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pdf
《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 为“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父母作为人可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缘亲族,对塑造我们的情感体系有一种现世关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领会到“孝”的现实感和必要性。为人父母后的角色转换又使我们进一步从下一代“孝”意识中涵养我们早年作为人子的“孝”情感,从 而 将“孝”作为人情的基本存在状态固定下来,传递下
2、去。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祖先作为看不到的、但是仍然可以体会 到 的“父母”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来源,好像有一种生命的源头活水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体会到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选择清明祭祖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阳气上扬、天地清明的时令,人们可以从阳气的上升中体会生命从祖先那里贯串下来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穿过生与死的界限,领会到生命存在本身的蓬勃和高扬,从而进一步在人伦日用中保养扩 充 这 种“孝”意识。人们通常不太明白“身”的由来、它的具体存在方式以及“命”的建立问题。我 们 得 到“身”似乎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但其中
3、有非常深远的缘起。也就是说,生命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其实它是从我们遥远的祖先代代相续、血脉相继才维系到今天的。我们的生命力在世间是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我们的“命”,如 果 找 到“命”的源头,就 为“命”设定了一个稳固的起源,我们的生命意识就不再漂泊,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思、信 都 是 从“孝”延伸出去的。孔子的“文、行、忠、信”就是要力图说明儒家君子行事的分际,也就是家庭的孝悌伦理延展到社会上时,需要如何通过在经典的学习(文)、社 会 的 实 践(行)中表现出忠与信。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在行事中体现出合理的人情尺度,而
4、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方式。君子是那些在“忠”和“信”方面做得好的人,小人则对他人的感情缺乏必要的同情,更缺乏因为他人的同情而能够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换言之,君子力图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间建立和谐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由于其无可逃避和无可替代性成为其他各伦的基础。儒家的政治伦理也因此首先是家庭的伦理,制度伦理也首先就是人情伦理。(摘编自温海明 张 凤 琴 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材料二:社会在发展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变化着,在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也会随之有所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带有宗法性的农业社会,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而今天家庭无疑仍是一生活
5、单位,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却在逐渐变化中。从社会实情看,也许我国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作为生产单位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终究会逐渐淡出。这就是说,在家庭伦理中“孝”的内涵必定会有变化。例 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消失而失去意义。又 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 作 为“孝”之核心理 念 的“仁爱”则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应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又 如“三纲”中 的“父为子纲”,因社会关系的变化,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要随之变化。那种强调单方面统治与服从关系的权力结构的“三纲”是
6、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相悖的。其实先秦儒学并不讲“三纲”,只是在汉朝特别是到东汉 白虎通义 中 才 把“三纲”法典化,作为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鲁 迅 在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 批 评“三纲”的“父为子纲”时说:“倘如旧说,掉了 爱,一 味 说 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鲁迅的批判一针见血。对这绝对的无理的统治与服从关系,不知在历史上曾造成了多少悲剧。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爱”,是 实 际 的 真 情”,是“无求报的心情”。基 于 孔子“仁学”的“亲亲”应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为取得私利的手段。我想,
7、如果把“父子”“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建立在“实际的真情”上,那么家庭会和谐了,如果把孔子 仁学”由“亲亲”扩 大 到“仁民”而“爱物”,将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供可供思考的路子。(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以家庭为中心,对父母的“孝”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围绕该原点就可以找到“命”的源头,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B.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扩充与延展,我们不但要重视祭祀这种形式,还要从祖先那里获得血脉相承的护持,达到记住祖先的根本目的。C.当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时,“四世同堂
8、”“养儿防老”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其所表现出的家庭伦理中的“孝”也与当代不同。D.当代家庭伦理中“孝”并不排斥孔子“仁学”中 的“亲亲”,只是要对汉朝时形成的“三纲”进行改造甚至废除,不能再遵循这样的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子女对父母孝为核心谈儒家伦理,材料二论述孝时论述角度有变化。B.人们如果明白了“身”的由来,就可知晓这不仅是一种偶然,还有深远的缘起。C.家庭孝悌伦理延伸到社会上时,要以孝悌为各伦基础,将忠与信落实在社会实践中。D.建设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以家庭的“孝”为原点向外扩展不失为一条路子。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9、()A.有子说:“孝 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B.曾子说:“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C.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D.明 朝 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4.有人写了一首 劝孝歌:“胎婴至成人,父母时艰辛。孝乃德之先,儿孝理当然。”请结合材料二对这首歌“孝”的本质加以分析。5.儒家伦理中的“孝”对今天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 2.C 3.A4.“孝”的本质是仁爱,一颗仁心;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和“真情”,是不求回报的无私之爱。5.儒家伦理中的“孝”可以转化成为今天
10、建设和谐社会的伦理指导,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应当恢复源初性的活泼的“仁”心。【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要从祖先那里获得血脉相承的护持,达到记住祖先的根本目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可知,“我们的存在是血脉相承的护持”;根据原文“选择清明祭祖是从而进一步在人伦日用中保养扩充这种孝 意识”可知,祭祀祖先根本目的应该是“在人伦日用中保养扩充这种孝 意识”.故选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要以孝悌为各伦基础”错误,根据原文“父子关系,由于其无可逃避和无可替代性成为其他各伦的基础”可知,父子关系才是各伦的
11、基础。故选Co【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A.“孝 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恭敬、顺从兄长,是仁爱的根本”意思是说“孝”是“仁”的根本,而“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观点,所以可以论证“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B.“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道有三个层次,大 孝 是 尊亲,中孝是弗辱,小 孝 是 能养”,讲 的 是“孝”的含义;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C.“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思是“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
