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说课稿.pdf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说课稿.pdf(1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
2、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 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 .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
3、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 个实例:(1)1 2 0 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 0 0 4年 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 0 0 4年 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 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 .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
4、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第1页 共152页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 于 1 1 的偶数;(2)我国
5、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力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a e A.(2)如果用A表示 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
6、)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 题.5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 A 组 第 1 题.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学习:(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 1,3
7、,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 =x e N l l W x 0且此时,在数轴上把a 的范围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数轴上的区间图看出底数分为两类情况进行讨论。这样为指数函数质探究时的分类讨论埋下了伏笔。问题4.通过两个具体的特殊的指数函数图像,来探究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如何使学生能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想的领会,如何完成?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了底数大于1 的和底数在0 到 1 之间的若干个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展现不同的底数的变化时图像的不同情况,从而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问题5.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
8、到得第一个具体函数,学生可能找不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教学策略:在这部分的安排上,我更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即应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问题6.学生得到的性质特点可能是杂乱的,如何梳理突出主要的性质?教学策略:在学生识图、用图、合作探究的过程后,利用两个表格的填写,让学生感受由图象特征来得到函数的性质的过程。表格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性质与特点.五、教法分析:为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本节课拟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点拨,以动手操
9、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六、预期效果分析:1、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2、简单实例的引入,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从得出指数函数的模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最近发展区。3、而作业中完成指数函数性质的探究报告,弥补课堂时间有限探究和展示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进入对指数函数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从而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自觉主动地发现结果,对所学知识应该能够较快接受。因此,我认为
10、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第15页 共152页2.8对数函数(第二课时)一、教材的本质、地位与作用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 0 0 6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己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第16页 共152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对
11、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对数比大小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是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是对指数中比大小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的再次体现和应用,对后为解对数方程及对数不等式奠定基础。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运用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2、通过适当
12、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后上课的情况下,对于课本上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教师要补充第三类比大小问题-同真异底型,对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确定本节课难点:同真异底的对数比大小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李难去: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 导作用即可。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四、学生学情分析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
13、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以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教学熊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第17页 共152页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五、教法特点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
14、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
15、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3、预习后心得交流1)同底对数比大小2)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以课本例题为例,交流解题思路,题后总结此类型比大小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巩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以 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
16、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第18页 共152页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5、小结以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可引导小结三个方面:所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6、思考题以 2
17、0 0 9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7、作业包括两个方面:1、书 写 作 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七、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
18、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第19页 共152页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 基本初等函 数(I),第三章是 函数的应用。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
19、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 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本节
20、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函数零点的定义;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三、零点存在性定理。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第2 0页 共152页2 .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3 .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
21、方法目标如下:1 .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2 .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3 .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4 .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1 .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2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 .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
22、成功感。三、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1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图象与x 轴的联系;3 .将数与形相结合转化的意识。学生欠缺的实际能力:1 .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2 .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化归意识淡薄;3 .从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总结能力还不够;4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意识有待提高。对本节课的教学,教材是利用一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函数零点的。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原有二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使其知识得到自然的发生发展。理解了像二次函数这样简单的函数零点,再来理解其他复杂的函数零点就会容易一些。但
23、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早就熟练了,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学生感到平淡,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零点的理解也只会浮于表面,也无法使其体会引入函数零点的必要性,理解不了方程根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零点的存在。教材是通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才得到判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一种条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该过程进行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盲目记忆的结果,而丧失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进行培养的机会。第2 1页 共152页教材中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表述了存在零点的条件,但对存在零点的个数并未多做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对该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的把握,引导学生探究出只存在一个零点
24、的条件,否则学生对定理的内容很容易心存疑虑。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教法的几大特点总结如下:1.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2.精心设置引导性的语言放手让学生探究;3.注重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4.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在引入新知识点后适时归纳总结,进行探究阶段性成果的应用。由于所设置的主线问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所以预期学生热情会很高,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才能活起来;由于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探究所设置的引导性语言,重在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实体会到的困难,所以通过学生活动会更多地暴露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缺憾,免不了要随时纠正对过往知识的
25、错误理解;因为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上升,对于主线问题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在新知识产生后,又适时地加以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第22页 共152页一、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 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 新课 标高 数学 必修 一全册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