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专篇说明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煤矿安全专篇说明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专篇说明书.pdf(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一、编制设计的依据1、新疆吐鲁番地区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初步设计(代可研)。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一字200265号文及 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3、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o4、由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队2002年2月5日提交的,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过的 新疆吐鲁番地区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生产地质报告;5、二0 0二年四月十日由新疆国土资源厅下发 新疆吐鲁番地区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矿 产 资 源 储 量 认 定 书(新国土资储认2002 099 号文件);6、新疆吐鲁番地区都善县城镇红湖煤矿 委托书。二、设计的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执
2、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高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改善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2、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针对井下煤层开采条件及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4、贯彻改革精神,在公共设施方面,本着高能低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保的原则。5、优化井下开拓布署,减少井巷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力求低投入高产出。6、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生产、生活系统及设施。三、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安全评价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 万 吨/a。2、矿井开拓方式:立井阶段石门开拓。混合提升立井布置在岩层中,
3、斜风井布置在2 号煤层中。矿井开拓系统完善可靠,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3、井田范围:井田近东西走向长2km,南北宽约0.41km,面 积 0.82km2o4、储量和服务年限:井田内共获彳鸵级(332)式 级(333)+D级(333)储量979.57万t。矿井可采储量为435.2万t,服务年限32年。5、矿井采煤方法:水平分段悬移顶梁液压支架放顶煤采煤法。6、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机械抽出式,矿井总风量为12m 7s,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矿井通风系统简单,管理方便,安全可靠。7、防灭火系统:针对目前情况矿井应考虑综合防灭火措施。工作面防灭火主要措施采用喷洒阻化剂防灭火。必要时
4、可采取均压通风等其它辅助措施,抑制煤层自然发火。对矿井主提升井筒、各机电胴室、上山绞车房碉室等地点设置消火栓、灭火器和砂箱。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可基本满足矿井防灭火的需要。8、防尘、防爆、隔爆:本矿开采煤层具有爆炸性,为减小工作环境的污染并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设计要求加强采、掘、运的喷雾洒水、湿式钻眼、冲洗巷壁、清扫和刷白巷道、采用合理的风速、风流净化、个体保护、环境监测和尘源地配备喷洒装置等综合防尘、防爆措施,并采取设置隔爆水棚以减轻瓦斯、煤尘爆炸的危害程度。9、矿井井下监测:由于该矿为低瓦斯矿井,煤层为不易自燃煤层,所以设计没有配备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在回采工作和掘进工作面、采取串联通风的工作
5、面、采区变电所等地配备风电闭锁、瓦斯断电仪和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同时配合人工监测风速、风量、瓦斯、一氧化碳、温度、湿度、气压、二氧化碳等。达到监测矿井灾害的基本要求。10、设计对各种主要污染物如:井下排出的研石、设备噪声源、污水、烟气排放、大气污染、地表塌陷等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该煤矿安全条件,结合矿井开拓开采布局,设计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鄢善县城镇红湖煤矿安全生产危害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尤其对能造成重大灾害的瓦斯、煤尘、自燃、水等均提出了重要点防范措施,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设计认为根据矿井生产几大系统、安全生产装备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矿井
