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2018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默写(1)空山新雨后,_。(王维山居秋暝)(2)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白朴天净沙秋)(4)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居士。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
2、西湖美景。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下列对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伐竹取
3、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6.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注释】直:同“值”,当值,值勤。蝟:今作“猬”,刺猬。已:语气词。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极爱才(_)嘱易新帽过年(_)8.下列对画
4、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9.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 s】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
5、”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 年 10 月 31 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 3 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 1 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 4045 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 6080 厘米。在什么情
6、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 1.4 万起,致死人数高达 3898 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
7、主要原因。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 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10.根据拼音写汉字。k s_11.下列对第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 4 米。B.构成斑
8、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12.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信息摘录信息概括斑马线的祖先斑马线的起源1951 年,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斑马线之“最”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1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14.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酸橙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第二年,我家后院
9、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
10、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
11、“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后来
12、,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15.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
13、效果是_。16.下列对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专程来烧酸鱼汤。B.母亲现在觉得酸橙有用,舍不得和邻居交换。C.从医生的话可以看出,酸橙并不是多见之物。D.父亲为给自己做床,不愿意高价卖掉酸橙树。17.种上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_到_再到惊喜。18.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目的是:_;_。19.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综合运用综合运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某学校艺术社团日前在校园宣传展板上,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同学们的关注。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是“奇妙”还是“奇怪”?交响乐演绎鲁迅作品著名作
14、曲家叶小纲创作了交响乐鲁迅,以社戏为序曲,共有闰土 阿 Q 祥林嫂等九个乐章,演绎鲁迅的文学作品。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在朗读者节目中,京剧名家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种新奇的朗诵形式,令人眼前一亮;不少年轻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大型杂技剧神话借助杂技特有的肢体语言,讲述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中华创世神话。该剧编导表示:“杂技为神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想象空间。”20.由此同学们又想到了一些现象,其中属于艺术类“奇葩”组合的两项是、A.昆曲牡丹亭融入电子音乐B.维也纳交响乐团来到上海演出C.路边的电话亭变身书刊阅览亭D.苏州评弹弹唱威尼斯商人E.中华武术和西洋拳击同场竞技F.
15、儒家经典论语翻译成英语21.细心的同学发现材料中遗漏了一个小标题,请你拟一个供社团选用。22.社团组织同学们讨论: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到底是“奇妙”还是“奇怪”?请说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写作写作23.题目:真的不容易要求: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2018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默写(1)空山新雨后,_。(王维山居秋暝)(2)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白朴天净沙秋)(4)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答案】
16、(1).天气晚来秋(2).苔痕上阶绿(3).白草红叶黄花(4).敏而好学(5).人约黄昏后【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苔、痕”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居士。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一、
17、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答案】2.东坡3.C【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3.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A 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水波流动,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B 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
18、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而非“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D 项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神来之笔,巧用比喻,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而不是说“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
19、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下列对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6.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答案】4.B5.(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1).清澈(2).灵动【解析】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
20、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
21、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 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5.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此题考查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笔法,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
22、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灵动活泼跃然纸上。鱼触动了作者情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
23、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注释】直:同“值”,当值,值勤。蝟:今作“猬”,刺猬。已:语气词。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极爱才(_)嘱易新帽过年(_)8.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9.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答案】7.(1).很(非常)(2).换(更换)8.A9.(1).一笑不复言(2).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
24、体恤【解析】7.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极:很(非常);易:换(更换)。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9.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上海市 中考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