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ppt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 失业理论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节 失业理论一、失业的含义和类型二、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三、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四、奥肯定理一、失业的含义和类型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unemployment)这一概念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想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即指劳动的完全闲置状态。充分就业广义是指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经济状态。从狭义上说,充分就业是指想要工作的劳动者,都没有多大困难地找到按现行货币工资率付酬的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2、自然失业率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概念必须排除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季节失业。充分就业并不
2、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失业率,通常称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3、失业的种类(1)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和现行工作条件而引起的失业。(2)摩擦失业:指因劳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3)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的生产具有受季节变化影响而引起的失业。(4)结构型失业:结构型失业是指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产生的失业。其特点是职位空缺与
3、失业并存。(5)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率与现行的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非自愿失业的概念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也有把失业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由于经济运行处于低潮、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这是政府就业调控的重点,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失业类型。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关系不大的失业是非周期性失业,通常有自愿失业、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二、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基本观点: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1、萨伊定律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商
4、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只是在瞬间起到媒介作用。因此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的,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就是卖,卖就是买,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需求,社会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然是相等的。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2、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萨伊定理是假定人们出售商品后,立即购买商品,如果人们出售商品后并不立即把全部收入消费掉,而是将其中一部分储蓄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可以通过利息率的调整来实现。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资本的需求,利息率的调节作用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具体来说,当货币资本的供给(储蓄)大于
5、对货币资本的需求(投资)时,利息率会下降;反之,当货币资本的供给小于对货币资本的需求时,利息率就会上升。利息率的这种自动调节作用最终使储蓄等于投资,从而失业不会发生。3、工资的调节作用:工人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因此,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工资减少而利润增加。这样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愿意增雇工人直至充分就业为止。三、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基本观点:凯恩斯完全接受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但是他认为除了这种“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非自愿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基本
6、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即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灵活偏好又称为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财富的愿望。凯恩斯认为,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就可能消除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他提出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第二,促进国家投资。主张国家调节利息率和实行“可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以促进生产的扩大和商品供给的增加,还强调扩大军事开支对增加国家投资,减少失业所起
7、的积极作用。四、奥肯定理1、“奥肯定理”的含义2、“奥肯定理”在中国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定义、衡量和分类:1、定义: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占主导地位,称“物价派”。强调了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短期或一次性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这就是说,不能把经济中周期性萧条时价格下降,之后出现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称为通货膨胀;也不能把一些偶然原因引起的短期物价上升称为通货膨胀,如农业歉收粮食短缺引起物价上涨,或政府出于某种非经济原因而提高价格。这种价格上涨都是短期的、暂时的
8、。只有当价格水平持续的上升,趋势不可逆转时,才称为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上升。3)价格水平每年上升多少是通货膨胀很难判断。一般“把通货膨胀规定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一贯的和可以觉察到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M.布朗芬布伦纳和霍尔兹曼对通货膨胀的四种定义至今仍被经常使用: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过度需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过多量的货币追逐过少量的商品。(这是从成因定义,是过度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不论以总量计算还是以人均计算的货币存量和货币收入的大量增长。(这是从成因定义,与货币过量发行相联系。)通货膨胀是一个具有附加特征或
9、条件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这些附加条件是:非完全预期性;它(通过成本)导致价格的再上涨;它不增加就业和真实产量;它快于“安全率”;它产生于货币方面;它由减去间接税和补贴之后的净价格来测度;同时(或者)还可以说它是不可逆的。(这是从表现定义,是带有某些特征的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是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是以汇率、以黄金价格来衡量,或者在官方价格下,对黄金和外汇的过度需求。(强调价格水平上升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表现。)2.通货膨胀的衡量:价格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CPI)或零售物价指数(RPI):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
10、,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即为消费物价指数。筛选原则: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销售数量(金额)大;市场供应保持稳定;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所选的代表规格品之间差异大。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表示居民户货币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费用的影响。因此,受到广泛重视。与这种指数类似的有零售价格指数(RPI)和生活费用指数(IOL)。有我国统计表明,物价大幅度上涨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4年达到创记录水平,具体体现为零售物价上涨21.7%,居民消费物价上涨24.1%。95年开始下降,上半年平均零售物价涨幅降
11、为18.5%,消费价格水平涨幅降为21.1%;至95年底,已控制在15%以内;96年物价涨幅为6.2%;97年甚至达到1-2%。98年、99年出现通货紧缩。2)批发物价指数(WPI):衡量资本品、中间投入等的价格变化。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原料。批发物价指数与产品出厂价格紧密相关,而且代表的规格、品种范围较广,所以持有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批发物价指数最适合于测量通货膨胀。3)GDP折算指数(IPD):这种指数是以一定年度的物价(在美国以1958年)为100算出来的。其优点是包括GNP中所有最终产品劳务项目,比较全面,因而也就能正确地表明一国的通货膨胀程度。3.通货膨
12、胀的分类在经济学文献中,曾经出现过的通货膨胀类型有60多种之多。(1)按照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区分: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以内,包括爬行(5)、温和(5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100%,飞跑式、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超过100%,亦称超级通货膨胀、飞行的通货膨胀。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价格持续猛涨,人们都尽快地使货币脱手,从而大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把每月通货膨胀率以50%的速度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定义为恶性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有两个特征:第一,物价水平的飞速上升使人们对内本
13、国货币完全失去了信任,本国货币完全失去作为价值储藏的功能,同时也基本丧失了交易功能。第二,不仅严重破坏货币体质与正常经济生活,而且导致经济崩溃以及政权更迭。有人曾经统计出我国1937年至1949年期间100元法币购物的变化情况:年份 可购物1937年 黄牛两头1938年 黄牛一头1939年 猪一头1941年 面粉一袋1943年 鸡一只1945年 鸡蛋两枚1946年 洗衣皂六分之一块1947年 煤球一个1948年 大米0.0024两1949年 大米四万分之一粒(一斤大米2万粒)资料: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1)1980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第一,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包括国债在内的财政赤字1
14、979年为170.6亿元,1980年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第二,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79年为20.8%,1980年为22.6%。(2)1985年的通货膨胀高峰(8.8%)第一,信贷规模的膨胀。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1984年为32.8%,1985年为23.9%。第二,信贷规模的膨胀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84年为33.1%,1985年为19.8%。(3)1988年的通货膨胀高峰(18.5%)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5年国家采取了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88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8 失业 通货膨胀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