6、投产后,通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可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故本矿井的安全生产是有保证的。四、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矿井深部D级储量占量较大,后期应做进一步勘探提高储量级别。第 一 章矿 井 概 况 及 安 全 条 件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1 交通位置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位于3 1 2国道南,从3 1 2国道3 8 5 0 k m里程碑到煤矿有砂石路面的便车道直通煤矿,距离2 1 k m。从3 1 2国道3 8 5 0 k m里程碑开始沿3 1 2国道到七克台镇公路里程1 5 k m,到都善县火车站的公路里程2 6 k m,到都善县城的公路里程为4 5 k m,交通条件方便。矿区位置见交通位置图
7、。行政区划属于都善县七克台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9 0 4 8 0 3 9 0 49 2 8 北纬:4 2 5 8 5 3 4 2 5 9 1 3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过的 新疆吐鲁番地区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生产地质报告,该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为:点号XYS14761779.0030565531.00S24761709.0030566101.00S34761486.0030566781.00S14761730.0030567225.00S54761365.0030567353.00S64761054.0030566770.00S74761401.0030565381.002、自然
8、地理(1)地形鄢善县城镇红湖煤矿地处吐鲁番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东部丘陵区,属典型的砂岩侵蚀地貌,隆起带在该段南北宽3 k m 至 5 k m,其南为南湖大戈壁。井田内地势北高南低,区内最大海拔高程4 8 5 m,最 低 4 5 0 m,地形相对高差3 5 m,有北东南西向冲沟3条,沟底宽缓,沟帮基岩出露。地表植被稀疏,呈现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2)气候鄢善县城镇红湖煤矿地处吐鲁番盆地的腹地,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 2,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为每年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 9.2,最高气温达4 2 c 以上。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为每年
9、1 月份,月平均气温-1 0,最低气温达-2 2。全年降水量3 4.8 m m,蒸发量2 5 0 0 m m,无霜期1 9 0天,每年十一月中下旬开始降雪结冻,翌年的二月中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度1.1 7 m,每年的春末、秋末为风季,风向以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8 m /s,最大风速2 0 m/s,最大风力达1 2 级。(3)地震本区地震烈度为V I I 度。(4)地表水井田内及附近无长年性的河流,也无其它地表水体,所有冲沟均为干沟,仅在春季融雪季节或夏秋两季遇降雨时才有水流由北向南流向南湖大戈壁。3、矿区经济概况矿区附近无农业区,大部地区为盐碱戈壁和低地丘陵,植被稀少,野生动物也较少。
10、矿区距鄱善县不远,但位置偏僻,除煤矿开采工业外,无其它工业。本地居民有汉族、维吾尔族。多从事采矿工作,农牧业为辅,矿区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均需从鄢善县和吐鲁番市拉运。矿区所需各种生产建筑材料均需外调。二、主要自然灾害新疆鄱善县城镇红湖煤矿主要自然灾害为火灾、瓦斯、煤尘爆炸。三、矿区开发史鄢善县城镇红湖煤矿始建于1 9 9 6 年,斜井开拓,目前建有主斜井、人行斜井和风井各一个。主斜井井口标高4 5 5.7 5 m,方位1 8。,倾角4 5。,斜 长 1 0 7 m,井底标高(开采水平)+3 8 6.7 0 m,回风水平+4 0 9.7 6 m,阶段垂高2 3.0 6 m,两翼开米。四、矿区水源
11、、电源及通信情况水源:煤矿缺少饮用水,水需到煤矿以北2 5 k m 以外的南湖村拉运。该处水量稳定,能满足供水需要。电源:该矿井有两回供电电源,第一电源(现正使用)由 1 3 k m 外的底湖变电所引入,该变电所容量为1 0 0 0 K V A,电压等级为1 0 K V。第二电源由 1 0 k m 以外的七克台变电所引入,变电所容量为8 0 0 K V A,电压等级为1 0 K V(见附件:矿方提供的电源概况),故电力可以保证。通讯:矿井内部通信系统设置行政管理,生产调度电话站,采用8 0 门程控调度总机,对外通信联系就近接入市电信局直拨。第二节 安全条件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据以往区域地
