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pdf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pdf(1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Experiment Materials ofChemical Engineering&Technics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编2003.10刖 新 编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是 在1995年元月第1版、1998年扩充版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发展要求,并根据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特点重新编辑和修改而成。该书内容在重视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同时,还添加了近3年来湖南省和湘潭大学对化工学科重点建设建立起的一批化工新技术装置开出的新实验项目。本实验教材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和化工开发与化工新技术实验五个部分,是化工
2、类本科与专科的实验教材,也可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有:周 继 承(实 验3、6、7、27),杨 运 泉(实 验24、25)、刘 跃 进(实验4)、曾 虹 燕(实验28、29)、段 正 康(实 验21、22、23),刘 平 乐(实验13、14、16)、吴 剑(实 验12),王 世 青(实 验1、11),艾 秋 红(实 验15、17、18),廖 立 民(实 验5、19、20)、莫 剑 涛(实 验2、8),童 刚 生(实验9、10),李 海 生(实验26),各部分实验组稿负责人为:化学反应工程一周继承;化工热力学一吴剑;化工分离工程一刘平乐;化工工艺学一段正康;化
3、工开发与化工新技术实验一杨运泉。全书由段正康主编,罗和安主审。本实验教材的编写得到了院及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该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化学工程教研室2003.9.28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4O12T3456789OT123 力_/办“力 爪二总示踪剂量=(丁)示 踪 剂又传人陪E(t)=旦。%在实际测定中,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记录仪上记录是电压毫伏数与时间的变化曲线,而毫伏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相对应,可以近似正比关系,因此可直接采用时间毫伏曲线进行计算。采用脉冲法测得示踪剂的密度函数E(t),也
4、即流体的密度函数,可以进行密度函数的数学期望平均停留时间与数学方差的计算。从而分析反应器与活塞流反应器的偏差程度以及如何改善流动状况,减低这种偏差。6三、实验装置排水图1实验装置流程1-高 位 槽 2-调 节 阀 3-放 空 阀 4-转子流量计5-调节阀6、7-示 踪 剂 8、11-电导率仪9、12-记 录 仪 10、13-玻璃管式反应器本实验装置采用水为流体,由高位槽经调节阀进入反应器,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定。反应装置采用有机玻璃管式反应器,装有填料,可使流体径向流速分布平均,有利消除返混。示踪剂采用KC1溶液,在反应物料进口处瞬时脉冲输入,在反应器出口以电导仪连续测定出口物料电导率的变化,其
5、结果输入记录仪打印曲线。四、实验方法1、熟悉装置原理及有关仪表的使用规程。按要求作好记录表格2、检查装置的物料及电器线路是否正确。3、高位槽充水,调节针形阀,控制流量。4、开启测定仪表,使仪表稳定运转。5、在反应物料入口采用注射器注入示踪剂,标记记录仪走纸的0 时刻,以及走纸速度6、改变流量,重新实验。五、实验记录1、管式反应器的设备参数管式反应器上、下小圆柱直径上下圆台直径圆台高有效长度d=14cm L=6cmd 小=14mm d 大二28mmh网台=60mmL=330mm7自由空间体积小填料管 V=2 8 9 m l大填料管 V=3 2 5 m l2、示踪剂采用室温下K C 1饱和溶液。3
6、、实验记录表格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行排定,例如下表:实验次序水流速度(转子流量计刻度)示踪剂量(m o l)峰区时间S1234六、数据处理1、实验记录C (t)曲线按E (t)=区”。计算出E (t)曲线。Mo由 平 均 停 留 时 间 产 力=e力=E(t)dt c(t)dt cg)由6、匹 吧 一 尸 二 李 g-庐力 ZW)均采用梯形积分或率普生积分。2、,与活塞及反应器f =%进行比较F。K 2由6 t2计算对比方差 用=%七、主要符号说明t-时 间SE(t)-停留时间密度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C(t)-示踪剂出中浓度m o l/m3M 示踪剂出中量m o lM o-示踪剂总量
