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 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 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 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 学”。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 的岁月中必然
2、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 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 “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 成了 “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 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 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 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
3、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 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 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 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 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 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
4、期 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 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 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 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 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 即到野外猎取禽兽,以供祭祀之用。从4千年前炎帝神农氏起,每年都搞“腊(蜡)日祭 以报天地。先秦时腊祭日在腊月中的某一天,并不固定,汉代后腊祭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 日,因此也有人据此认为腊八
5、节是在南北朝时定形的。我们中华文 化博大精深,“腊(蜡)”在上古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是“接”,即新年旧年相交接时, 故举行大祭以报功;二是“索”,绳索捆绑之意,即将祭物捆绑好进行祭祀。 ,首先是祭天祭地,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这五位家神, 报告一年来的成绩和收获,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更加吉祥如意;其次是祭祖 先,目的和祭天地神灵基本一致。()。腊八祭祀活动直到明代仍在进行,只是清代以后,腊八祭祀逐渐式微,仅保留吃腊八粥等节日食 俗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到唐宋时,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 “
6、逐 疫迎春”的习俗,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B.到唐宋时,附加了 “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 又被蒙上神佛色彩,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C.到唐宋时,附加了 “逐疫迎春”的习俗,“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 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D.到唐宋时,“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 “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 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
7、作。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 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 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 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 A1 .C. B2 .首先提出观点:新时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
8、野。接着介绍先秦诸子的地位及诸子思想 的特点。然后通过中西比较,论述了子学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子学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 意义。)最后指出我们努力的方向。3 .“新子学”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 展趋向;“新子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将应运承载“新国 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 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结构性的革新: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 对话、和谐的精神,对现代世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子学中蕴含的人文意识,对现代世 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D7.B.推动情节
9、发展:“五妹”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五妹和四嫂的多次追问,情节产生发展 变化;正面衬托表现人物:“五妹”为人善良体贴,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由此可以 想见未出场的雷卿的性格形象;深化主题:“五妹”的善良天真不谙世事,与黑暗的社会 现实形成对比,深化了主旨。8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除夕的节令特点与作品的悲剧性主题(革命者的牺牲)形 成对比,突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革命者挑选除夕作为行动的日期,具有革命智慧,丰 富了人物形象;赋予小说象征意味:寓指旧时代、旧秩序终将结束,新社会、新时代终将 到来。9 . A.B12 . B. (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
10、最高境界。(重 点词语为“道”、第一个“明”,“亲民”的理解可以多元,)(2)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到任谢表目的是毁谤皇帝,同时摘录了(子瞻)平时写的 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13 .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苏子由。狱卒将诗交给了皇上, 皇上对苏子瞻非常怜惜。恰逢太后询问求情,就释放了。次苏子瞻先后事译文苏子瞻(苏轼),聪明早熟。喜欢读书,亲手抄写过的经书和史书都普遍通晓。每抄完 一本书就变换一种字体,因此书法变得精巧。幼年,就有议论著述。父亲是苏明允(苏洵), 认为他非常出色。二十岁那年,(子瞻)陪着父亲,带着弟弟子由(苏辙)来到成都,拜访张安道。张安 道非常
11、倾慕器重他,写信给欧阳永叔(欧阳修)。欧阳永叔看了明允和子瞻、子由的文章, 非常喜爱,极力推举引荐,于是(明允等三人)声名鹊起。明允去世以后,子瞻做判官告院, 与王介甫(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京城出任杭州的副职。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 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子瞻)在杭州任职三年没有调动。改任彭城知州后,与子由约定在漕州濮州之间相会, 相伴到彭城,住在道遥堂。到这时兄弟一别,已经过去七年。子由想到兄弟久别重逢,二人 共处一室互相倾诉离别之苦,内心就有不尽的离合无常之感。子瞻却认为兄弟为做官在外漂 泊分别的时间短,以后退隐歇息在一起的日子会很长,不必悲伤难过。但是对家乡亲人的思