12、质资料,在吐鲁番盆地中央隆起东端,分布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现由老到新的顺序叙述如下:(1)侏罗系(J):下部为湖沼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灰白色粉砂岩、泥岩、砂岩、砾岩、炭质泥岩、煤层及菱铁矿组成,上部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棕色,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紫褐色砾岩,从上向下为:上、中、下三个统、六个组,统与统、组与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2)白垩系(K):下部岩性为浅灰绿色,浅棕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上部湖相沉积岩性为桔黄色粉砂岩,棕色砂质泥岩夹砂岩,从上向下分为:上、下两个统,各统之间为整合接触,与下伏侏罗系为不整合接触。(3)第三系(R):下部岩性为河湖相的红色
13、砂质泥岩,砂岩,粉砂岩夹石膏,上部为河流相土黄色砂质泥岩,棕褐色砾岩,分为一个群、两个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Q):下部岩性主要为卵石层,砂砾石层及砂质粘土层组成,上部由黄土,浅黄色砂质粘土及砾石组成,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区域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吐鲁番盆地中央褶皱带之东延部分。为一背斜构造(七克台背斜),该背斜受区域性断层沿轴切割破坏,背斜南翼(断层下盘)下降,基岩被第四系覆盖,未出露,背斜北翼(断层上盘)相对上升,基岩出露地表,呈现为一向北西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地层倾角30 不等,局部小型平移断层发育。二、井田地质(一)井田地层井田内分布的地层有:侏罗系下统
14、三工河组,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和新生界第四系。下面对井田内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岩性及厚度变化情况叙述如下:A、中生界M)1 侏罗系(J)(1)中统西山窑组(J 2X):该组地层广泛分部于井田内,通过实测地层剖面,井田内地层出露最大厚度45 9.9 0 m;含可采煤层2 层,0.1 m0.3m的煤线多层,根据其岩性特征和煤层分布特征,以其中部所含薄煤线为顶界,将其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为不含煤段,下段为含煤段。西山窑组下段(J 2x 9:该段地层分布于井田中部和南部,在井田范围内广泛出露,在井田东界冲沟附近,下段下部层位被第四系小面积覆盖。根据实测地层剖面及钻孔揭露的岩性分析,该段地层出 露 厚 9
15、9.1 9 m1 33.0 7m,平均厚度1 1 6.1 3m,含可采煤层2 层,岩性为灰黄绿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细 中砂岩和不稳定的薄层菱铁矿。可采煤层位于该段下部,底部为一层1 0.2 6 m 1 2.70 m厚的灰黄白色厚层钙质胶结的中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以该层底界作为西山窑组与三工河组的界线,与下伏三工河组地层呈整合接触。西山窑组上段(J 2x 9 分布于井田北部,其岩性为黄绿色粉砂岩夹粗砂岩及泥岩,中夹薄层中 粗砂岩,未见顶。矿区内出露 厚 度 26 3.0 4m326.8 3m,地层平均厚度29 4.9 3m。(2)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 6):分布于井田南部边界
16、附近,区内出露不全,仅见上部地层。岩性以黄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中 粗砂岩,本组地层可见厚大于5 0 m,区内未见底。B、新生界全新统(Q.a l+P 1)广泛分布于井田南部戈壁及井田东部现代河床中,由戈壁砾石,碎石、亚砂土松散堆积而成。矿区内厚度0 0.5 0 m,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上更新统):风积松散黄土、亚砂土、砂砾石松散堆积而成,厚度不详,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二)井田构造本井田属于吐鲁番中央隆起带东端之一部分七克台背斜北翼,以单斜构造为主体,地层倾向349 20 ,倾角345 5 ,在井田东部中段有一轴向为近南北向的宽缓短轴状向斜(w i向斜)其实质是一向北张开的箕状构造
17、。井田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较大的断裂构造;在向斜轴以西地层倾角在45 左右,以东在5 5 左右。通过地质填图,已确定w i向斜轴的地表位置在井田东翼距主斜井4 4 0m 处,轴向出露长度6 00m 左右,西翼产状 4 0 Z 4 7 ,东翼产状3 3 6 该向斜地表位置形态已查明,现矿井开采的是西翼煤层,未受到其轴部煤层产状变化的影响,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属于中等,构造形态现基本查明。(三)煤层1、含煤层田内含煤地层为西山窑组下段,西山窑组下段由粉砂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地层揭露厚度9 9.1 9 m 1 3 3.07 m,地层平均厚度1 1 6.1 3,含煤 2 层,煤层总厚1 6.4
18、 5 含煤系数为1 4%。2、煤层编号井田范围内西山窑组下段,含0.1m 0.3m煤线多层,但连续性差,层位 不 稳定,对比困难,所以不进行统一编号,可采煤层从上向下编为1号、2号煤层,各煤层特征见表煤层特征统计表表 1-2-1地层系统层号煤编煤层厚度间距极小极大平均(点数)结构类型极小极大平均火肝层数可采程度稳定程度顶板岩性板性底岩西山窑组下段J2X111.20 12.824.02(26)1.804.603.20简单结构1全区可采较稳定细砂岩粗砂岩粉砂岩2().80 11.433.47(26)单一结构0余 区 采较稳定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四)可采煤层根据地质工作所获得煤层资料,对各可采煤层厚度