7、m o lf-平均停留时间8 t 2一 方 差8 J一无因次方差7-活塞流反应器停留时间SVR-反应器体积F o-体积流量8八、思考题1、反应器装填的填料有何作用?2、流体流速对曲线形状有何影响?3、示踪剂量过多或过少对曲线有何影响?4、该管式反应器与活塞流反应器有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9实验3 气固相催化宏观反应速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气固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颗粒表面进行的非均相反应。如果消除了传递过程的影 响,可测得本征反应速率,从而在分子尺度上考察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如果存在传热、传质过程的阻力,则为宏观反应速率。测定工业催化剂颗粒的宏观反应速率,可与本征反应速率对比而得到效率因
8、子实验值,也可直接用于工业反应器的操作优化和模拟研究,因而对工业反应器的操作与设计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本实验目的有三项。1、掌握宏观反应速率的测试方法。2、了解和掌握气固相催化反应实验研究方法。3、了解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的特点和操作。二、实验原理采用工业粒度的催化剂测试宏观反应速率时,反应物系经历外扩散、内扩散与表面反应三个主要步骤。对工业粒度的催化剂而言,外扩散阻力与工业反应器操作条件有很大关系,线速度是调整外扩散传递阻力的有效手段。设计工业反应装置和实验室反应器时,一般选用足够高的线速度,使反应过程排除颗粒外部传质阻力。本实验测定的反应速率,实质上是在排除外部传质阻力后,包含内部传质阻力的
9、宏观反应速率,能表征工业催化剂的颗粒特性,便于应用于反应器设计与操作。催化剂颗粒通常制成多孔结构以增大其内表面积,因此颗粒的内表面积远远大于外表面积,反应物必须通过孔内扩散并在不同深度的内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而反应产物则反向扩散至气相主体,扩散过程将形成内表面各处的浓度分布。颗粒的粒度是内部传递阻力的重要因素,将工业粒度催化剂的宏观反应速率与本征速率比较,则可以判别内扩散对反应的影响程度。气固反应过程的实验室反应器可分为积分反应器,微分反应器以及无梯度反应器。其中,尤以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最为常见,这种反应器结构紧凑,容易达到足够的循环量和维持等温条件,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进气 出气图 1 无
10、梯度反应器示意图催化剂筐10图1所示的实验室反应器,是一种催化剂固定不动的内循环反应器,采用涡轮搅拌器,造成反应气体在反应器内的循环流动。如反应器进口引入流量为V o的原料气,浓度为CAO,出口流量为V浓度为CAf的反应气。当反应为等摩尔反应时V o=V;当反应为变摩尔反应时,V可由具体反应式的物料衡算式推导,也可通过实验测量。设反应器进口处原料气与循环气刚混合时,浓度为CAi,循环气流量为V c,则有:V()CAO+VC,CAf=(V()+Vc)CAi(1)令循环比R c=V c/V o,得到当R c很大时-,CA产CAf,此时反应器内浓度处处相等,达到了浓度无梯度。经实验验证,当R c 2
11、 5后,反应器性能便相当于一个理想混合反应器,它的反应速率可以简单求得:匕)(。40 CAf)fA=-匕以单位质量催化剂计算的反应速率fAW=匕-C*)因而只要测得原料气流量与反应气体进出口浓度,便可得到某一条件下的宏观反应速率值。进一步按一定的设计方法规划实验条件,改变温度和浓度进行实验,再通过计算机进行参数估计和曲线拟合,便可获得宏观动力学方程。三、实验装置及流程宏观反应测定实验的流程如图2所示。图2宏观速率测定流程图1-钢 瓶2-压 力 表3-稳 压 阀4-净 化 器5-反 应 器6-电机7-皂膜流量计8-调节阀11配制好的高压原料气从钢瓶内引出,经过减压稳定阀3控制压力稳定在实验条件,
12、流经净化器4,进入反应器5,当实验对压力要求较高时,反应器前后采用精密压力计测量系统压力。反应后气体经减压稳压阀减至常压后,引入皂膜流量计计量,或引入分析仪器分析气体组成。四、实验步骤及方法1、将称量好的工业颗粒催化剂装入催化剂筐内后,将反应器密封好。若反应所用催化剂需经还原才有活性,则装入预还原催化剂,或装入未还原催化剂后增加还原步骤。2、全系统分段试压试漏(可用氮气)。3、开启原料气钢瓶,稳压稳流送入反应系统。4、开启反应器温控仪,逐渐升温至实验温度。5、使系统稳定2h以上后,测取数据。6、改变温度,压力和组成,测取其他点数据。7、实验完毕,先使系统降温,再切断气源,然后将系统缓慢泄压。五
