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源氏物语中的“花”意象探析选题来源:意象作为文字表达的基本工具之一,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深刻表达作品的 意义内涵,而且可以间接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花,是日本重要的文化标志, 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讲述 了贵族公子光源氏纷繁复杂的情史,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大量使用“花”的 形象,每一位重要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象征之花,而这些日本人深爱的花,也 从这个时期开始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盛赞的牡丹、梅兰竹菊之类,而是完 完全全地确立了幽静细腻、纤巧朴素的另类审美。书中对“花”意象的描述围绕 着纤细、敏感、多情,对于女性和美的崇拜这些生长在日本古
2、典小说源氏 物语当中的特质,催发了日本美最初的根芽,成为后世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不绝 的灵感之源。但源氏物语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是当时社会的镜子,看似荣 华至极的贵族阶级生活中暗藏着“世事无常,盛极必衰”的咏叹,更在于它完成 了古代日本审美的主体,用花来比喻美人不仅是文学传统,具备文学上的意义, 还暗含着日本独特的美学思想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主 导的“物哀观”支配着平安时代日本文化和文学,而且其影响及于这个时代以后 一个很长时期的美学观,甚至超出美学观而及艺术观,文化观和人生观。介于此, 本文试图从概括作品“花”在意象中的特点,找出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并深入 分析其形成原因,更为
3、深刻体会紫式部在这部著作中借花卉赋予了女性意识表达。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源氏物语中,作者紫式部她从女性特有的角度,借以生动而细腻的笔 法,来描摹和观察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的孤寂。用花来表达爱意,寻求与花的精神 相一致的点,从而达到花是人,人是花的状态。不同的花也代表了作品中不同的 审美趣味。其中有些花卉意象是原型意象,有些是前人的诗歌,但是一致的是, 这些花卉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源氏物语间接地让日本文学在“汉风化” 向“和风化”的过渡。本研究利用科学系统的诊断,多维度解析源氏物语花 意象的审美特点,使作品在“花形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准确地找出。另外,对 于研究而言,其属于一种理论探索过程,可
4、以对日本美学进行研究存在着非常关 键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源氏物语花意象的具体表现及其 在书中作用,阐述其对“物哀”文化的传达,分析源氏物语花意象对平安时 代女性文学的繁荣以及日本美学风格的影响,以达到借源氏物语花意象分析 探究日本古典文学的文艺观和生命观的整体目的,因此,存在着非常关键的实际 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意象”溯源“意象”的缘起与“象”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其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中的 “象:老子(老子王弼注本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1985)提 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 “妙”、“虚静”、“玄鉴”、
5、“自然”等等,对于中国传统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 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象” 是理解老子之“道”的重要概念,它是通向老子之“道”的基石。在老子这里, “象”通道”之间构成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规定关系。王弼在老子指略中(王 弼著.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95页)说“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 “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J“道”作为万物本原、始基,必须是无名的。“道可 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如果说出来,那它就不是“道”了。 另有学者杨寿堪(2019)也借助前人
6、批注指出意象缘由以“无”释“道”,提出 万物“以无为本”的命题。“天地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 欲全有,必反以无也J “道”即“无”才能成为万物本原、始基。最早对“意象”进行系统实践和理论总结的是周易这部哲学著作,由于 周易几乎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论“象”释“道”的符号系统,而后经孔子与 他的后学通过对周易中的“象”进行诠释从而衍生出易传这一经典的古 代哲学著作。易传系辞上引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 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立象”与“设卦”“系辞”“变通”“鼓舞”并称,目的分别是“尽意”“尽情伪”“尽其言”“尽利”和“尽 神”,可见在当时,“
7、立象尽意”的指涉范围比我们今天在诗学和文论中运用的“意 象概念要小,主要是对意义的表达。“意象”从一个哲学本体论概念到成为一 个标志中国传统的艺术本体概念,要得益于易传这部论象之著。叶朗(1985 年)认为我国意象理论始终是沿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个轨道发展, 以至成熟的。其中,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迄宋、明、清,意象逐 渐成为艺术实践中表明形象本身特征的美学范畴,而且被诗人、艺术家、美学家 普遍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用于艺术创造,在文心雕 龙神思篇中言:“然后傅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 斤。学者邓心强,冯硕(2019)刘勰对“象
8、”集中概括其特点是:“理思为妙, 神与物游”,即主体的想象活动始终和事物的表象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想象 自始至终无法脱离事物表象,这是刘勰论构思时对“象”的第二种阐发与界说。明清王夫之则着重将意象称为“情”与“景”的相融与统一。王夫之以“意 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高 峰。王夫之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美学命题,至今对我们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极 大的启发。建立了一个以诗歌审美意象理论为核心的美学体系。他认为诗歌意象 的本质是对自然美的真实反映,是“情”与”景”的相融与统一,这种内在的统一是 通过审美感兴来得以实现的,审美感兴又是建立在审美观照的基础之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开题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