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2022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docx
《安徽阜阳2022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阜阳2022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太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1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A.是最早的人类B.过着群居生活C.生活丰富多彩D.进入农耕时代2 .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统治较为稳定C.神权处于统治地位D.注重人民利益3 .武王克殷以前,周族已开始分封。周公东征胜利后,在更广阔的被征服地域内,分
2、封了他们的亲属子弟,使得西周王朝终于摆脱了“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的困境。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4 .礼记大传中记载:“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5 .周代的农田一般都有疆界和沟池。尚书梓材所说“为厥疆吠”,即修筑田界,开挖水沟。据此可推知,西周()A.农业产量可观C.青铜农具使用广6 .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B.实行井田制度D.农业生产规模大夷狄国家一夷狄国
3、家诸夏国家一夷狄国家 281(次)72(次)诸良国家一诸夏国家 436(次)作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B.增强秦国实力A.加速西周灭亡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7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8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B.促进了秦国小
4、农经济的发展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D.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9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该思想A.凸显了法治精神B.倡导战胜自然C.体现了家国统一D.蕴含辩证思维10 .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道:“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则此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由此可见,该思想家提出要A.兼爱非攻B.克己复礼C.无为而治D.依法治国11 .“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5、及。”这称A.夏朝的建立B.武王兴兵伐纣C.战国兼并战争D.嬴政统一六国12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规定了一系列礼仪与文书制度,如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等。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位世袭B.皇帝独裁C.皇帝独尊D.中央集权13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是守、令。同时,郡县都设一个尉,把军权分离出去;还设一个监,主管监察。这样郡县的力量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秦朝这一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协调官员矛盾D.控制地方官员14 .有学者认为:虽然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土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强调以吏为师:但是皇宫中仍藏
6、有大量诸子图书,朝廷上也有博士官和儒生或传经或议论政事。由此可知A.儒学仍是秦朝的主流思想B.秦始皇采用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秦朝走上了“内儒外法之道D.秦始皇对儒学态度发生了转变15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得到了广泛响应B.以六国贵族为主力C.反对实施郡县制D,起因于官吏的贪腐16 .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止匕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
7、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17 .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为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A.推行分封制B.实行盐铁官营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 .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2.7%15.7%323%30.3%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19 .东观汉记载:“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
8、,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见,光武帝由前代兴衰得出的教训是A.警惕母族亲属干政B.完善君主专制体制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D.削弱地方豪强特权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史实评价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汉书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B.C.D.21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A.蒙古B.女真C.回族D.匈奴22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
9、减少,北方土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3 .东晋初期,高门土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领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在某一次朝贺中,晋宣帝司马睿邀请王导和他并排而坐,被王导辞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两晋社会动荡致使政局混乱B.晋宣帝知人善用平易近人C.东晋皇权确立需要土族支持D.东晋时期皇帝不掌握实权24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迁
10、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25 .下面三幅图片能够反映的主题是A.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C.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荚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
11、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日君”。有地者日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
1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13、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
14、”,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记中记载着关于秦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博士淳于越认为:商周历经千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藩篱。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此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者,这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廷尉李斯认为:西周虽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至于相互攻击如仇傩,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宋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让天下人不怀有二心才是治国之略,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5、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
16、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2021-2022学年度太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1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A.是最早
17、的人类B.过着群居生活C.生活丰富多彩D.进入农耕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体现的是当时农耕经济的出现,D项正确;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河姆渡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排除B项;原始人生活并不丰富多彩,排除C项。故选D项。2 .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统治较为稳定C.神权处于统治地位D.注重人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
18、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即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项正确;夏商周处于早期国家形态,“统治较为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处于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注重人民利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3 .武王克殷以前,周族已开始分封。周公东征胜利后,在更广阔的被征服地域内,分封了他们的亲属子弟,使得西周王朝终于摆脱了“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的困境。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克殷以
19、前,周族已开始分封。周公东征胜利后,在更广阔的被征服地域内,分封了他们的亲属子弟,使得西周王朝终于摆脱了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的困境”,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结束了风雨飘摇的困境,巩固了政权,故C项正确;政权巩固有利于各阶层的稳定,不仅仅是维护了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拓展了西周疆域“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制增强了地方实力,故D项错误。4 .礼记大传中记载:“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答案】C【解析】【详
20、解】根据材料“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贤任能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和内外服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5 .周代的农田一般都有疆界和沟泡。尚书梓材所说“为厥疆联”,即修筑田界,开挖水沟。据此可推知,西周()A.农业产量可观B.实行井田制度C.青铜农具使用广D.农业生产规模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由于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因此根据
21、材料可以判断出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西周时期青铜器很少用作农具,C排除。故选B。6 .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夷狄国家一夷狄国家 72(次)诸或国家一夷狄国家 281(次)诸夏国家诸爱国家 436(次)B.增强秦国实力D.促进民族交融作秋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A.加速西周灭亡C.延缓统一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可知,诸夏国家与诸夏国家的战争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是诸夏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再次是夷狄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虽造成了社会动荡,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徙和接触,这有助于中原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项;春秋战国属于东周
22、时期,A项错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但B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排除;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加快统一进程,故C项错误。7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可知,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主要是废除旧制
23、度,实行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没有体现其变法的影响,无法得出“各诸侯国民富国强”,而且这说法也绝对化了,排除A项:各国的变法不能说明使得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初期各诸侯国除旧布新的变法内容,不能说明“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8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D.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阜阳 2022 年高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