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组织企业区位.ppt
《城市经济学组织企业区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组织企业区位.ppt(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经济分析的方法在规划中也广泛运用。多数的城市问题都与经济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当遵循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须将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共同考虑。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专题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专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容积率测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容积率测算 基准地价、土地出让楼面地价,等基准地价、土地出让楼面地价,等 城市开发中的投资估算、三旧改造城市开发中的投资估算、三旧改
2、造 城市空间中的经济问题与现象解释城市空间中的经济问题与现象解释 城市企业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讨论讨论 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假设你是企业家,你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假设你是企业家,你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1.1.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区位(LocationLocation)含义是: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同时包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现代区位理论中,一般是把事物定义为人类的活动或人类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区位是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的
3、场所;经济活动的区位含义: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2.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 (1 1)区位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区位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其一,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根据区位主体(人类活动)的具体特征,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的区位优选最佳的区位;其二,是指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即在大的区位空间已知的情况下,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2 2)区位理论的划分区位理论的划分:根据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依次划分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商业工业区位论、农业
4、区位论、商业区位论等区位论等;根据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两者区别在于立论依据,考虑问题范围和内容上存在差异。3.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这里的所谓属性或资质,是指该区位所具备的自然、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点:第一,不同的区位,其所具备的区位条件是不尽相同的;第二,不同的区位主体(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工业和农业);第三,区位条件是动态的,这分两层含义:其一,区位主体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其二,区位的属性会随时间变化。4.4.区位因子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
5、也称区位因素,它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区位因子:也称区位因素,它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1)经济因子 (2)非经济因子(1 1)经济因子)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指在正常的情况下,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位比在其指在正常的情况下,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位比在其他区位能够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影响因子。他区位能够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影响因子。经济活动要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收入,因此经济因子又可分为以下两类:成本因子:成本因子: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如:运费、劳动力价格、动力、水、税金、资本
6、利息、地租等;收入因子:收入因子:经济活动中,收入的高低与市场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影响市场特征的因子是最主要的收入因子。(2 2)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候一些与经济因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候一些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子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例如,决策者的行为、区域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等等;在非经济因子作用下进行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或者利润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需求。1.1.土地因子土地因子 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是空间的载体。土
7、地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是空间的载体。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 1)土地质量的影响)土地质量的影响 土地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区位土地在质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质量好的土地生产性能好,可利用性强;质量差的土地生产性能差,可利用性也差。因此区位相同条件下,质量好的土地会优先得到利用。(2 2)土地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经济区位的影响 同样面积且自然条件相似的土地,由于其经济区位的不同,它的利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的土地价格或价格成本。因此,经济活动中用地量少,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量和回报比
8、较高的经济活动,可以选择经济区位较好的土地;而那些用地量大、单位土地产出较低的经济活动,只能选择经济区位相对较差的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2.原材料因子原材料因子 原材料因子对于工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因子对于工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等各个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方面反映出来的。(1)对于那些对原材料需求量大,加工过程中失重率高,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比重较大的工业生产区位选择往往趋向于原材料产地;(2)对于
9、原材料需求较少,加工失重小,在产品构成中原材料费用较低的工业生产,其生产区位的选择受原材料因子的制约较小,而对产品市场、劳动力成本、技术协作条件依赖程度较大,其区位的选择更多受制于后者的相关条件;(3)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原材料日趋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又使工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趋于全球化,原材料对工业活动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那些便于原材料和零配件集散的经济区位成为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区位。3.3.能源因子能源因子 相对于能源供给而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可划分为三个大类:相对于能源供给而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可划分为三个大类:(1)一类是能源消耗较少,对稳定供应要求不太严
10、格的经济活动,受能源约束较小,可选择区位的回旋余地较大;(2)第二类是对能源稳定供应要求比较严格的产业经济活动,例如必需长时间连续作业的产业活动,它必须选择具有稳定且可靠供给的能源地;(3)第三类是大能耗产业经济活动,能源消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经济活的区位选择是比较被动,它只能靠近有大量廉价能源供应的地区。4.4.资本因子资本因子 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也包括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对于产业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也包括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对于产业经济活动而言,大多数既要金融资本,也需要固定资本。资本因经济活动而言,大多数既要金融资本,也需要固定资本。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选择影响主要表现
11、在两个主要方面:子对经济区位选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融资条件)融资条件 企业的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本以外,一般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融入使用期长短不一的金融资本或资金,所以,资本融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也往往成为企业集聚的理想经济区位。(2)融资成本)融资成本 有很多企业不仅需要融入资金,有时候也需要融入固定资产资本,因此,固定资产资本沉淀较多,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也会成为区位选择时重要参考依据,或者说有具有很大吸引力。5.5.劳动力因子劳动力因子 劳动力的数量、技能、质量和价格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劳动力的数量、技能、质量和价格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对企业经济活动区位
12、选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对企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1)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区域是劳动力最为密集的地区,并且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可选择余地大,因此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大城市地区比小城市和农村更为有利;(2)现代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此外,产业技术进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普通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往往就成为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3)各国家与地区之间,劳动成本的差异相当悬殊,对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的经济活动主体而言,劳动力供应量大,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
13、会成为其产业较为理想的区位选择。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 1)背景: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背景: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农业劳动者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
14、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提出为改变农业落后状况,应该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杜能(Thunen)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试图论证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三圃式轮作是指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3 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1 1)
15、理论前提)理论前提 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 2)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根据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 RPQ-CQ-KtQ PQ-CQ-KtQ(P-C-KtP-C-Kt)Q Q 式中:R地租收入
16、;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减少。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
17、结构示意图(3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1 1第一圈第一圈自
18、由式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 2第二圈第二圈林业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3 3第三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轮作式农业圈。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
19、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4 4第四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5 5第五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
20、面积。6 6第六圈第六圈畜牧业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
21、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韦伯在提出工业区位论之前,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著有工业分布论一文,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研究的实证基础。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locationa
22、l factorslocational factors):):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区位因子分类:区位因子分类: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被称为区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而由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它地点分散,
23、则为集集聚、分散因子聚、分散因子。集聚、分散因子对地域条件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偏移作用。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成本水平下可以得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上述假定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构建其工业区位论:韦伯分成三个阶段构建
24、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25、(2 2)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而其它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重量。1 1工业原料(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industrial materials)的性质和)的性质和重量。重量。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局地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经济学 组织 企业 区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