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7脾胃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7脾胃病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脾胃病证第一节鹅口疮鹅口疮是以口腔白屑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口腔满布白屑时状如鹅口, 故名。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禀赋不 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的小儿,尤以早产儿、新生儿多见。一般 预后良好。本病在诸病源候论鹅口候中已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说: “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 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J明确指出了鹅口疮是由心脾积热所致。【病因病机】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 遗于胎儿,或生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 发为本
2、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 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 脾络布于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心脾积 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 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 亦可导致口腔舌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 .舌上、颊内、牙龈,或唇内、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 喉等处蔓延,影响吮乳及呼吸。2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3 .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可见真
3、菌的菌丝及胞子。二、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 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 面的粘膜潮红、粗糙。【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轻重 鹅口疮轻证,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重证, 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叠叠,壅塞气道,妨碍吮乳,啼哭不 止。若见脸色苍白或发灰,呼吸急促,哭声不出者,为危重证候。2 .辨虚实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烦躁多啼,便干尿黄,舌 红者,多属心脾积热之实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形瘦颔红,手 足心热,舌光红少苔者,多属虚火上浮之虚证。二、治
4、疗原则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实火与虚火两证,前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后者 治以滋阴潜阳降火。均当配合外治疗法。三、分证论治1 .心脾积热证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 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1.蕾香正气胶囊 每服23粒,1日3-4次。用于风寒泻。2 .纯阳正气丸3 .甘露消毒丹4 .葛根苓连丸5 .附子理中丸 二、单方验方每服2-3g, 1日3-4次。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者。每服2-3g, 1日34次。用于暑湿泄泻。,每服1二2g, 1日3-4次。用于湿热泻。每服2-3g, 1日34次。
5、用于脾肾阳虚泻。1 .苍术、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 1日34次,开水 调服。有运脾止泻之功,用于湿浊泻、伤食泻。久泻脾阳伤者加等份炮姜炭粉, 用于脾虚泻。2 .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黄苓、厚朴、郁金各6g,橘红 4g,黄连、甘草各3so水煎服,每日1齐I。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用于湿 热泻。三、药物外治1 . 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13g,醋调成糊状, 敷贴脐部,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2 .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日35 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四、针灸疗法1 .针刺法取足三里
6、、中脱、天枢、脾俞。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 月完,腹胀加下院,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每日1-2次。2 .灸法 取足三里、中月完、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 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推拿疗法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摩腹3分钟,揉天枢、揉龟尾、推七节 骨各100次,捏脊3-5遍。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湿加揉外劳宫100次, 偏湿热加清大肠100次,偏伤食加推板门10。次,偏脾虚加揉足三里。六、饮食疗法1 .炒山药、蔗葭仁、荧实,可单用一种,也可一起用,与大米同煮成粥, 每日食用。用于脾虚泻。2 .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开水调成糊
7、状吃,每日13次。用于脾虚泻。 【预防护理】一、预防1 .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 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2 .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 注意科学喂养。3 .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二、护理1 .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6-8 小时,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 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泄泻变证。【文献摘要】小
8、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 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幼科全书泄泻:“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 可一例混施。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泻泄门:“泻泄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 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内经所论,春伤风,夏飨泄;夏伤暑,秋伤湿, 皆为外因,亦致泻泄。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治,此 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 他证,良医莫救。”【现代研究】韩新民,叶进,袁斌,等.苍葛止泻颗粒剂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 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13(6): 336用苍葛
9、止泻颗粒剂(由苍术、葛根、车前子、地锦草、白芍、甘草组成)治疗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湿热证3()例,并设思密达对照组20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 分别为93. 3%、90. 0%,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止泻时间 分别为2. 60.85天、2. 80.75天,亦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治疗 后治疗组轮状病毒转阴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对发热、呕吐、食欲不振 等伴随症的治疗,比对照组疗效显著。同时苍葛止泻颗粒剂能使腹泻患儿降低的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升高的过氧化脂质降低,提示苍葛止泻颗粒剂可 能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杨硕平,戈建军.驱隐汤治疗婴幼儿隐抱子虫感染49例报告
