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地理单元测试1-4章合集.pdf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单元测试1-4章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必修二地理单元测试1-4章合集.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时间:45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 分,共 55分)国家统计局2015年 1 月公布了 1980 201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概况,读下图,回答1 2 题。1.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B.由于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负担加重C.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基本一致D.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一低一高”型 向“低一低一低”型过渡2.2014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部分省、市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
2、实施后将可能(A)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A.B.C.D.1 2.解析:第 1 题,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持续下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进程加快,社会负担逐渐加重;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率都呈下降趋势,变化一致,故 C项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故 D错。第 2 题,实行二孩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会增加,会缓解我国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可以缓解我国人口结构矛盾,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
3、职业构成,实行二孩政策,会适当增加新出生人口数量,可以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完成3 5 题。4女MA,男上./I岁姒807060504030201002年。80H92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3.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B)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4.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5.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B)A.中 国 B.日本C.
4、印 度 D.泰国3 5.解析:第 3 题,对比分析该国1 9 8 0 2 0 2 5 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1 5 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 C、D说法错误;2 0 4 5 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 0 0 0 年至2 0 2 5 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 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故 B项正确。第 4题,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 析 2 0 0 0 年 和 2 0 2 5年结构.图看出,6 0 9 0 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
5、寿命长于男性,对比各选项可知A项正确。第 5 题,从 2 0 0 0 年和2 0 2 5 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故 B项正确。下图为2 0世纪美国主要经济区域(新英格兰及中大西洋、五大湖、东南、西部及西南)人口比重图。读图,回 答6 7题。40%35%30%25%20%15%10%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年6 .表示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曲线是(D)A.甲 B.乙C.丙 D.T7 .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
6、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B)自然环境优美,光照充足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快,就 业 机 会 多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较为便利A.B.C.D.6 7.解析:第6题,2 0世纪美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东北地区向西部和南部地区迁移,因此美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为丁曲线。第7题,美国西部和西南部开发较晚,自然环境优美,且光照充足;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较为便利,是吸引人口向该地迁移的主要原因。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8 9题。人口(百万人)1980 1990 2000 2010i-060岁及以上 4559
7、岁密3044岁日15-29岁 014岁年8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A)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素质低 劳动力不足外来人口数量多A.B.C.D.9 .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B)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A.B.C.0 D.8 9.解析:第 8 题,读图中数据,该地未成年人口数量在3 0 年间变化不大,但成年(或劳动)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可判断增加的劳动人口主要为外来人口。图中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老年人口比重明显上升,该地老龄化现象严重。A正确。第 9题,针对该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的情况,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第三产业
8、,满足就业需求。B正确。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 成 1 0-1 1 题。1 0.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A)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11.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D)A.生态环境恶化 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C高素质人才外流 D.产业结构调整10 n.解析:第 10题,图中显示,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第 11题,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
9、此A错误;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B、C错误;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二、综合题(共 45分)12.(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给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材 料 二 利 用 区 位 联 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江三角洲(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
10、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8 分)(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6分)(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4分)(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6 分)解析:第(D题,由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图中所列省区比重即可得出答案。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且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第(2)题,从统计图可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不断加剧,这主要是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
11、衡造成的。第(3)题,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政策分析。第(4)题,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答案:(1)沪、苏、津、粤。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2)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趋向: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3)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4)变小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通过人
12、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1 3.(1 4 分)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性别比为平均每1 0 0 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占5 1.2 7%,女性人口占4 8.7 3%,总人口性别比由2 0 0 0 年 的 1 0 6.7 4 下降为1 0 5.2(以女性人口为1 0 0)。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 0 0)是 1 1 8.0 6,虽然比2 0 0 5 年和2 0 0 9 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然还是高一于正常范围。2005 年 2006 年
