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岩石与土壤”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 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观念,并通过探究岩石与土壤本身的价值来增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 心和探究热情。本课是单元起始课,主要安排了4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交流岩石和土 壤的来源地及用途、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其中“了 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岩石和 土壤不但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更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地 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
2、大的研究价值,这也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认知铺垫。【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随处可见,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学生对它们并不 陌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 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的地球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本节课对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和土壤的来源、特征、 用途进行简单观察讨论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岩 石和土壤不仅仅是地球重要的物质组成,更是地球变迁的重要研究资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 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用途广泛,认识到它
3、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故事,具有重 要的研究价值。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学习感悟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探究实践用气泡图等方式记录岩石和土壤的特征、用途及相关的故事。态度责任在展示交流中,产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意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 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难点根据视频、图文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分析、推理出它们记录下地球形成 演变的历史。【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课前每组搜集34块岩石、34份土壤;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L课件出示地球图片。提问:地球
4、家园中有什么?2.讲述:空气、植物、动物等都是地球家园中的成员,岩石和土壤也是地球中的重要成员。 揭示课题: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板书)。设计意图“地球家园有什么”是学生在低段研究过的课题,借助曾经的“地球”图片引导 学生回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关注到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究 的兴趣。二、探索岩石和土壤(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图片1 .观察并描述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预设10分钟)(1)提问:同学们都采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你们是在哪里采集到的呢?5.岩石、沙和黏土【教材简析】本课是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五课,是本单元的过渡课,起到
5、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四课 学生展开了对岩石和矿物的学习,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 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本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的异同,从中发现岩石与土壤的 关联,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并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除了常用的运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还需 要用团球和涂痕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黏性,为后续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和观察比较沙质土、黏质土、 壤土的特点等内容做好知识铺垫。【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岩石、沙
6、、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 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 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从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感知物质形 态的变化,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这样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 成的这一科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这样的对比观察也可以 很好地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知道岩石、沙、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认识到岩 石碎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岩石、沙、黏土的异同。
7、探究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借助工具观察岩石、沙、黏土,用对比的方法区分黏性的差异,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岩石破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的猜测。态度责任乐于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观 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师L班级记录单;2.教学课件。学生1 .每组提供1份岩石、沙、黏土、放大镜、白纸、水;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聚焦导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岩石、黏土、沙的图片L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
8、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 小的岩石、沙、黏土。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3.讲述:看来这三种物质还是很常见的,你们都曾在同一个地方发现它们。今天我们要仔细 观察岩石、沙、黏土,大家都有信心成为一名小小观察员吗?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看到过岩石、沙和黏土,交流中发现三者会在同个地方出现 从而激发好奇心,希望成为小小观察员去观察比较这三者的不同之处。二、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放大镜、白纸、观察记录单1 .观察岩石、沙和黏土(1)观察方法的讨论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
9、土?10(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 察)(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边观察边记录;可以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3)学生汇报交流(4)小结:岩石粗糙,颗粒大;沙较粗糙,颗粒较大;黏土细腻,颗粒很小。2.比较沙、黏土的黏性(1)比较黏性的方法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 观察痕迹。(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边观察边记录(
10、3)学生汇报交流参考格式:我观察到容易团成球,说明它,我认为这与它的有关。(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4)小结:沙颗粒大,没有黏性;黏土颗粒小,黏性大。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比较的方法,提示观察的时候要将岩石、沙、 黏土放在白纸上便于观察,为观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一个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习新的观 察方法团球和涂痕,更有利于学生对黏性的观察和理解。三、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1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
11、会怎 样变化呢?2 .讲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设计意图通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岩石的变化过程,把岩石、沙、黏土的形成联系起来。【疑难解答】1 .本节课中的团球与涂痕都是学生新接触到的观察方法,应以怎样的方式指导更为有效? 可以利用视频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团揉力度的把握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2 .团球过程中水量不容易控制怎么办?使用滴管加水虽然可以一滴一滴地加,但是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控制不好,导致一次性就 加了过多的水。使用小喷瓶代替滴管,学生容易操作,水量也更加容易控制了。【教学后记】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2-4课对
12、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本课主要研究“土 壤中有什么? ”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11 行细致观察。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 分。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 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 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 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