10、.中医杂志 1994; 35(1): 4249例隐胞子虫肠炎患儿,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用驱隐汤:苍术、苦 参、百部各6g,白芍、槟榔、葛根各log,陈皮、芜黄、甘草、雷丸(后下)各5so 可随证加减。水煎取lOOinL,分3次口服。每日1齐16日为1疗程。经治疗1 个疗程,47例治愈,2例无效。第四节厌食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本病古代的记载较少, 1980年以来,;经过系统研究,总结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写入了教材, 目前,本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尤在城市儿童中多见。好发于1-6岁的小 儿。厌食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证的一种小儿脾胃病症,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
11、 出现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病因病机】形成本病的病因较多。小儿时期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调,挑食、偏食, 好吃零食,食不按时、饥饱不一,或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婴儿期喂养不当, 乳食品种调配、变更失宜,或纵儿所好,杂食乱投,甚至滥进补品,均易于损伤 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损,或先天禀赋脾胃薄弱,加之饮食调养护理 不当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而致病,其他病因还有他病失 调脾胃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暑湿熏蒸脾阳失展、情志不畅思虑伤脾等,均 可以形成本病。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总在脾运胃纳功能的失常。胃 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小儿
12、由于以上各类病因, 易造成脾胃受损运纳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又有脾运功 能失健为主与脾胃气阴不足为主的区别。厌食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 功能失健为主,虚象不著,因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气滞困脾,脾气失展,胃 纳不开。部分患儿素体不足,或病程较长,表现虚证,有偏气虚、有偏阴虚者。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凡脾 气、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临床诊断】1 .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2 .可有暧气、泛恶、月完痞;大便不调等症,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 干喜饮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3
13、 .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厌食患儿一般症状不多,辨证要区别以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 不足之象已现为主。脾运失健证除厌食主证外,其他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 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 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二、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 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证固当 以运脾开胃为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 以助运开胃之品;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
14、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 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 效。三、分证论治1 .脾运失健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臆痞闷、暧气泛恶,偶尔多 食后脱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 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 滞则胸脱痞闷,胃气上逆则暧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脱腹饱胀,脾失升 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 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15、。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蕾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 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 着松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大便偏稀加山药、 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瓶子。2 .脾胃气虚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 或有大便澹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 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澹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 虚之症。治法:
16、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佐以陈皮 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月完腹作胀加木香、 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酒加煨姜、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 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芭、防风固护卫表。3 .脾胃阴虚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 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分析:脾胃阴虚,失于濡润。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 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 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
17、小便色 黄,舌质红,脉细数。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常用药: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 甘草酸甘化阴。佐以香椽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 于消削。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篓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 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1 .小儿香橘丹 每服1丸,1日2-3次。用于脾运失健证。2 .儿康宁口服液 每服10mL, 1日3次。用于脾胃气虚证。二、针灸疗法1 .刺四缝 常规消毒后刺出血,3日后重复1次。用于脾运失健证。2 .艾灸足
18、三里 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证。三、推拿疗法推补脾经3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 四横纹4分钟,推清天河水2分钟。1日1次,14日为1疗程。用于脾运失健证。【预防护理】一、预防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要注意饮食调节,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 按时、有度。对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脾弱失运的患儿,要加强饮食、药物调理, 使之早日康复。二、护理厌食矫治,不可单纯依赖药物。必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贪吃零食、偏 食、挑食,饮食不按时等。注意少进甘肥厚味、生冷干硬之类食品,更不能滥服 补品、补药等。食物不要过于精细,鼓励患儿多吃蔬菜及粗粮。对患儿喜爱的某 些简单食物,如豆腐
19、乳、萝卜干等,应允其进食,以诱导开胃。【文献摘要】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J幼科发挥调理脾胃:“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 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合小建中汤主之J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 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治当补益以开豁之,丹溪 导痰运脾之法皆是也。”本草崇原苍术:“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 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 术少J【现代研究】汪受传,尤汝娣,郁晓维,等。运脾方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
