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1篇(2003—2021).docx





《湖北武汉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1篇(2003—2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武汉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1篇(2003—2021).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武汉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1篇(2003-2021)目录2021年3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3喧闹与幽静42020年6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6光荣的父辈82019年10什么是好诗10占了命运的便宜112018年12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13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142017年16读书的体与“用”16保持惊奇172016年19错误管理理论19老去的舌尖202015年22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22给成人读的童话242014年26坐,你未必会26一张安稳的睡床272013年28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28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302012年31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31美丽的邂逅322011年
2、34天空的表情34萧萧池塘暮352010年37古人的环保意识37念你们的名字382009年40椅子改变中国文化40父爱陷阱41元青花之谜43神奇的丝瓜442007年46海边荒石46200647创造月亮47变色龙49守住宁静50孔乙己51青春不等于文学52看树53说竹542004品味牵挂56读碑572003年59一桩奇特的诉讼案59病毒人类的竞争者60新时代中学生的新形象612021年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文化是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认同的方式。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
3、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也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正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大拆大建带来的文脉断裂之苦,今天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倾向于“微更新”的方式,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达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的目的。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文化创意园,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厂房,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美术馆、展览馆、书店等文化空间。原本破旧的工厂蜕变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仅美化了城市,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尽管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但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严峻。由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
4、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风俗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往往被漠视和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莫大的悲哀。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在改造过程中还常常存在对家族历史、人物身份的错漏记录。这不仅暴露了改造者的无知,更反映了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存在的问题。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为了找回那些忘却的记忆: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喷呐的声响这些记忆属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所有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无根的建筑群。记忆是什么?是思念,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有
5、建筑遗产都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记忆重建才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如何重建呢?重建的开始,当然是要学会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现实是,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和名字,抢救历史记忆、建立历史档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寻找这些老建筑的故事和街区的传说,记录那些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图像、大众传媒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记忆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今天与昨天对话,鳏忸便有无港墙王宫还是民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关于它们的记忆并无贵贱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记录名人的记忆,却遗忘普通人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记忆缺憾。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的
6、博物馆,都应得到理解和重视。这些空间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最终让我们结为一体,实现认同。(原文/袁瑾,根据命题需要改写。)4 .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城市“微更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大拆大建曾带来文脉断裂之苦。B.城市“微更新”是在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作些改造。C.城市“微更新”的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体现了改造方式的人性化。D.城市“微更新”往往立足于变废为宝,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地标。5 .关于“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城市更新由企业主导,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记忆的流失。B.城市更新在注
7、重外观和功能改造的同时,常忽略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C.城市更新往往缺失个体的记忆,这是由当地民众的缺席和漠视造成的。D.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的信息记录常有错漏。6 .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记忆重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8 .记忆重建应将每个个体的记忆汇聚在一起,纽合成城市的记忆。C.记忆重建需搜寻并记录一些老建筑的来由、名字、故事和传说。D.记忆重建中,名人和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被重视。(2021湖北武汉)喧闹与幽静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阖无人影,静悄悄的,田
8、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唆一一嗖一一,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晴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一”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
9、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啜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喷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
10、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南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晴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稣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
11、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漫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啜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噫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
12、。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闹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4 .第段中,作者说自己
13、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4分)15 .从第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16 .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6分)17 .第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14. 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15. (1)喧闹:让人浮躁(浮于表面,视听受扰)。(2)幽静:让人沉静(内心安宁,耳聪目明)16. (1)幽静:有时也是一种死寂,让人远离社会。(2)喧闹:也是生机与活力的表现能让人保持社会属性
14、(避免蜕化为自然人)17. (1)我们应该接受喧闹和幽静的现实,因为它们是外部的客观存在。(2)我们也应坦然面对喧闹和幽静,因为它们也是内部的主观脆造。(2021湖北武汉)2020年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
15、,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
16、。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
17、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4 .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8 .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
18、咀嚼。9 .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10 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6.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
19、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参考答案】【分析】本文第段总领全文,提出自己的读书经验;第至段具体论述如何“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段收束全文。【解答】(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BD.正确;C.有误,结合第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
20、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故选:Co(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第段“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故选:B.(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BD.正确;C.有误,结合第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
21、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理,而不是客观的理:故选:Co答案:(4) C(5) B(6) C(2020湖北武汉)光荣的父辈近来屡被问及,儿子出生,你有何变化?我想了想,说,儿子到来,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这不完美的生活环境,这不及格的现实世界,这群不称职的父辈,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敌人,而婴儿却被蒙在鼓里。他们从完美的大自然母腹中,从最柔软的乌托邦里,满心欢喜地跑来,嘴角挂着幸福的微笑。婴儿,那么“小”又那么“新”,这让他有了一抹无辜和神圣,这足以让天下人心生爱怜并自惭形秽。在赤裸的婴儿身上,你看不到年份、时代和社会的蛛丝马迹,今天“哇哇”大哭的这
22、个婴儿,和一千年前的那个婴儿是同一个,并无二致。博客上,有网友留言,说:“你头像的娃娃照片和我家娃娃特像!”我激动地回复:“婴儿都非常像,我觉得,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生命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都非常像,他故意让你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这很好。这样,孩子就能轻易缴获天下人的爱怜。是的,自从儿子降生,我看每个婴儿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心里的柔软都是一样的。那微小的体重,会激起你心里巨大的水花,你会有一种甜蜜的沉重和责任感;那汪从未滑过阴影的眸子,会增添你奋斗的冲动和正义感,你会陡然觉得,作为“父辈”,自己就像一棵树,高大而正直,身披霞光。儿童节前,一家报纸约我写点话,给初来乍到的小人儿。其实,我对孩子没啥
23、可说的,我想的是自己的同类一一为人父母者。在家庭单元内,在一对成人和亲子之间,爱,显得崇高而结实,每个人都爱怀里的孩子,孜孜以求他的前途和未来,皆甘愿舍己哺子,以自己的亏损来滋补孩子。但若换个角度,跳出血缘和家族,论及所有父母和所有孩子、一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的全盘关系时,荒谬来了,这群父辈竟是最自私、冷漠、贪婪和不可理喻的。睁眼看看吧,他们决心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付给后代呢?疯狂地采掘、吞噬、排泄、挥霍、毁坏、透支,江河、土壤、森林、矿产、能源、海洋乃至大气除了亿万吨垃圾,他们可曾想给后代留下什么?可居住土地锐减,大量淡水被污染,也许将来,连新鲜空气都要像牛奶一样装进袋子里了,谁有钱谁就多吸几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武汉 历年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41 2003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