13、识。【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 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学生在前面 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 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 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 师的引导。【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 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科学思维用分类、分
14、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教学准备】教师1 .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镣子、 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 .出示土壤图片。提问: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揭示课
15、题:观察土壤(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暴露学生前概念。二、观察土壤(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1份新鲜土壤、1份干燥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一次性手套、镣子、尺子、 实验记录单3 .观察新鲜的土壤。(1)观察前的讨论。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2)小结: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还可以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土壤的气味;活动过程中注意提示用手卫生。(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4)汇报交流:新鲜的土壤里有什么?(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发现,同学们会发现新鲜的土壤里有水、植物的根茎叶、 小动物、沙子等,但不能区分出沙砾、沙、粉沙和黏
16、土。)4 .观察干燥的土壤。(1)提问:在刚刚的观察中,你发现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子等)12(2)讲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干燥的土壤。(3)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把晾干的土壤捻碎。挑出不同类型颗粒物。每种颗粒物数量1一2颗。从大到小排列。用尺量一量直径大约是几毫米。(4)出示记录单,明确记录内容。(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6)汇报交流:你发现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7)出示地质学家的分类标准。讲述:地质学家根据颗粒大小,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 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
17、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 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是对新鲜的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但学生 不能准确地区分土壤颗粒,所以第二个活动重点观察颗粒的大小。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 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土壤沉积实验(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1份干燥土壤、一杯水、搅拌棒、实验记录单L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会怎样?5 .明确实验方法:(1)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2)用搅拌棒搅拌,约20秒后停止。(3)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方法我们的发现倒入水中搅拌、静置(用
18、图文表示)6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7 .研讨:把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水面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和动植物的残体;静置 后分层,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8 .小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动植物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设计意图通过土壤沉积实验,知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腐殖质。土壤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的现 象,通过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分层,让学生感知土壤沉积的顺序,突破难点。四、交流我们观察的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L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预设:土壤是由空气、水、腐殖质、沙砾、沙、粉沙和黏土等
19、组成。)2 .提问: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3 .小结:土壤是地球上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希望同学 们平时可以好好保护土壤。你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们上课用过的土壤了吗?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通过观察与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 水、空气、腐殖质、砂砾、沙、黏土等。最后再次强调了土壤的重要性,首尾呼应。用过的土壤 的处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五、拓展(预设1分钟)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些土壤有什么特点呢?13设计意图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我们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土壤的 认识,也为下一节做下了铺垫。【疑难解
20、答】1.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学生比较难区分颗粒的大小。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土壤颗粒大小不一的干燥土壤,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要 先把土块碾碎再观察。也可以网上购买不同孔径的筛网,选择孔径为2nmi和0.06nini的筛网组合起 来,这样就可以得到大于2毫米的大颗粒(砂砾),2毫米和0. 06毫米之间的中颗粒(沙),和小 于0. 06毫米的小颗粒(粉沙和黏土)。【教学后记】.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组成比例的角度,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砂质土、 黏质土和壤质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眼睛看、放大镜观察、手摸和做对比实验的方 式来认识三种土壤在
21、颗粒大小、黏性、渗水性方面的区别。砂质土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 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良好;黏质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 性能差;壤质土土性疏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适合作物生长。通过对三种土壤特点的认识, 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的特性。还能通 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并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点,并认识到土壤对生 命的意义。那土壤有哪些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22、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 长有什么影响?都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 资料等方法,描述和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并且建立“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与“土壤类型”的 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土壤的热情,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建构关于土 壤的较为完整的科学观念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并能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 土的特点,还能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归纳出三种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以及 渗水性方面的不同。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三种土壤的特
23、性,并且建立“不同植物 的生长需求”与“土壤类型”的联系。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践,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土壤的热情,初步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 要作用。发展学生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的特性。难点仔细观察并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14学生1.科学作业本;2.活动记录单;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4.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农场图片1 .课件出示三张不同土壤的照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石与土壤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四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岩石 土壤 教案 2023 新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