20、结合杂志1991; 11(2): 75治疗小儿厌食症488例。中药组脾运失健证用儿宝冲剂:苍术、焦山楂各log, 陈皮4g,鸡内金3g;脾气不足证用健儿糖浆:党参、茯苓、神曲各log,陈皮 3go对照组用浓复B液。疗程1月。中药组显效44. 8%,有效43. 8%,无效 11. 4%;对照组显效16. 2%,有效27. 9%,无效55. 9%。中药组疗效显著 优于对照组。并通过实验,表明中药具有增进肠道吸收、调节肠蠕动、提高机体 免疫功能,增加患儿头发锌、铁、镒、钻等多种必需微量元素的作用。邹治文.强壮灵治疗小儿脾气虚厌食症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3; 8(1): 26应用强壮灵(黄芭、茯苓
21、、橘红、黄精、青黛、鸡内金等)治疗小儿脾气虚厌 食症280例,设硫酸锌对照组92例,疗程3个月。结果强壮灵组治愈率79.3%, 有效率93. 6%,体重平均增加1.15ks,身高平均增加2. 29eIBo疗效显著优 于对照组。实验研究表明,强壮灵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显著改善患儿 头发扫描电镜所见的作用。第五节食积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 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暧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 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 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
22、冒、 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 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 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 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 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 “积证”和“积滞” 的病名。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 成积J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 失常,气滞不行。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
23、不节,食乳过量 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 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 肥甘厚腻、柿子、大枣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酸馒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脱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 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积,此乃因积致虚;亦 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 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
24、中夹实之候。【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 .乳食不思或少思,院腹胀痛,呕吐酸馁,大便澹泻,臭如败卵或便秘。2 .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3 .有伤乳、伤食史。.4 .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二、鉴别诊断厌食 为喂养不当,脾运失健所致。除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外,一般无 暧气酸腐,大便酸臭,脱腹胀痛之症。【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伤乳、%食 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者为伤乳,呕吐或大便 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普通饮食的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史, 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2 .辨虚实 病程短,腔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 程较长
25、,脱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瘦,多属虚中夹实证。二、治疗原则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 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 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二食积的治疗,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疗法亦常运用。三、分证论治1 .乳食内积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脱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暧腐恶心, 呕吐酸馒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分析:乳食内积,气机郁滞,故院腹胀满,疼痛拒按。胃肠不适,则夜卧不 安,烦躁哭闹。中焦积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 暧腐恶
26、心,呕吐酸馁乳食;腐秽壅积,脾失运化,则大便秽臭。中焦郁积化热, 则有低热,肚腹热甚。舌红苔腻为乳食内积实证之象。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版于、麦芽消食化积, 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连翘清解郁积之 热。月完腹胀满疼痛加厚朴、枳实行气消滞宽中;便秘加木香、槟榔消积导滞;重 者暂加大黄通腑;呕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低热、舌红、苔腻微黄, 加胡黄连消积清热。2 .脾虚夹积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 腹满喜按,呕吐酸馁乳食,大便澹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
27、腻,脉沉细而滑。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乳食积滞,气机 下则大便澹薄酸神曲、麦芽消食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 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上则呕吐酸馒乳食, 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之所致。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 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苔腻、纳呆,加蕾香、砂仁 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澹,加炮姜、厚朴、苍术温中运脾。【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1.2.3.4.5.4J6,口服液 枳实导滞丸 小儿香橘
28、丹 小儿健脾丸 、单方验方1王氏保赤丸 每服1/3-1支,1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每服5-10mL, 1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每服2-3g, 1日2-3次。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每服2-3g, 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每服2-3g, 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1 .炙鸡内金30g,研细末。每次1g,每日2-3次,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 积证。2 .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5-ls,每日2次,开 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三、药物外治1 .玄明粉3g,胡椒粉0.5g,共研细末。填人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 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食积较重之实证
29、。2 .炒大黄30g,芒硝20g,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患儿脐腹部。用于 食积腹胀腹痛便秘者。3 .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日1次,每 次23小时。用于脾虚夹积者。四、饮食疗法1 .白萝卜500g,切成细丝挤出汁,炖热后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于食肉过多而致的食积。2 .槟榔log,金橘3只。二味打碎入锅,水煎20分钟,取汁加白糖适量调 味。每日数次,代茶饮。用于小儿食积兼有气滞者。五、推拿疗法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院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 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次,推七节骨1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 食内积者,
