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黄冈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普卷.docx





《2023年湖北省黄冈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普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湖北省黄冈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普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湖北省黄冈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孟子载: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所举之舜、傅说、胶 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皆起自微贱。这说明()A.区域人才流动逐渐频繁B.传统贵族政治业已瓦解C.社会层级流动渐趋加强D.文化繁荣导致学术下移2 . “致仕”又叫引退、乞骸骨、乞归等,即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至西汉时,始成定 制。西汉的致仕制度相当完备,它对官吏退休的年龄、身体条件、以及退休后的待遇等都有 详尽的规定。西汉致仕制度的发展()A.进一步减轻了国家财政赋税负担B.奠定了后世官吏退休制度的基础C.深受农耕社会传
2、统乡土观念影响 D.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官僚体系活力3 . 10世纪前后,唐和大食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 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 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这反映()A.中华文明文化圈的影响扩大B.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C.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共同性D.古代印度文明的引领性发展4 .遗嘱税的开征是中国遗嘱制度发展史上出现的新现象。南宋总领四川财赋的王之望对开 征遗嘱税的目的曾有过一番说明:“委可杜绝日后争端,若不估价立契约,虽可幸免一时税 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宋代遗嘱税( )A.适应推动社会治理
3、需要B.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C.源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极大缓解政府财政压力5 .晚明时期,坊刻和私刻印了大批带有圈点、批注及评语的书,把这些带有圈点、批注、 评语之书中的正文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套印出来,阅读时更为醒目和方便,因此套印本风行一 时。这一做法()A.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普及化B.得益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C.受市场需求新变化的影响D.推动了印刷技术出现革新6 .如表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籍贯分布统计表,该表反映了()随从人员籍贯分布统计表材料体现的是印度文明的向外传播,不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排除A项;古代文明即使有某些相似性,但整体上来说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是各具特色的,排除c项;材
4、料只体现了一个故事源头在印度,不能说明古代印度文明的整个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4 .【答案】A【解析】据材料“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可知,遗嘱税有利于减少亲族兄弟的诉讼,有利 于社会基层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可知遗嘱税主要是为了减少争讼,对人民的经济负担影响不大,排除B项;宋代遗嘱税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诉讼,有利于基层治理,并非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遗嘱税对国际按财政影响较小,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古代赋税
5、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之所以“坊刻和私刻印了大批带有圈点、批注及评语的书”, 是为了 “阅读时更为醒目和方便”,体现了市场需求新变化影响了刊刻出版,C项正确; 虽然刊刻书籍“大批带有圈点、批注及评语的书”有利于文化的推广,但达不到“普及”的程度, 排除A项;明朝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其与刊刻书籍上增加“大批带有圈点、批注及评语的书”没有 关系,排除B项;晚明时期并没有印刷技术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Co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
6、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的随从多来自江苏、直隶、广东、浙江 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广西、河南、四川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随从较少,所以可以体现 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D项正确;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的籍贯发布可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并不能说明传 统政治结构出现失衡,排除A项;仅根据随从人员的籍贯并不能体现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本质和走向近代化的努力与尝试,排除BC 项。故选:Do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7、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体范畴即是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此后,中共在规定“人民”的范畴时发生了变化,原来 的资产阶级等阶级被排除在外,“人民”的范围已缩小,A项正确; 革命的多数是工人、农民等,并不存在不利于团结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目标,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这种变化将国民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排除在“人民”范畴中,反映的是革命形势的变 化,不会强化革命力量的团结,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
8、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8 .【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海市政府提出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对于工人提出要求增加工资资方提 出降低工资”,可知上海市政府提出相应的原则,来调整劳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 上海市劳资关系紧张,为了稳定上海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市政府提出了劳资关系调整原则,D 项正确;仅从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无法判定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市政府调整劳资关系,涉及的是双方,既考虑工人,又考虑资方,并不是一方,排除B项; 仅从劳资纠纷的处理原则,无法得出上海社会的整体秩序状况,排除
9、C项。故选:Do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9 .【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1953-1957年全国城市储蓄存款余额占国家预算收入比例呈现 基本上升趋势,说明城市经济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国家正在开展一五 计划,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B项正确; 据所学,1953-1957年是我国开展一五计划的时期,但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有计划性”,排除A 项;据所学,此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指的是计划经