12、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五伦”关系,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D.“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单纯的强调孝顺父母,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故选Ao【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作 为 孝 之核心理念的仁爱 则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可知 孝”的本质是仁,一颗仁心。理解歌词“孝乃德之先,儿孝理当然”。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作 为 孝 之核心理念的仁爱 则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可知,虽 然“孝”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仁爱”仍 是“孝”的核心理念,这在当今时代依然没变。由此可知,“孝”
13、的本质是仁爱;仁心对每个人都是有要求的,孩子对父母的仁心称为孝,弟弟对兄长的仁心称为悌。反过来,父母对孩子的仁心称为慈,兄长对弟弟的仁心称为友。儒家讲究“反求诸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孝,不是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孩子自省的标准。如果父亲要求孩子孝,孩子反过来要求父亲慈,君王要求臣子忠,臣子要求君王仁。这样要求来要求去,最终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成了霸权,有 违“仁”的本义。仁的核心是,反躬自省,仁爱于人。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那种强调单方面统治与服从关系的权力结构的三纲 是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相悖的”,和第四段“鲁 迅 认 为 父子 之间的关系是爱,是
14、 实际的真情,是 无求报的心情”可知,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本质是“爱 和 真 情 ,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之爱。【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基 于 孔 子 仁 学 的 亲亲 应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为取得私利的手段。我想,如果把 父子夫 妇 兄 弟 等等的关系建立在实际的真情 上,那么家庭会和谐了,如果把孔子仁学 由 亲 亲 扩 大 到 仁民 而 爱物,将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供可供思考的路子”可知,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应当恢复源初性的活泼的“仁”心。把儒家伦理中的“孝”转化成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伦理指导。也就是说,和谐社会的道德是“仁”心
15、的恢复和创生,是重新回到儒家“孝”的意识上去开发出来的贯穿心性与宇宙的人文意识。也就是重新将人作为宇宙的创生者在伦理的层面凸显出来,在宇宙之道和个人之德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即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 大禹谟),让个人的“仁”心与宇宙的浑体之“仁”默契相通,从而建立人与他人之连贯的心通,进而建立与社会、世界通达不二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情的和谐,而人情的和谐的根本在于认识到人的意念与宇宙创化之源的相通不二,同是一种生生之机。(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一路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一座好
16、山。既不高,又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隐居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栗”,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他们一早就被老
17、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见这山的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叔齐一棵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
18、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莱;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莱。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炯薇芽,生晒嫩薇叶.然而近地的薇莱,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
19、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
20、所以只好不食周栗,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牌气”。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有几个人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 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地瘦下去了。这并非为了忙于
21、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逐渐地减少。所苦的是薇莱也已经逐渐地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然而祸不单行。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英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
22、,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有删改)【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到了首阳山,所见风景让他们“满心高兴”,他们下定决心,在这个地方“坚守主义”,绝不通融。B.伯夷叔齐天天采薇菜,还弄出许多做法来,表现了隐居首阳山的哥俩也能享受到生活的情趣,乐在其中。C.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伯夷,“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表现的是叔齐责怪哥哥到处炫耀不接受王位的做法。D.人们
23、对伯夷叔齐的看法不一,“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侧面表现了伯夷叔齐想隐居而不断被打扰的无奈。7.关于小说中叔齐采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对在首阳山上找不到可吃的野果子感到失望,但为了生存只能继续向前爬行。B.叔齐想起保姆时充满了温馨感,他认识到乡下人的聪明,能在荒年给人指条活路。C.叔齐采薇菜很是兴奋快乐,这与小说结尾忽然不能再采薇了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D.伯夷多吃了两撮薇菜的细节,既写出了他的欣喜,也表现了他对叔齐劳动的肯定。8.伯夷叔齐听了女好的话“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这个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史书上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靠
24、采薇而活,最终饿死。鲁迅将此故事新编为伯夷叔齐因食周薇羞愧而死。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 7.D8.对女子言论的震惊;对自己行为的羞愧。9.故事情节方面,在原有史料故事的基础上借助作者的想象,增添了史料中没有的情节。叙述方法方面,本文用戏谑的叙述口吻,改变了讲述历史的庄重风格。故事主题方面,本文不再固于传统的对伯夷叔齐大义的赞美,表现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理性思考。【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到了首阳山,所见风景让他们满心高兴,他们下定决心”错,根据原文“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
25、,绝不通融了”可知,“下定决心,在这个地方 坚守主义,绝不通融。”是在到首阳山之前,且此时并未见到风景。故选Ao【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既写出了他的欣喜,也表现了他对叔齐劳动的肯定”错误,原文中存在关于“伯夷多吃了两撮薇菜”的描写,也做出了解释,即“因为他是大哥”。但是选项后半部分的分析不完全正确,并未表现对叔齐劳动的肯定。故选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就好像一个大露雳,震得他们发昏”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了伯夷和叔齐震惊的心理,再结合后文“蔽,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通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