30、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 脾土 100次,运水人士 100次。【预防护理】一、预防1 .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食品宜新鲜清洁,不 应过食生冷、肥腻之物。2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不应偏食、杂食,合理 喂养。3 .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二、护理lo饮食、起居有时,不吃零食,纠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4 .呕吐者可暂禁食3-6小时,或给予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 者揉摩腹部。可用粟米饭焦锅巴,研细粉。每次5log,每日2次,用糖开水冲 调服,有助运消食之功。【文献摘要】诸病源候论
31、小儿杂病诸候:“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 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J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 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 滞不消而疾成矣J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 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作痞,以致饮 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而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若 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 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消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现代研
32、究】张介安,蔡根兴.消食散治疗小儿食滞100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2; 6(8): 15用消食散(厚朴、茯苓、陈皮、广木香、槟榔、神曲、谷芽、麦芽、石斛、 灯心)加减治疗小儿食滞1000例。兼有风寒加苏叶、荆芥;兼有风热加金银花、 连翘;兼有暑湿加蕾香、佩兰、香葡;食滞发热加生石膏、连翘;脾虚食滞去厚 朴、槟榔,加人参、白术、莲子。结果:痊愈914例,好转57例,无效29例。 13天治愈569例,47天治愈290例,8天以上治愈112例。第六节疳 证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 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 常,
33、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二为 “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 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 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 之一。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 食人五脏。”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嗣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 颅因经列举了 17种 不同的疳病。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 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明确指出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
34、关于疳证 的命名与分类,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证治准绳幼科集诸家之论,列举疳证 61候;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又重新划分为疳证19候。总的归纳起来, 大致有:按五脏命名: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按病因命名:如 热疳、冷疳、哺露疳、食疳、蛔疳等。按病位命名:如外疳、内疳、口疳、牙 疳、眼疳、鼻疳、脑疳、脊疳等。按病情分类:如疳气、疳虚、疳极、干疳等。 按病证命名:如疳泻、疳痢、疳肿胀、疳渴、疳嗽、丁奚疳等。众说不一,临 床难以掌握运用。目前参照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病程和病情,执简驭繁,将疳证 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以前由于生活水平低下,本病发病率较高,可见于 各年龄儿童,且无明显的季节性。
35、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本病发病率 逐渐降低,病情也逐渐减轻。目前,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以疳气为主, 干疳少见。【病因病机】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 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 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 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 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 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 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疾病
36、影响 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 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导致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 久则致成疳证。禀赋不足 父母精血不足,或孕妇患病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 致早产、难产、出生低体重等。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 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疳证的病因虽有不同,但病变部位总在脾胃,其主要的病机变化是脾胃虚损, 津液消亡。病机属性以虚为本。脾胃同居中焦,阴脏阳腑,相互络属,共同完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使水谷之精微化生 气血,濡养全身。脾胃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临床可出现面黄肌瘦,毛
37、 发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等疳证之象。脾胃病变有轻有重,初起病情尚轻, 仅表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称为疳气,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发作之初,名日疳气”。若病情进一步发展,1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 机,即为疳积。久则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俱衰,导致干疳。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全身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出现兼证。如脾 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眼珠 混浊,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 见口舌糜烂或生疮之“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反复外感, 或出现咳嗽、潮热等“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
38、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 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展, 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 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甚则脾虚衰败,元气耗竭,阴阳离绝而卒然死亡。【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2 .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 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以上。3 .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4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5 .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
