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 学 设 计1教学目标1、阐 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2、援引内容的理解;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教学重难点解读援引内容;阐 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1、字词及文言现象。2、文意的把握。二、明确目标解读援引内容;阐 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2、教师归纳如下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
2、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4、请学生回答对援引内容的理解。5、教师总结“载舟覆舟”,暗 引 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
3、之意,紧扣起段。“谦冲而自牧”活 用 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 引 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 教 材 中 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例解释。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总结、扩展通过 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附:板书设计
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作业布置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2、理 解“十思”的内涵。3、掌握文言字词。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 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5、、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我 对“新课标”的理解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a辨 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 文 中
6、“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过程与方法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B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教学重点
7、:1、掌 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四、教法学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 情景教学2 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 5 多媒体教学法五、教学整体设计教学时数:两课时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 2段内
8、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 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
9、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 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 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5、
10、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第二课时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 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七、课堂机智处理1、抓好早读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谏 太 宗 十 思 疏 教 学 设 计3【教学目的】一、学习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
11、结合的写作方法。二、掌 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铮臣的关系。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大意。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
12、背景1.作者:魏征(5806 4 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 以“i争臣”称之。曾 主 持 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 及 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_ 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
13、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一。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注意读音:求木之 穹 留掌源窜 舟 /军 蔽2.对照注释,粗 通 自 读 五 分 钟。黜恶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
14、讲析。4.注意句子: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 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二、分 析 概 括 各 段 大 意。教学步骤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骨肉,都指亲人。2.古今词义有区别: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
15、,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以为,文 中 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 代 是“认为”的意思。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2.信:A.诚实;B.信 任;C.信 用;相信3.求:A.追求;B.探 求;巳请求;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其 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6、重要性。2.总 结 历 史 经 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 论 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提 出“十 思”,即“居安思 危”的具体做法。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 远”,喻国运长久,只 有“固本思源”,才 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 能“垂拱而治”。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六、作业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第三课时教学重点一、
17、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主旨的把握。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教学步骤一、背诵课文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二、虚词的归纳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三、找成语,学典故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
18、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四、教师总结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生动有力。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一的理论结构。教学重难点难点:援引内容的理解;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点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的论证结构。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
19、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铮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 篇 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 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二、明确目标1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 .理清的结构。三、整体感知1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2 .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
20、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9)董:督责。(1 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1 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1 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1 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 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1 5)谬赏:错误的赏赐。(1 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2.理清 的结构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21、1)分析第一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
22、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 必 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
23、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2)分析第二段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从难易这一观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df_第1页](https://file5.taowenge.com/FileRoot5/2023-7/16/15aa806c-11ca-4a68-8ad2-2d4df38a9d81/15aa806c-11ca-4a68-8ad2-2d4df38a9d811.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df_第2页](https://file5.taowenge.com/FileRoot5/2023-7/16/15aa806c-11ca-4a68-8ad2-2d4df38a9d81/15aa806c-11ca-4a68-8ad2-2d4df38a9d812.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