19、、间距、顶底板岩性的变化情况分述如下。1号煤层:(1)厚度变化规律地 表 出 露 厚 度 在1勘 探 线 附 近 为1.4 0 m,向东到向斜轴逐渐增大到2.90m,再 向 东 到3勘 探 线 增 厚 到4.30m。在向斜轴以西的中深部I T、2-1钻 孔 和 井 巷 揭 露 厚 度 在IL 20m 12.81m,厚度变化不大,3 1钻孔揭露厚度3.57m,3 1钻孔附近厚度变薄的原因之一是见煤点处于风化带底界,受风化影响厚度有所变薄,但风化影响不至于煤层厚变化如此之大。该处煤层厚度变小的主要原因是原始沉积环境变化所致,1号煤层厚度总体变化规律是东薄西厚地表出露厚度小于深部厚度。(2)煤层结构
20、:1号煤层结构在全井田范围内单一结构。(3)顶、底板岩性:顶板在井田西部为细砂岩,东部地段为粗砂岩,底板岩性在全区为粉砂岩。(4)煤层间距1号煤层与2号煤层的间距在井田西部地段为1.8 0 m,向东增厚到4.60m o该煤层属于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2号煤层:(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2号煤层:在1勘探线附近地表出露厚度为1.85m,向东到向斜轴逐渐增大到2.30m,再向东到3勘探线增厚到3.70m,向斜轴以西深部1-1、21钻孔和井巷揭露厚度在5.06m IL 43m,厚度变化较大,向斜轴以东3 1钻孔揭露厚度9.92m,该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与沉积环境有一定关系,厚度变化是西薄东厚,地表出露厚度
21、小于深部厚度。(2)煤层结构:2号煤层结构在全井田范围内简单单一结构。(3)顶、底板岩性:顶板在井田西部为粉砂岩夹泥岩,东部地段为粗砂岩,底板岩性在全区为粉砂岩夹泥岩。该煤层属于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五)煤层对比井田内西山窑组下段是唯一的含煤地层,1号、2号煤层位于段的下部,地表煤层对比可靠;斜井井巷沿2号煤层倾向掘进至井底,运输大巷沿2号煤层走向掘进,经地质工作断定,全区1号、2号煤层的对比是可靠。(六)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2层可采煤层物理性质见表1-2-2 o主要煤层物理性质一览表表1-2-2煤层号颜色条痕结构构造光泽裂隙断口平均容重其它平均容重为加权值1黑色褐黑色条带状层状沥青发育参差
22、状1.31性脆易碎以煤层有益厚度为权值2黑色黑褐色条带状层状沥青较发育参差状1.36性脆易碎2、宏观煤岩类型1 号煤层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多为玻璃光泽、煤岩类型属于半亮型煤。2号煤层以暗煤带为主,亮煤次之,多为玻璃光泽、煤岩类型属半暗型煤。3、显微煤岩组特征(1)1 号煤层有机组份:主要有镜质组分和半镜质组分,惰质组分与壳质组分少量。镜质组分加半镜质组分:镜质组分以无结构镜质体为主,无结构镜质体中有基质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基质镜质体无固定形态,也不合任何细胞结构,在反色光下呈深灰色,不现突起,发育裂纹。碎屑镜质体大多以群体无规则分布,其粒经较小。结构镜质体含量极少其细胞壁膨胀,只留细胞残迹;
23、半镜质组分主要以碎屑半镜质体为主。惰质组分主要为星状丝质体,其结构保存完好,未观察到壳质组分。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黄铁矿、碳酸盐矿物。(2)2 号煤层:有机组份:以镜质组分、半镜质组为主,惰质组分与壳质组分量少。镜质组分加半镜质组分:镜质组分以无结构镜质体为主;半镜质组分为主要以基质半镜质为主。惰质组分:主要是碎屑惰质体和丝质体。壳质组分:主要为大抱子体,在 Z K 1 1 孔样品中未观察到。无机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和碳酸盐矿物。1 号、2号煤层显微煤岩组份含量见5-204、显微煤岩类型1 煤层:暗亮煤型。2 煤层:暗亮煤型。各煤层主要显微煤岩组份含量统计表表 1
24、-2-3分类煤层号有机组%无机组%镜质+斗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变质阶段极 值平均值极 值平均值极 值平均值极 值平均值极 值平均值290.19.979.91 0.20.005、变质阶段1、2 号煤层镜质组反射率分别为0.2 8、0.3 2,煤的变质阶段均为。阶。综上所述,各煤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无机质含量相对较低。有机质各组中以镜质组加半镜质组为主,惰质组少见;无机质中以粘土类矿物为主,多呈浸染状分布。(七)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各煤层主要指标数值的变化范围以及加权平均值。统计方法是采用有益厚度为权值,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1、灰 份(A d)各煤层原煤干基灰份一般在6.2 7%7.2 1%,灰份较
25、低。精煤干基灰份为3.2 3%3.7 9%o两层煤均为特底灰煤。2、挥发份(V d a f)两煤层原煤探发份在3 8.9 5%3 5.9 5%,精煤在3 8.2 8%3 5.1 3%,深部与浅部相差不大。3、发热量Q b d f两煤层原煤在3 3.0 6 M J/K g 3 0.3 M J /K g 之间,深部比浅部略高;精煤在3 3.5 4M J /K g 3 1.1 M J/K g,属高发热量煤。4、着火点:1 号煤层着火点温度为3 2 3,2 号煤层着火点度为3 3 5。5、全 硫(S t d)两煤层全硫在0.5 9%0.3 9%之间,属特低硫煤。6、粘结指数(C R I)1 号煤层粘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安全 说明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