10、济体制,从材料图表所示信息,也不足以判断是 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储蓄存款的情况,未体现农村,无法判断国民收入水平的情况,排除D项。 故选:Bo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 .【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自主选择、政策扶持、就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 们就业选择多样,国家在个人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还提供政策性的扶持,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下的 多元化发展路径,D项正确;国家工作的重心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如何深入发展,排
11、除B项;漫画强调的是个体发展的多元性,不是不确定性,排除C项。故选:Do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 .【答案】A【解析】A.根据“似乎不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一种智力的名称”、“与其把与我们出身相 同的人称为希腊人,不如把拥有我们文化的人称为希腊人”分析可知,材料中对希腊人 的定义更加强调由相同的文化,因此古典时代关于希腊人的认知强调共同的文化认同,A正确; B.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C.材料不涉及文明交流,排除;D.希腊并不是大帝国,排除。故选:Ao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
12、腊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似乎不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一种智力的名 称”、“与其把与我们出身相同的人称为希腊人,不如把拥有我们文化的人称为希腊人”。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 .【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 辖权”来看,这些法案的颁布高于教权的原则,排除罗马教廷对英国主权范围内事务的干扰,促 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是大宪章,排除A项;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教会的最高首脑,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排 除B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
13、产方式没有得到发展,排除C项。故选:Do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霍尔认为应将“野蛮”和“半文明”的国家排除在国际法范围之外, 只有当这些国家继受欧洲文明时,才被认为可以适用国际法,这种观点导致欧洲的这些国家把对 外的扩张看成是为其他国家传播欧洲文明,成为维护扩张的正当理由,C项正确;这仅仅是霍尔个人的一种观点,不可能激化国际关系,导致国际关系紧张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在国 际法的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排除A项;这一种认知的形成在于西方国家在国
14、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世界市场无关,排除B项;这种认知导致西方各国在国际法的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国际冲突不断,不利于国际法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Co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盗窃案中赃物价值在2英镑及以下的占比达到近百分之八十,说明底层 民众手中有价值的物品极少,体现了底层民众的贫困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盗窃案中赃物的价值,不能用于说明英国社会的秩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
15、,此时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 .【答案】B【解析】据材料“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向日本大学积极推广美国研究”并结合所学可知, 冷战时期,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一直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东亚遏制苏联、抗衡中国的前哨基 地,为此美国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改造扶植日本,进一步推动了美日国家关系的强化,B项正 确;美国向日本输出文化体现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但是文化交流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 材料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措施,与战后日本经济快速走向复兴繁
16、荣关系不大,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美国向日本推广美国研究的内容,可能“有利于推动日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推动了发展”这一结果,更不能体现是否“飞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 .【答案】B【解析】根据“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至少三个世纪内建成了大批庄 严隆重、装饰华丽的卓越建筑,凸显空间感与立体感特质”可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安提瓜古城 的设计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由此体现了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这一评价突出 了文明
17、交流的历史印记,B项正确;这一评价突出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肯定美洲土著文明的价值,排除A项;这一评价是肯定文明交流,而不是促进文明交流,更不是在说明美洲文明的多样化,排除CD项。故选:Bo本题考查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 .【答案】【小题1】治理主体的变化:由以政府为主到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治理人员的变化:由避开地方豪强到借助地方有名望的土绅;治理依据的变化:由依据法律到同时借助乡规乡约。【小题2】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中国版图的奠定);社会经济的新
18、发 展(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士绅阶层发展;儒家伦理向基层渗透;政府重视发挥教化在基 层治理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础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 时期与秦相比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主要变化;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基层治理出现变 化的历史原因。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础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 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8 .【答案】【小题1】背景:洋务运动中“商战”思想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 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壮大(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果);近
19、代民族主义思 潮的发展。(4点)【小题2】原因:1919年为最高峰,原因是当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民族主义热情;1915年是 次高峰,原因是当年日本强逼中国签署二十一条激起了群众性的反日运动;总体原因是列强 侵华的加剧、民族主义的持续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历史背 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国货广告中出现民族主义用语高峰的原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 .【答案】【小题1】“愿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开展斗争以改变悲惨的命运;实现男女平等。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湖北省 黄冈 重点中学 高考 历史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