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 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 的将来大有好处。苏
2、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银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 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 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 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 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 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
3、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 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 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 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或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 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 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
4、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 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 即遭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师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 不得渡,与追崎星战,皆胜。显忠想高原,望追弱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 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邮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 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所部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何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妾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5、夏主大悦即出二 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日:“鄢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 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玲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 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道室抚劳再三,赐名加费,又赐田镇江。(选自宋史李显忠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 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B.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 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C
6、.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 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D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昂/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B.经略,占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扰使,皆简称经略。C.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D.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
7、宗赵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邸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亲面 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B.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两个首 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C.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来 越多,他与撒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D.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邮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 家属二百人遇害,
8、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14 .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C 12. B13. (1)你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2)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14 .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在围场间“欲执儿术归朝”;到同州后“即遣黄士成 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9、。“具言父母妻子之亡”为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B;“切齿疾首”和“恨不即死”为两个四字短语,之间断开,排除C。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儿女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 能立刻死去,希望得到二十万士兵生擒撒里曷,攻取陕西五路土地归于夏国,而自己也得以报不共戴天之 仇”。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北宋称建康为东京”错误,应是称开封为东京。北宋时开封称为东京。开封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 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错误,原文为“显忠缱
10、穴中,“缱”,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句意为“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不是挖地道。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杳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即”,就;“以”,因为;“贰”,变节,背叛,引申为违背。(2)中“议”,商议;“量”,酌情;“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34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意思是“显忠来到东京,就秘密派他的门客雷灿携带蜡 书前往皇上驻地”,即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 意思是“不久刘豫被废黜,兀术带领一
11、万名骑兵在淮河边打猎,与显忠单独停马在围场中。显忠告诉吴俊 去探察淮水可以渡马的地方,打算捉住兀术回归宋朝”,即在围场间“欲执兀术归朝”:“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意思是“显忠赶到同州,立即派黄士成等带着 书信从蜀到吴,去报告归朝之事”,即到同州后“即遣黄土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意思是“李显忠和官吏们看见赦书依次叩拜,显忠大哭, 众人都哭”,即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 定的“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
12、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 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蜴名显忠。他十七岁时,投奔军队自请效力, 跟随父亲永奇出入军队。金兵侵犯邸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 忠请求前往。永奇说:“你没有经脸,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量气势却不小, 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里,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发现十七个人, 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金 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
13、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说:“你 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显忠来到东京,就秘密派他的门客 雷灿携带蜡书前往皇上驻地。不久刘豫被废黜,兀术带领一万名骑兵在淮河边打猎,与显忠单独停马在围 场中。显忠告诉吴俊去探察淮水可以渡马的地方,打算捉住兀术回归宋朝。吴俊返回,显忠骑马前去询问, 被竹子刺伤了马而停止。兀术授任显忠为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赶到同州,立即派黄士成等带着书信从蜀 到吴,去报告归朝之事。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狗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 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崎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就 与
14、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李显忠把撒里曷推下山 崖,追兵争着救护,撒里曷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邮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 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部下逃往夏国。夏国人 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儿女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希望得到二十万土 兵生擒撒里曷,攻取陕西五路土地归于夏国,而自己也得以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非常高兴,就出动二十 万骑兵,任命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率军到达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喊道:“鄢延路如今又归顺宋朝了, 已有赦书。”李显忠和官吏们看见赦书依次
15、叩拜,显忠大哭,众人都哭。四川宣抚使吴珍派张振来抚慰晚 论说:“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李显忠来到皇上驻地, 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赐名加赏,又赏蜴镇江田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目。月夜杜甫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装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汨痕干。在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邸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 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15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6、()A.月夜开头就从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入笔。B.月夜第二联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C.夜雨寄北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夜雨寄北注重对虚境的开拓。16.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答案】15.A16.传承: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超越:杜诗结尾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李诗结尾想象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
17、念”错。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既表达了对儿女 的思念,更突出了对妻子的惦念。C. “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 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诗歌开头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 妻子深深的思念。D. “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错,不说自己望月而思念妻子,而是从对面写起,写妻子在家中如何思 念自己,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故选A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比
18、较诗歌情感的能力。既然是“传承”,说明两者有相似之处;而“超越”则意味着有不同之处,且夜雨寄北尾句是在月 夜基础上的升华。先看相同之处。月夜结尾“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 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尾联想象与妻子团聚,共看明月的情景,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 共同望月,反衬今口相思之苦。夜雨寄北尾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 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是 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 未来美好的
19、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再看不同之处,也就是夜对月的超越体现在哪里。“何时倚虚幌,双照汨痕干? ”“双照”而泪 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 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 不尽重逢后的喜悦。结尾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是为了将来团聚的喜悦,在情感 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2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 浇愁的无奈之感。(2琵琶行(并序)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 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句子是【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尊”“酎”“佛狸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 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 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 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 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注 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是文化幸
22、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 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 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 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火如荼A.如火如荼精彩纷呈一脉相承相辅相成B.争奇斗艳精彩纷呈B.争奇斗艳精彩纷呈一脉相承相得益彰C.争奇斗艳应接不暇一以贯之C.争奇斗艳应接不暇一以贯之相辅相成D.如火如荼应接不暇一以贯之相得益彰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地春晚既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
23、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B.各地春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保持以往特色的爆款作品C. 一大批爆款作品被各地春晚相继推出,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D.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 B19. D.构成:是精神标识”“是根基”“是宝藏”为三个结构相同的判断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都是偏正短语。效果:三个分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层层递进,节奏感强;都表达了对中
24、华文明积极意义 的极大肯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争奇斗艳:形容花草、艺术品等各具特色,一个比一个奇特艳丽。如火如荼:茶,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 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形容亮点节目多,各 具特色,选用“争奇斗艳”。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 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语境讲央视春晚推出的精彩文化内容很丰富,如“从戏曲到武术, 从名画到国宝”等,选用“精彩纷呈”。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辽宁省 盘锦市 辽河 油田 中高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