13、2007年1%人口抽样调282年 1987年1990年1995年 J笫 三 1%人 第 四 1%人 次 人 口 抽 次 人 口抽,口 普 样 调 口 普 样调,责 行 查 查出关口性别比材料二 四个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图。性别比13048 0-1 一-俄罗斯70-,-r 195 肉 2000年 2050/年(1)造 成 1 9 5 0 年俄罗斯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2)图中曲线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 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该区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3)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并探究解决的措施。(8 分)解析:人口性别比受到政治、经
14、济、社会、政策以及公民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在分析原因时应结合区域的上述情况进行。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分析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结合我国实际,从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考虑,只要答案合理即可;解决措施要针对原因采取合理的方法。答案:(1)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在战争中死亡率较高。(2)改革开放后,服装、鞋帽、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前来务工。(3)原因:“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人借用B超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性别鉴定。措施: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一是在农村。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加强文化教育,提
15、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1 4.(7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650 1700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2050 2100/年(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条曲线的关系是怎样的?(3 分)(2)世 界 可 耕 地 总 面 积 曲 线 开 始 下 降 的 年 代 大 约 是。该曲线与世界人口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3)影响A、B、C三条曲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1 分)A.消费水平的提高B.人口数量的减少C.科技水平的提高D.人类开发利
16、用资源能力的改变解析:第(1)题,认真分析图中人口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可知,自 L 9 5 0 年左右两条曲线明显上升。说明所需耕地面积因人口增长而增加。第(2)题,图中显示,自 1 9 0 0 年左右,世界可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第(3)题,三条曲线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主要由科技的发展水平造成的。答案:(1)1 9 5 0 年左右开始上升。同步增长或世界所需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加。(2)1 9 0 0 年左右(2 0 世纪初)世界可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增长而递减。(3)C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测试时间:4 5 分钟 评价分值:1 0 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
17、 5 5 分)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表示。下面的甲图为我国某城市2000年和2010年R随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分布曲线图,乙图为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甲、乙两图完成12题。甲图三 城 区 工厂ID大型超市回*公路干线=*铁路=桥梁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乙图1.R最大时是在近郊区,与之关系最小的因素是(D)A.环境 B.地租C.交 通D.技术2.据乙图判断,有关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A)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2010年该城市产业布局中,合理的是大型超市与大型服装批发市场201
18、0年该城市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造纸厂与自来水厂A.B.C.D.12.解析:第1题,近郊区靠近城区,交通便利,且土地租金低,适合布局制造业。与市区相比,近郊区环境相对较好,但技术水平不高。故选I)。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该城市城区的发展主要沿交通主干线发展,故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读图可知,该城市大型超市位于市区,且位于两条公路干线的交会处,接近消费人群,且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位于城市周边、公路干线旁,土地租金低,且交通便利,布局合理;自来水厂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故布局合理。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19、产 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34各题。3.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A.8 :00 B.12:00C.14 :00 D.18 :00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D)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34.解析:第 3 题,根据材料,不少人在城郊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作,造 成“钟摆”交通现象,图中拥挤路段并不在城市中心,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所以最可能是早晨8 :00进城上班的时间,A对。其他时间段12:00或
20、14 :00车流集中程度低,不易拥堵,B、C错。18 :00应是出城的右侧车流拥堵可能性大,D错。第 4题,北京城市中心区是商务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迁出,缓 解“钟摆”交通现象,D 对。下图是某城市19 9 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5 6 题。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千米)A.2 千 米 附 近 B.4 千米附近C.8千 米 附 近 D.10千米附近解
21、析:第 5 题,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越多。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判断,2010年 比 19 9 0年人口密度大,且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在10千米附近。D对。2 千米附近和4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是减少的,A、B错。8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加,但不是增加最多的区域,C错。6.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D)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解析:图中人口密度在市中心附近呈明显下降趋势,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功能区出现明确划分,中心区由于地价上涨,由原来的住宅区转变为商业
22、区,住宅区向外迁移,B错。10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呈明显上升的状况,说明城市规模扩大,10千米附近发展成城市住宅区,体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D 对。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C错。城市面积扩大,是城市化提高的标志,A错。下表是我国某城市人口与就业变化统计表,完成78 题。年代城区郊区常住人口(万)就业人口(万)常住人口(万)就业人口(万)1 9 80 年1 502 0 0501 01 9 9 0 年2 503501 0 0507.造成该市郊区人口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C)2 0 0 0 年3504502 50702 0 1 0 年50 070 035080A,产 业 外 迁 B.环境因素C.住
23、房 价 格 D.农村工业化解析:表格中城区就业人口数大于常住人口数,郊区常住人口数大于就业人口数,不论城区或郊区,数量之差越来越大,说明一部分人口在郊区住,在城区上班,最可能是由于住房价格导致他们住在郊区。8.自2 0 0 0 年以来,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最突出问题是(B)A.就 业 压 力 增 大 B.交通拥堵加剧C.人 均 绿 地 减 少 I).社会治安变差解析:从 2 0 0 0 年到2 0 1 0 年,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且集中在城区,交通拥堵成为最突出问题。出行期望路线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线段。宽度表示出行期望量的大小,圆圈的大小表示区域内出行产生的吸引力的大小。读图回答9 1 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版 必修 地理 单元测试 章合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