火工艺,回火工艺,淬火缺陷与防止; 难点:淬透性评定标准与方法,淬透性曲线的应用,淬火应力。第十章 钢的化学热处理(2学时)知识点:化学热处理的分类,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渗层的组织结构与形成过程,钢的 渗碳:渗碳原理、气体渗碳工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渗碳件的热处理与组织、渗碳层深度 的测量、渗碳件的常见缺陷,钢的渗氮:渗氮的特点、Fe-C相
28、图与纯铁渗氮层的组织、渗氮原 理、渗氮用钢及渗氮强化机制、气体渗氮工艺、渗氮工件的检验和常见缺陷、离子渗氮,钢的 碳氮共渗与软氮化,渗硼,渗铭,渗铝;重点: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气体渗碳工艺,渗氮的特点;难点:渗碳原理,渗氮原理,钢的碳氮共渗与软氮化。第十一章有色金属的热处理(4学时)知识点:铝及合金的固溶与时效,镁及合金合金的热处理,铜及合金的热处理,钛合金的 形状记忆效应;重点:铝合金的GP区,第二相析出顺序,铝合金的人工时效与自然时效;难点:第二相析出顺序。第三部分热处理设备第十二章加热设备(2学时)知识点:耐火材料、常用隔热材料和炉用耐热钢,传导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热处 理电阻炉
29、的结构、热处理电阻炉的设计步骤、炉型的选择和炉膛尺寸的确定、炉体结构设计与 材料选择、电阻炉功率的确定、电热元件材料及性能、电热元件的计算、电热元件的安装,热 处理浴炉简介、外热式浴炉、内热式浴炉、电极盐浴炉的总体设计、盐浴炉的电极设计、盐浴 炉抽风装置、电极盐浴炉的启动,感应加热的原理及设备类型、感应加热的设备类型、感应加 热设备的频率选择;重点:传导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电阻炉功率的确定;难点:电极盐浴炉的启动,感应加热的原理。第十三章冷却设备(2学时)知识点:缓冷设备,淬火槽的基本结构、非机械淬火槽、机械淬火槽、淬火槽的设计,淬 火介质的循环冷却系统:集液槽、过滤器、泵、淬火介质冷却
30、器、淬火介质冷却器的选择及计 算,淬火机床:气动齿轮淬火机床、轴类淬火机床、成形淬火机,喷射淬火装置:喷液淬火装置、喷气淬火装置、喷雾淬火装置,冷处理设备:冷冻剂、干冰冷处理设备、液化气体 冷处理设备、冷冻机式冷处理设备;重点:缓冷设备,淬火槽的基本结构;难点:淬火介质冷却器的选择及计算。第十四章热处理参数测量与控制(2学时)知识点: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的基本定律、热电偶冷端温度的影响及修正、热电偶 冷端温度的延伸、热电偶的类别及使用特性、工业热电偶的结构、特殊热电偶、其他测温元件、 热电偶的串、并联测温、热电偶使用注意事项、热电偶定期检定、影响炉温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
31、动圈式温度仪表、直流电位差计、电子电位差计、TD、TE系列电子 式温度指示调节仪、XM系列数显仪表、数字式温度仪表简介、炉温仪表选用的一般原则, 温度的自动控制:位式调节、连续式调节,氧势和碳势控制仪:金属加热时的氧势、炉气中的 碳势、炉气成分测定仪;重点: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的基本定律,热电偶冷端温度的延伸;难点:温度的自动控制:位式调节和连续式调节。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可安排6学时的试验教学,并与专业生产实习、成型工艺过程综合实践 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内实验项目视课程教学情况选作,推荐的 实验项目如下:序 号项目内容和要求实验学时设备、器具备注1钢的淬透 性测定掌握末端淬火法测 量钢的淬透性方 法,了解淬透性的 应用6带毛玻璃投射屏的金相显微镜、物镜测微 尺、单相铜合金或钢纯铁样品、晶粒度标 准评定图片。2热处理后 碳钢显微 组织的观 察与分析观察和分析碳钢经 不同热处理后的显 微组织特征,了解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 碳钢组织和性能的 影响6金相显微镜、经过不同热处理的金相试 样,相应的金相图谱、放大的金相照片,六、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传输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