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慎微所谓慎微,是指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对之持谨慎态度。“慎微”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使用,当属淮南子人间训I:“圣人敬 小慎微”。但有关慎微的思想,在淮南子之前,就已有思想家论及。例如, 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 矣”。此处“察其秋毫”即含有慎微之意。此外,陆贾所作新语中有慎微 篇,虽然其篇名疑为后人所拟,但篇中有关慎微的思想为陆贾本人所阐述,则是无 可争辩的。如“采微善,绝纤恶”等。古人讲慎微以他们对于“微”与“著”、“小”
2、与“大”之关系的认识为基 础。老子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 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微”与“著”的关系。荀子大略中有:“尽小 者大,积微者著。” “小”与“微”累积起来,就可以成“大”成“著”。荀子以 高度概括性的语言,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另据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众 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 著。”此处,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中直接推出了慎微的道 理。又如后汉书陈忠传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显然,古人对于“小”与“大”、“微” 与“著”的
3、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辨证眼光,是 无法推出慎微的结论的。来老匡找他解释,他也置之不理,以致两人断交十年。重视交情,珍爱友谊。老匡弥留之际,说出实情,这让老黄追悔莫及;老匡离世后,老 黄帮着料理后事,替他还债,还重金“买”下那枚“蓝色军邮”,帮助匡家渡过难关,以 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与老匡的深厚友情。(每条3分,需有分析。)(3)作用:“蓝色军邮”是小说的线索,老黄与老匡因“蓝色军邮”而绝交,又因“蓝 色军邮”而和好,最后老黄“买”下假“蓝色军邮”,帮助匡家渡过难关。(2分) 两组真假“蓝色军邮”:真假“蓝色军邮”,老匡买到的所谓稀世珍品“蓝色军邮”其实是度品,由于“死
4、要面 子”,老匡没让老黄欣赏这枚“蓝色军邮”,以致老黄产生误会,故事由此展开。假赔真帮,老黄得知实情后,借走“蓝色军邮”,后来谎称自己不小心烧坏了那枚“蓝 色军邮”并当作真品给予赔偿,实则是为了帮助老匡一家,从而突出了主题。(4分)(4)示例一:原文设计更好。理由: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结局也比较圆满。主题 更加鲜明突出,最后引出老黄的话“我和老匡本来就是哥俩,还分什么你我呢”,突出了 两人深厚的友情。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看,读者更希望看到老匡的老婆明白老黄的良苦用 心。示例二:原文设计的不够好。理由:老匡老婆在老匡“写日记”十年后才在清理房间时 看到老匡生前的日记,在情理上讲不通。不够含蓄蕴藉,不
5、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 间。(8分,观点2分,理由6分,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段缝书【宋】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 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 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 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日:“吾 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
6、,避兄 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官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 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 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 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副,以免于悔者 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 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
7、,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 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 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 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日: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 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 巩!(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交游中
8、,不见可敌敌:匹敌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敝:衰败C.如不循其情而诛焉诛:诛杀D.县断贤者之是非县:凭空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至丹以荆技扶摇而上者九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至丹以荆技扶摇而上者九万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B.杀友惴畏焉卿为计,始速祸焉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里D.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段缝来信中对曾巩的指责和对自己的批评,然后用一个问句表明了 自己的态度并引出下文。B.文章第二段叙述了曾巩与父亲、兄长之间的关系,肯定曾巩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情
9、 操,以此说明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c.文章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是希望段缝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善于自守,而不是引用忌、 怨曾巩或误听误传的人的言辞来议论曾巩。D.此文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 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 易以谤谤易以传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2)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参考答案:14. C 15. C 16. B.君子之过于听者/又
10、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 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17 . (1)他父亲处在贫穷中,(他)在父亲身旁照顾没有不足的地方,家里的事即使再 小也要亲自去做。(2)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罢了,难道不能称为贤明的人吗?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 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 判断出来。C项,“诛”,结合“然而情不至是者”分析,应该译为谴责。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
11、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 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 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为”,介词,向;表示判断,是。B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不译。C项,“而”,连词,表示修饰。D项,“乃”,连词,竟 然;连词,于是,就。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 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 合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 可诛耶”“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
12、。凡巩之行,如前之云, 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分析,“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错 误。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连词“又”“故”,名词“君子”“贤者” “愚者”等内容,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君子之流 误听误信之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 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俗,因为名节并没有加到平民头上, 愚钝的入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