12、 念更深了。子由住了一百多天就离开了。(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即御史)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毁 谤皇帝的,同时摘录了(子瞻)往常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 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 叫“诗词清单”,(子瞻由此)被逮捕到御史台监狱。子瞻知道自己灾祸难免,于是自我感 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子由一面啊!”于是就 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文非常怜惜 子瞻,从此决意对他宽大免罪。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
13、了。于 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哲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集, 把酒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然而元丰诸臣章惇等人也在朝。子由上书揭发他们所干的奸 恶事实,章惇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子瞻被贬到五岭以南,子由贬到筠州。苏门四学士也相继 全部离开(京城)。掌权的人还说罪过大处罚轻,又把子瞻贬到僧州,把子由贬到雷州,兄 弟二人从此没有来往。元符三年,子瞻北回中原,子由也从雷州回到许州。开始,子瞻已经在阳羡定居,子由 来信催促他回许州。(子瞻)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决 定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汴州,在陈留走陆路到许州。正赶上
14、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 用度也很窘迫,不忍连累他。于是(子瞻)又返回阳羡,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不久,病情严 重,几天以后就去世了。子由听说(子瞻)去世,悲伤悼念痛不欲生。14 . C.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团结拼搏:气作水 腾波。15 . (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6 .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铮铮铁骨.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 祭文。17 . (1)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2)表达效果:“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 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
15、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 气势。“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 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18 . D.上古时的腊日祭到南北朝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在祭祀对象上19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用“坚冰”来比喻拥有理想人格的人内心坚定。第二段是老子的 名言,意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与时俱进,以适应 环境,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实现最初的目标。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 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一)单独谈“坚冰”
16、型人格(兼论另一种):坚守自我,拒绝融化,抵抗诱惑, 绝不妥协、。(二)单独谈若“水”型人格(兼论另一种):善于改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成就自我。(三)最佳立意(找到二者关系):既要像水,适应时代的变化,又要像坚冰, 坚守内心的原则。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可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 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 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 百家合鸣的交响。(摘编自方勇再论“新子学”)材料二:历来子学研究成果固然丰硕,但我们要面对的是现代中国的复杂情境,
17、故而当代子学要 有更开阔的视野,应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召唤出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开出新境界。先秦 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与古希腊哲学家不同,先秦诸 子大多着眼人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先秦时代思想多元并起,道、儒、墨、法四家的影响都很大。儒家虽然保守,但是其人 文传统是值得肯定的。墨家可以说是古代的社会主义者,其兼爱的思想蕴含伟大的人道主义 精神,其对亲亲政治的批评到今天还有意义。法家反对人治,主张法治,反对贵族特权,积 极入世,这些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诸子各家间思想相斥又相生,道家的艺术心态可以调剂 法家的泛政治主义与儒家的伦理绝对主义,其
18、天道自然的观点也可以纠正儒家的天命论和墨 家的天志论,而儒、法、墨积极入世、顽强奋斗的精神,则又可以补道家无为之不足。子学 蕴含着对现代世界意义非凡的精神,这便是人文意识。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某些以神为中心的 文化形态,中国自殷周以来便形成了人文思想传统。儒、道等诸子学派多以殷周文化为基础, 故而先秦诸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异之处,就是人文意识的自觉较早,而思考尤为圆通。诸 子百家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启示。世界其他地域的文明形态中,大多情况下, 神会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带来权威意识、专断行为、教条作风及偶像崇拜,而人的尊严、自 主、自信被大幅压缩。先秦诸子则从不同方面展示出人文精神。我曾在
19、“新子学”论集 第一辑序言中提到,自古及今,人类不停地面临三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自己内心的冲突。环顾眼前的世界,这些冲突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在一些霸权意识下愈 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子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对话、和谐的精神,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 义。总之,诸子学已开创出一个新的思想时代,我们完全能够在诸子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创 造现代中国文化,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摘编自陈鼓应当代子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 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杭州市 周边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