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长春版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长春版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长春版1.pdf(1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 汉语家园1 1 对子歌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 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重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2.相关的对子歌;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 个生字,会 写 3 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 读 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教学重点认 识 1 个生字
2、,会 写 3 个字。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 读 对子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 绍“对子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 su。,“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
3、增加一个草字头,写 作“蓑工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 不 是“哀,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7.背一背:看谁记得快.四、作业1.搜集生活中的对联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对子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称节
4、奏相称平仄协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3.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重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教学过程一、完成阅读。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2.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二、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2.说说自己的发现。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三、拓展运用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
5、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I I I I I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2.写一写:溪对谷,水对一,峻岭对。积累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工 教学反思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 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 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讨论郑板桥这幅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
6、教学难点体 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准备L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关 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斛:量器名,古时以
7、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 是,不能丢;“碑”的第11笔 为,。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
8、的画面。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四、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3.阅 读 课 后 的“积累”中的文章 斗鸡山上的对联。板书设计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教学反思13 茶酒联趣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 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 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
9、内容。难点体 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教学准备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 个生字,会 写 3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 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教学重点.认识1 个生字,会 写 3 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难点体 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1.吩 咐(fu
10、):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二、分层次指导朗读。1.根 据 本 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 人 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3.
11、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名忙,为利忙”,自 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4.思考与交流。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流;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四、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板书设计茶酒联趣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
12、壶酒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巩固练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 诵 对子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教学过程一、练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自读;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一一读准节奏生自由读一一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生竞读;点评。二、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再试着用1一一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三、发挥才智
13、,探究对联的妙处。(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四、积累与背诵。小组内背诵,评 选“背诵小明星”。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 一 个“故事交流会”。教学反思2古诗四首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2.通
14、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情境法教学准备王勃相关资料教学时数1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J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王勃(6 5 0-6 7 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 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
15、、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 .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 忆 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 u 8):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 u G 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 .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
16、涯若比邻;2 .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17、)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六)下面请同
18、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七)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板书设计】首联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尾联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教学反思22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教学准备作者简介相关资料教学时数1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
19、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鹤,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鹉鸣叫的音乐背景。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二)明诗意,感情读.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2.学习古诗前两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鹏,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
20、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问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三)悟诗情,师总结。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板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
21、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教学反思23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资料、插图.教学时数1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
22、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 古朗月行,静夜思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一一 泊船瓜洲4.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一一?(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2)诗题中的“
23、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4)由课题引出问题。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躲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 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二、读诗1.读诗歌,感知内容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一一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间”什么意思?表 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 图(点击幻灯片)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24、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 住“只”。补充介绍,点 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3.让学生自由读古
25、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三、背诵1.试 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四、说说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 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 者 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五、做做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教案 长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