13、、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记录项目见下表。序号温度/大气压/Pa实验压力/Pa反应温度/气体流量气体组成yV/m3时间/s进口出口12六、结果及讨论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宏观反应速率值;2、与本反应系统的本征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到效率因子实验值;3、对实验结果与实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七、预习与思考1、无梯度反应器属微分反应器还是积分反应器,为什么?此反应器有何优点?2、考虑内扩散影响的宏观反应速率是否一定比本征反应速率低?3、涡轮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应如何确定叶轮的转速?4、为何要控制实验稳定一段时间后方能测数据?12八、主要符号说明cAo原料气摩尔浓度,mol/m3;cAt 反应器
14、出口浓度,mol/m3;cAi一反应器进口处混合浓度,mol/m3;Rc循环比;V出口气体流量,m3/hVR催化剂装填量,m3;W催化剂质量,kg;以单位催化剂体积计算的反应速率,mol/(m3 h)Vo,Vc原料气,循环气流量,m3/hXw 以单位催化剂质量计算的反应速率,mol/(kg h)13实验4 激光粒度分布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JL-1155型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的使用方法和粒度分布测试原理。二、实验原理样品在分散槽分散以后,通过循环泵使样品在测试皿中间通过,激光透过测试皿,使粒径不同的粒子产生不同大小的投影,再通过仪器本身的统计软件统计出粒子的粒度分布。三、仪器的结构与流程图1激
15、光粒度仪的技术原理图四、仪器的操作步骤1、打开计算机电源,待计算机自检完成后,再打开仪器电源。为保证仪器测试稳定,仪器开机后应预热30分钟以上。2、运行JL-1155文件即可进入测试状态(密码为2830211),以后按菜单提示操作即可。3、按下OUT键(指示灯亮为不放水,不亮为放水)在分散槽中加入3/5-1/2深度水,开启循环泵(PUMP键,灯亮为开,不亮为停),充分排除气泡。4、按“2”键,调整测试仪器空白(如仪器状态须调整,照 提 示 按“0”键),直到屏幕显示为“测试仪器空白,加份测试”即可。5、关循环泵,提起机械搅拌器,加入0.1-1.5克左右的被测试样,和一定的分散剂,开启超声波(U
16、W)键,放下机械搅拌器,分 散15-60秒。6、关 超 声 波(UW键),开启循环泵,循 环15秒左右,在“B”键程序内,如果最大粒径20 u m,按“C”键,采 用“C”程序测试。如果最大粒径W36 Um(有少量48 U m),按“V”键,采 用V程序测试。如果最大粒径 48 U m,按“B”键,采用“B”程序测试。“Z”键为自动测试,是介于粗粉、微粉、超微粉之间时作参考用。147、连续按所需键,如果屏幕显示的浓度稳定,且在50-80之间,即可把测试保图2仪器的结构与流程图1搅拌器叶 2搅拌器电机 3被测试样 4分散测试槽 5测试皿上接关 6蠕动泵7电磁阀 8排水槽 9测 试 皿 下 关 垫
17、 片11测试皿 12上接头垫片 13压块14固 定 螺 钉15三 通 管 接 头16管道存(按“D”键,自己取文件名,回车即可)。8、按“W”键,回到操作菜单,选择存盘打印,按操作提示即可(先在打印机上加纸)。9、测试完毕后,用水清洗三次(洗的时候不放水),再次测试时,可重复进行以上各步骤。五、注意事项1、分散槽中没有水时,千万不能开超生波,否则将可能损坏超声波。2、每次测试完毕后,务必用水清洗测试皿,直 到 按 2 键,屏 幕 显 示“测试仪器空白,加份测试”,方可进行下次试验。3、以上操作步骤最好不要颠倒顺序。六、仪器测试数据介绍1、体积频度分布,即相临粒径之间含量所占百分比(分布密度)。
18、2、体积累积分布,即相应粒径以下的含量所占的百分比(分布函数)。3、50%粒径,该粒径以下的含量所占的百分比为50%(其它类似)。4、曲线的横座标为对数座标,纵坐标为百分含量。15七、实验数据记录列一个具体设定的体系及要测定数据白勺表格(如下):分析样品名称平均粒径样品的浓度最大粒径 ff本积累积频度分布 一 f累积百分率10%50%90%97%16实验5 搅拌鼓泡釜中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气液反应是化学反应过程和传质过程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在设计气液反应器时,不仅要考虑到影响化学反应的诸因素,同时也必须考虑影响传质过程的诸因素。本实验就是在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型的搅拌鼓泡釜内,通过改
