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求卓越” “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 “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 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 “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 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
2、,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 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 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脸的时代。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 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 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
3、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 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 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针,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 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 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 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 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
4、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 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微口不言人短长,而瑕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 资财钻万,园宅十余所,奴便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日:“亲戚 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发见关。”十年,卒,时年四 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5、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 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B.古代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 中有“仲工C.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清代叫
6、庠。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箱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 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 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乂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 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
7、,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 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14 .请简要分析在对待谢混家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谢弘微什么品质?【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 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14. 口廉洁正直,主要是扣“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匚机敏,擅长经营,主
8、要是扣“室宇修整,仓縻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 有加于旧【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 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 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所继”为所字结构,修饰“叔父”,其前停顿,排除BC;“佳器为动词成”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A。故选D。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商(殷)代叫序,清代叫庠”说法错误,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极有文才
9、口才“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是“言辞简约”, 并不是“极有文才口才故选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家人;“过”,超过。(2) “臧否”,褒贬;“言论”,发表言论;“以”,用;“乱”,打乱,岔开话头。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可总结为:谨慎仔细、廉洁 正直。依据“室宇修整,仓縻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El畴垦辟,有加于旧”可总结为:擅 长经营、有能力。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复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
10、第二个 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 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 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 个孩子深沉早意,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 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 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 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 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
11、,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 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 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 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 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康充盈,仆 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 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 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 父的亲族,恭敬小心,
12、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 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 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或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 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 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 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 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 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
13、分用, 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 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 太常。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说王建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鼓动六街狗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注】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口桃花百叶: 重瓣桃花。歌头:歌舞。口鬓样眉心:发式和眉妆。匚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 条街,此指代整个长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突兀,
14、写桃花百叶而不成春,寿鹤千岁而未成神,引发读者的兴趣。B.颔联以鹦鹉、牡丹二事写出了唐代豪门贵族奢靡生活、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C.第五句描写的状况可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印证。D.最后一句批判了当时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16.诗歌题为“闲说”,实则不“闲”,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 D 16. (1) “闲”:口内容的“闲”,以鹦鹉、牡丹、歌舞、梳妆四事写 豪门贵族的奢靡生活; 语言的“闲”,语言通俗、轻松、活泼,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 讽。(2) “不闲”:主旨上,讽刺、批判了中唐时期上层社会夸豪斗富、追逐享乐的风气。【解析
15、】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 ”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错误。诗人是借总是学狂人”,批判富贵人家以 狂”为美、肆意夸豪斗富的社会风气。故选D。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内容的角度看,颔联“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是说秦州陇州一带盛产鹦 鹉名贵一时,豪门显贵竞相购买牡丹不惜倾家荡产“,颈联“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 日日新”是说“歌舞相随一遍又一遍每回都不重样,梳妆打扮修鬓描眉模样天天翻新 作者以鹦鹉、牡丹、歌舞、梳妆这类生活琐事,表现了当时豪门贵族的奢靡生活。这体 现了内容的“闲从语言表达角度看,作者用带有调侃意味的“闲说”来命题
16、,又用诙谐活泼的语言,如“秦 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调侃当时豪门 贵族竞逐豪奢生活的现状;尾联”鼓动六街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是说“京都天街鼓 声响动只见箭马出游,人们相逢眉飞色舞总是学着狂人i般“,进一步表现出当时的世 风浮躁。本诗的语言通俗、轻松、活泼,似褒而实贬,这体现了语言的“闲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诗的内容严肃而重大,是批判富贵人 家骄奢淫逸,追逐无限度无止境的享乐,但在表现时却含而不露,如同诗题所云,似乎 是在“闲说”,一切都好象是不经意地说了出来,字里行间似乎还带有夸赞的意味,但又 绵里藏针,似褒而实贬,讽刺、批
17、判了当时上层社会骄奢淫逸、追逐享乐的风气。可见, 本诗的主旨实在是“不闲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 因是:,0(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 自由特点的诗句是:,O(3)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答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攻”摧事萧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怜悯之心是在哀愁之中的
18、,而抉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 花朵上的露殊,是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 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几达爆炸的程 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 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一的庆典的焰 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
19、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 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因为我们盲从而陷入 精神的国境,费朱了J我工把自乙囚禁在牢定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 已经别我们而去了。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裹挟日新月异纷至沓来形形色色B,包裹突飞猛进络绎不绝形形色色C.裹挟口新月异纷至沓来林林总总D.包裹突飞猛进络绎不绝林林总总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 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生活的艺术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20、。B.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 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C.因为我们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 上。散发着那种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D.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 上。散发着那种哀愁之气己经别我们而去了。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 A 19. B 20. 将“我们的心”比喻成“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体现了 比喻的相似性。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卜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21、,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 视了精神追求的心与“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相似,果子没有了水分和香甜,已经干涩、 枯萎,我们没有怜悯之心。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心灵缺乏怜悯之后的空虚与憔悴,从而体现出怜悯之心对于精神世 界的重要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匚空,“裹挟”,意思是(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形势、潮流等) 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同“裹胁”。“包裹”,包容、包围、包扎、包装。 语境指人的怜悯与哀愁的关系,受哀愁所影响,故选“裹挟”。第口空,“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 事物、新气象。“突飞猛进
22、”,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语境强调生活一直在变化, 故选“日新月异第匚空,“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语境修饰的是新信息不断的到来,故选 “纷至沓来第门空,“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 容人或事物众多。语境修饰庆典的焰火样式多,故选“形形色色”。故选Ao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关联词应位于主语之后,改为“我们因为二是成分残缺。“别我们而去了”的应是“生活”,故改为“那种散发
23、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 生活己经别我们而去了”。故选Ba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将“我们的心”比喻成“在秋风中飘荡 的果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相似性看,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实现了物质的梦想”,但是我们疲于认知新事物, 应付新潮流,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追求,“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 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我们没有怜悯之心;果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就会干 涩、萎缩,从这个角度来看,失去了怜悯之心的我们与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是相似的。 表达效果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心灵缺乏怜悯之后的空虚与憔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江西省 吉安市 中高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