13、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困厄”,困苦危难、或(处境)艰 难窘迫(贫穷),“左右”译为身旁、身边,“亏”译为不足,“皆”译为都。(2)“过”译为过错,“云”译为说,“岂哉”译为难道吗。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 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
14、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 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 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段缝君足下:王某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在足下面前说到曾巩善于写文章,并没有涉及 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才又写 文章大概地介绍了他的品行。您的来信,凭着您的所闻把曾巩说得一无是处,说他居家之 时,亲戚朋友都感到惶恐畏惧,责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并据此说我交朋友缺乏原则。 足下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曾巩本来就不是这样的人嘛。曾巩的文学和论议,在王
15、某所交游的友人当中,还没有 见到有哪个可以和他匹敌。他的本意是为了使文章合于大道而奋勇不顾,恐怕不是用刑罚 灾难和名利爵禄所能改变的。他父亲处在困厄当中,曾巩服侍在他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 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曾家门楣衰败,能 依赖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这些都是王某亲眼所见。足下所说的那些,王某却没有见 过。曾巩在京城的时候,避开他哥哥独自居住,对这件事,王某也要加以指责,所以足下 批评他就更加不遗余力。人们的过错当中有些是情有可原的,千万不能光相信文字的传 播。事情原本各有各的因果,然而情绪却未必和事情本身完全吻合。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去分析而一味谴责
16、,那还有哪个不可以谴责呢?曾巩的行迹的确是那样的,故而曾巩作为 一个弟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过错都没有。只是我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没有太多的 交往,回到江南后,又觉得人家以往的错处没有必要总是提起,所以没有举出此事来规劝 他。曾巩做事一向果断干脆,很少苟同他人的意见,大部分行为都出于自己的内心,这个 毛病在我回到江南后已经规劝过他了。曾巩听了之后,立刻露出惊悚的神色。曾巩原本有 很多长处是值得我学习的。他写的怀友书两篇,一篇收藏在自家,另一篇交到我这 里,诚恳而急切地希望与我互相切磋探讨,免得日后出现问题再后悔。曾经说朋友有过 错,不能断然决裂,姑且规劝他。规劝他如果听从也就算了,如果非要人
17、家形成文字承认 错误才肯宽容,那我的确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大凡曾巩的行迹,如上所说,他以往的过 错,也如上所说而已,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 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 没有什事不可以加以诽谤,君子之流误听误信之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 贤人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 俗,因为名节并没有加到平民头上,愚钝的入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 流传。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
18、息的人而 为。他哥哥并没有和曾巩有过太多的接触,所以此事也属于误听误传。足下竟然要引用忌 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 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 一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马上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 杀的罪证,然后再杀他。”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 孝的。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众 人的蛊惑。如果他们也受众人的蛊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 下还是把握自己,稳重一些,不要
19、轻易地议论曾巩。5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日:“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 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注武成: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1)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内容,孔子和孟子有何相同的主张?请简要概括。(2分)答:(2)如何行动让学习有所收获,孔子和孟子有何不同的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答:参考答案:(1) (2 分)要有所选择。(意思对即可。)(2) (4 分)【要点】孔子认为要广泛学习,勤
20、于识记,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孟子认为要勇于 质疑,获得独立见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 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 不过两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商纣这极为不仁 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槌都漂流起来了呢?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说难韩非子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 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
21、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 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 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 者? ”大夫关其思对日:“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日:“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 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 察。昔者弥子瑕有
22、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 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日:“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 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日:“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 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日:“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 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 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 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注】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
23、难(shuindn):游说进言的困难。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说之以厚利以其半啖君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武公怒而戮之C.而说之以名高夫龙之为虫也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为母之故,忘其刖罪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
24、解的情况很困难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o.请从文中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简要概括,并谈谈该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来说有怎样的 启示。参考答案:9. B 10. A 11. D(1)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2)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12.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湖北省 荆州市 沙市 中学 语文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