19、变气量和搅拌速度,观察釜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和分散特性,并通过测定气含率,来表征传质状况的变化,为气液反应的放大提供重要参数。二、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中,气液反应一般属于液膜传质控制,反应速度可用下式描述:式中K 为物理传质系数,B 代表因有化学反应而使传质加快的增强比数。6 和 4C 主要与化学反应的本性有关,而搅拌却直接影响到传质系数Ki。如能保证在放大时对 K 的影响很小,传质状况的变化主要是比相界面a 改变的结果。根 据 a 与气含率e 和气泡直径dp的关系:在大于临界转速的范围内dp变化不大,故 a 弋 e ,而比相界面增加主要是气含率提高的结果。这样就可用较易测量的气含率来表征传质状况
20、的变化。实验时对于一定的气量,在不同的转速下,直接从附于釜壁上的标尺测得液层高,按气含率的定义算出 值。二H-f-H-0式中H。静液层高度;Hf 通气时液层高度。对于不同物系的结果表明,气含率随通气量及转速的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性。以水一空气系统为例气含率的典型曲线几乎呈“S”型,见 图 1。此外,在一定的进气量下,对一定的桨型要有相应的转速才能使气体分散成均匀的小气泡,当搅拌强度足够大时一,观察釜内两相流动的工况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即:浮升区、上旋区、喷出区、下旋区和无泡区。如图2 所示,其中喷出区,气泡被旋转的桨叶打碎,两相界面不断更新,是传质最强的区域;上旋区和下旋区是向上和向下回旋的两股液
21、体,其中包含大量微小的涡流,它们不断剪切气泡,使大气泡破碎成大致与涡流直径相等的均匀小气泡,并被卷入向上和向下的液体中,该两区为中度传质17区;浮升区中气泡浮力的作用超过流体动力的影响,故气泡浮升而上,同时由于气泡的聚并使气泡的直径略微增大,该区为弱传质区;而无泡区则是指釜下呈圆锥形的清流液层,该区几乎没有气泡。这五个区域随着搅拌强度变化其范围亦有所伸缩,在临界转速附近主要是气泡的浮升和不明显的上旋区,其余几乎全是清液层,这时桨叶不能把全部气泡分散,于是出现未能粉碎的大气泡,直冲液面爆破,表明呈现腾涌现象。增加转速后,在外力作用下,使流体具有较多的内能,并产生更多的涡流,逐渐出现五个不同的液型
22、。当搅拌足够强时,清流层消失,釜内各处都有气泡在运动。根据图1并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把n与e曲线分为三个区域:(1)完全气泛区;(2)过渡区;(3)均匀分散区。从完全气泛区到过渡区,随着n的增加,开始增加较快,这时气泡已基本上被均匀粉碎,并在旋转的作用下,偏向器壁迂回再n r p r o.图3 n对t的影响1浮 升 区2上旋 区3喷出区4下旋区5无泡区图2在气泛消失时釜内流况逸出液面,并出现了部分上旋的涡流。我们把桨叶基本上能使气体均匀分散所需的最低转速称为临界转速n。当从过渡区进入分散区以后,如继续增加转速,气含率变化不大,釜内已没有聚并产生的大气泡,流动平缓,不再出现腾涌,桨下几乎没
23、有清流层,釜内气泡大小比较均匀,气液两相成为均匀的混合体,气泛消失,桨叶已能完全将气体粉碎了。反之,高转速逐渐降低时,当到达某一转速范围,气含率便显著下降,桨叶附近开始出现清流层,釜内有大气泡直冲液面而爆破,这时开始出现腾涌或气泛。我们把出现或消失气泛现象时的转速定为泛点转速,,对应的气速称作泛点气速。为了求得某一定气速下的n。和 可 根 据 上 面 的 定 义,并从图3曲线看出,它们应位于发生突变的两个拐点处。对曲线上、下两拐点作切线后,求出其交点,并与实际观察值相应证后定出n。和。实验表明,在较高的气速范围内,n o是随着UOG的增加而提高的,同样,也是随着U O G的增加而提高的。1 8
24、在本实验中,对 于n。和,的计算,可采用如下关联式:(0.25P)+26瑞二0.193 UOG(、。.233 d=1 0.,7)O5+0.830 01.9 UO G式中:。一 流体表明张力,N/cm;P 一 流体密度,g/cm3;D 一 釜径,cm;d 一 桨径,cm;u OG 空釜气速,cm/So三、实验装置和流程本实验用的是有机玻璃搅拌釜内装有四块挡板,搅拌桨采用六叶直叶式涡轮桨其直径与釜径之比为3:1。桨下设有圆环气体分布器,环下均匀分布38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转速由直流电机调节,并通过转速数字显示表显示,空釜气速UOG为1。13.0 cm/s,实验对于一定的气量,在200 1200转
25、/分的不同转速下,直径从附于釜壁图 4搅拌鼓泡釜气含率测定流程示意图1风机2调节阀3转子流量计4搅拌釜5搅拌电动机6调速器7转速数字显示仪的标尺测得液层高,按气含率定义式算出e值。本实验是在液相不连续流动时测定的气含率,此气含率为静态气含率。实验流程见图4。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装置和流程,并检查装置仪器是否完好无误,保证气体流路畅通,不漏气,电路接线正确。2、在鼓泡釜中放入液高250 mm的水。3、打开流量计控制阀和排气阀,然后启动风机通入空气,用流量计控制阀和排19气阀调节在所需的流量。4、启动电动搅拌机,由调速器在200 1200转/分范围内调速记录好在每一转速下的的釜内气液层高度H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工程 工艺 实验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