39、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 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二、鉴别诊断1 .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 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般预后良好。2 .食积以不思乳食,腹胀暧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虽可见形体消 瘦,但没有疳证明显,一般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密切的联系,食积日 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 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病因 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 临床上多种原因互
40、相掺杂,应首先辨别其主要病因,掌握重点,以利指导治疗。2 .辨轻重虚实 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多见厌食,形体 消瘦,症情尚浅,虚象较轻;疳证发展,出现形体明显消瘦,并有肚腹膨胀,烦 躁激动,嗜食异物等,症情较重,为本虚标实;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 脱,甚至突然虚脱,为疳证后期, 症情严重,虚极之证。3 .辨兼证 疳证的兼证主要发生在于疳阶段,临床出现眼疳、口疳、疳肿 胀等。皮肤出现紫瘢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脉不固。疳证后期干疳阶段, 若出现神萎面黄,杳不思纳,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绝之变,须特别引 起重视。二、治疗原则疳证的治疗原则总以顾护脾胃为本。如饮食尚可,
41、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 如杳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 床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 兼施,干疳以补为主。出现兼证应当随证治之。三、分证论治(一)主证1 .疳气证候: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 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 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 澹,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 发脾气。治法:和脾健
42、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蕙饮 仁、泽泻健脾渗湿,蕾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 暧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 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澹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瓶子润 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2 .疳积分析:婴儿胎热内盛,或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 循经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舌 质红,脉滑数;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多啼。热盛伤津,故口干或渴,大便秘 结。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黄。指纹
43、紫滞为积热实证之征。治法:清泄心脾积热。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常用药:黄连、连翘、桅子清心火,黄苓、生石膏 泻脾热,生地凉血滋阴,茯苓、灯心导热下行利湿。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口干喜饮加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3 .虚火上浮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额红,手足心热, 口干不渴,或大便澹,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 虚火上浮,故见面白翻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若真元不足, 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澹。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阴虚虚火 内生之象。治法:滋肾养阴降火。方
44、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肾养阴,山药、茯 苓、泽泻健脾利湿,丹皮、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焦山楂消食 助运。若大便澹薄,舌淡等偏于脾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以温补脾肾之阳,摄纳无根之火。【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1 .五福化毒丹 每服23S, 1日3次。用于心脾积热证。2 .知柏地黄丸 每服2-3g, 1日3次。用于虚火上浮证。二、单方验方1 .板蓝根10s,生山桅、薄荷(后下)各3g,黄柏5g。每日1齐水煎,分 2-4次服。用于心脾积热证。2 .土牛膝根15g,生大黄、生甘草各3g,绿豆ms。每日1齐I,煎汤取汁,频 服。用于心脾积热证。三
45、、药物外治1 .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搽口腔患处。2 .金银花10g,黄连2g,生甘草5g。煎汤。每日拭口 35次。用于心脾 积热证。3 .附子药饼 附子、吴茱萸各10so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稠糊,做成饼 状,敷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3-5天。用于虚火上浮证。【预防护理】一、预防1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乳母不宜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婚后 妇女患阴道霉菌病应及早治疗。2 .注意小儿口腔清洁卫生,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头均应保持 清洁。防止损伤口腔粘膜。3 .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的婴儿应加强护理。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 体内菌群失调。证候:形体明显
46、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 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 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 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 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 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脱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 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 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
47、 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治法:消积理脾。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英、槟榔、使君 子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 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调和诸药。若无虫积,去芜美、使君子;食积为主,加 苍术、鸡内金运脾消积;腹胀疼痛加枳实、木香行气止痛;脾虚多、食积少,加 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或用肥儿丸加减;性情急躁易怒,动作异常,加决 明子、钩藤、白芍清火柔肝;殖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温运脾阳;舌红,苔剥,口 干者,去黄连,加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3.干疳证候: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 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澹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 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分析:本证为疳之重候,出现于疳之后期,皆由脾胃衰败,津液消亡,气血 俱虚所致。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杳不思纳;脾虚不运,则 大便稀澹;阴液耗竭,上则口唇干燥、啼哭无泪、舌光红少津,下则肠失濡润而 便秘;阴亏生内热,则时有低热。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 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与行气活血以冀气血游布全身。面舌淡,脾阳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