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的教案9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地理的教案9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把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育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力量。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预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 “比拟法”叙述和争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
2、留意观看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答复,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图叙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叙述教师应留意放慢节奏,指图要精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
3、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局部,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20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现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订正。 争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争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示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
4、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掩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坎坷 喀斯特地形典型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板书二、四大盆地 叙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答复)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答复,教师订正或确定) 展现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叙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四周高山环绕,内部比拟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缘由。(学生依据课本答
5、复,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叙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四周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浇灌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建的大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缘由?(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叙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一样点又有明显的差异。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
6、说说这些一样点与不同点。(学生答复,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其次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叙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围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答复,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叙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拟法学习、记忆。 练习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
7、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淌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掩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坎坷 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地理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熟悉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力
8、量。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预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预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预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刚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预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
9、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许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常很留意积存、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连续保持。下面教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现,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庆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刚,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存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盼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依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屡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
10、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固然,现在的交往更是亲密,由于长期的沟通,东亚各国的文化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复。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匀称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拟,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答复。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
11、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匀称,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有。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 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匀称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争论、答复。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局部内容并争论一下。 争论要求:(1)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局部更 适合进展耕作业?哪一
12、局部适合进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争论、答复。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兴旺,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进展。内陆经济也在进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进展的速度比拟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进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 篇三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力量目
13、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育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敬重宗教信仰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进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学问。 设计意图:
14、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根底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
15、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沟通。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熟悉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读图力量和小组合作力量。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沟通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学问。 教师通过课件供应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予,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
16、。我们对信徒们都应当非常敬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四周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争论沟通。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分,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进展过程中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进展到今日,不能简洁地视为迷信,而应当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卑视反对,而应敬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爱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熟悉宗教信仰。 完毕: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仆
17、人。 地理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转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进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进展的来对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消失的问题。 (2)明确兴旺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加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
18、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兴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答复 教师订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进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立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行逆转。比方,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索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
19、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转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沟通,缩小了城乡差异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争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进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进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依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拟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敏捷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状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
20、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峻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难,并且违反国家爱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由于森林具有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局部,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进展的城市。做到:统一规划; 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尽量种植适生的外乡草和树; 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21、 依法爱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状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进展趋势(PPT展现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进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气;大型中心城市加速进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加;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争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行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由于中国的国情国土宽阔,人口众
22、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一样,城市进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叙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进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进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立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惜这座城市,把它建立好,把它爱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工矿企业排放居民生活燃煤排放光合作用产生 A、 B、 C、 D、 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城市垃圾的不
23、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缘由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峻污染,特殊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集中,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峻污染,除间或能发觉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拟洁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闻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实行措施,帮忙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削减,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动世界的酸雾大事,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24、,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缘由是 。 (3)伦敦市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养分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峻,水中溶解氧削减,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地理教学教案 篇五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进展经济的
25、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分呢?今日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熟悉。 教师讲授 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第三节 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 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四周。)位置特
26、点特别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 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四周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 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到达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进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进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进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 新加坡进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
27、授 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把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自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详细状况动身,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快速进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进展经济的? 阅读思索 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 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进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进展了很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
28、,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城市环境进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进展经济的同时,很留意环境爱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立中进展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 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 新加坡市政建立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协作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洁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 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 从上述新加坡经济进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阅历? 教师讲授 只有结合本国详细状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进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进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阅历,同时还要依据各地详细状况,充分
29、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进展。 初中地理教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育处工作规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力量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地理学问,传达地理思想,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力量,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仔细学习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进展的打算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熟悉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养。 2、仔细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30、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培育学生的各种地理力量,重视培育学生的地理观看、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根本方法、地理思维力量、地理探究力量,同时把握好地理学科的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局部内容为突破口,深入讨论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特长,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共性进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留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意学生的进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试验讨论进展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
31、教学或实践活动进展总结、提炼,连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试验报告等,积存阅历,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根底学问,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根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进展地理思维力量。学会画简洁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
32、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需共同爱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阅历和问题;增加可持续进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育全球观念。 四、详细实施 1教学中要转变传统地理课程重学问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阅历动身,观看、发觉、了解和讨论生活中的地理,并擅长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学问。 3、引导学生关怀现代社会的进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局部,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
33、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共性地学习地理制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拟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教师的教育有反感心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对这类学生赐予特殊的“照顾“,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殊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根底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当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意师生共同探究新学问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受和阅历,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
34、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受和阅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问传承、力量进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特殊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制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学问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地理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学问,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问与力量: (1)了解北美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了解北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图,培育学生的读图力量。 (2)通过剖析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
35、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状况分析,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如何熟悉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图片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有了肯定的熟悉。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肯定的难度,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规律思维力量和推断力量,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力量。因此将“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小组争论、自主探究、叙述总结、稳固练习 教学预备、教学媒体运用: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过程教
36、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导入美国被世界熟识,不仅由于它是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世界军事强国,处处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那么,美国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征,今日开头我们就来学习:北美地区和美国。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归纳通过剖面图归纳: 地形特点:东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为主 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
37、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局部)。这些山脉隆起的年月较晚(中生代),很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宽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心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
38、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月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气候 归纳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主要特点:北美大局部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阔。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相宜农牧业的进展。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严寒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长,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柔降水两方面。 (1)对
39、降水的影响: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潮湿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潮湿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渐渐削减(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表达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对气温的影响:中心大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
40、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地理教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初步领悟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进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加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
41、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 课件、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日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把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今日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时间5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察。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进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进展,是今日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学生展现作品: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教师提问: 依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根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根本国情是国土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进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进展道路也不尽一样。 教师板书:2.区域进展 教师提问: 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展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