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知识梳理-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二弹:名著导读.docx





《《经典常谈》知识梳理-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二弹: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常谈》知识梳理-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二弹:名著导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之经典常谈一、名著基础知识必备: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 o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 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 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主题思想为了
2、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艺术特色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 的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文篇重点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第一部,起源于巫术,在战国末期经儒家种种解释下,有了更多伦理和哲学的意 味,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到了汉代,随着儒家的推崇,成为了六经之首。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历史,背后的古今之争曲折动人。尚书几
3、乎失传,幸亏多贤人补注,至今仍 有所留。制为“辞。又称为向将这些东西编据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账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 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药御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 袭用了句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为四类。“杂题”十二家是总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赏以下 二十一家,近于纵横家言:苟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 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这种赋,是陆赏、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此后赋体渐
4、渐缩短。字 句整炼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诗第十二发展历史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乐府诗 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 诗十九首,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三人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尤其在五言诗上下功夫真正奠定五言 诗的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陶渊明、谢灵运
5、应时而出。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 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 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 调最多,影响了唐人。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直接影响直贯两宋时代) 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 的表现人生的态度,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
6、”,“嘲风雪,弄花草” 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的诗。晚唐李商隐,杜 牧为大家。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王禹傅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 散文化。散文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诗派变 化出来的。刘克庄讲究句律,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杨万里的诗有格调,写景最工,譬喻活泼,层见叠出。 范成大是自然诗人,清新中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 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莫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
7、偶得二论诗:向来论诗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虽有变化可还是诗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 于唐代,只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 是诗。但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 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文第十三起源: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辨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
8、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 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还有一种“寓言”,藉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雅言”使成了凝 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丈渐渐分离。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又疏。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文”只用来称“沉 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聘等纷纷响应,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但但教化的 观念,广泛难以动众,而
9、关于文体,他们不曾积极宣扬,因此未成宗派。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 宋代称为“散文”。韩愈和柳宗元也因此成为唐宋八大。宋代的唐宋八大家其六是欧阳修为首,以下是曾巩、 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曾巩、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别的三个也都是他提拔的。欧、苏以 后,古文成了正宗。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 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 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诗经的源头原本只是表达情感的歌谣,“诗言志”其实只是儒家“为我所用”理论下对诗
10、经的一种解读。礼记是一部关于礼学和礼文化的儒家经典。儒家有用“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认为“礼”是治乱的 根本。春秋的编年是史学的伟大发明,有“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经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加注后,一方面为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为 了建立自己的道统,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影响极大。战国策读完,就可以了解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碑阖的精彩故事。史记汉书则开创了中国历史记录的纪传体,成为正史源头。从诸子篇开始,朱自清先生则没有再明确指出具体的经典书目。逐篇梳理序读经典的价值:1、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让人见识一都经典3、作为有相当教育的
11、国民,有义务读经典本书所谈经典的内容:经史子集;“小学”(文字学)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1未经整理;2读起来难度大本书目的重点:启发人们的兴题,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朱自清理想中的经典:1、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2、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经典3、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4、编者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因此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为何叫经典常淡而不叫“国学概论”是因为“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容易教读者 感到自我满足);“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这部书以经典为主,艺术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一般的读物
12、和考据的著作不同, 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说文解字第一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诳慎特点: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章节内容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 “仓颉造字”(仓颉史官,他是从动物脚印得来灵感)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娶”,如“日” “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
13、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 “戈” 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崩”,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 “河” 两字,“”(水)是形,“工” “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 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 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14、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 “彼” 等(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演变: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 “隶书”识字变得简易。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晋 至唐朝,又称为“隶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汉初已有草书,称为“意草”“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魏晋称为“今草”正书逐渐简化,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 变长,这便“行书”。“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时间顺序:小
15、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周易第二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熊法辅 助卜法,签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 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记 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演变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 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一一“彖”就是“断”的意思。
16、象辞推演 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 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 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 同异之处。地位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一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ti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On)代表山,兑 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
17、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 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尚书第三地位尚书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其次发展记事文。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 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内容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 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文章分类大概为四:号令:“誓”或“诰”:军事“誓”:君告臣“命”:臣告君“谟”。(即中国最早政令文献汇编,帝王们的教科书,安邦定国的规范,士大夫日夜诵读的“圣经”)发展历程(儒家五经中,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
18、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古 文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 文尚书。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 清朝才被证伪。诗经第四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 随着乐器唱。),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发展历程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经典 知识 梳理 2023 年中 一轮 复习 第二 名著 导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