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讲与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诗文讲与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讲与练.pdf(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文讲与练刘庆庚第一部分:精炼情感思维导图:考纲解读:通 过 对 语文新课程标准和 中 考 考试大纲的研讨,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对于诗文阅读和欣赏的考查越来越重视,而阅读欣赏诗歌的关键就是把握诗歌的情感,它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的理解诗歌,而且还对我们正确的回答考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导引: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禺原上草,一 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一年春
2、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三首诗歌都在描写春天的景色,可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景伴情生,同一画面在不同诗人眼中是不同的,有时同一画面在同一诗人的不同心境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怎么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呢?相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你会找寻到答案。典例精析:例1、(2011 佛山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古离别晴烟漠漠柳舞舞,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注释】(1)漠漠,弥漫,舞参 毛,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 那,同“不奈”,即无奈。1.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分)【精析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整首诗在抒写“离情别绪”,诗歌中的“
3、柳”“离情”“断肠”更是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是在抒写淡淡的惜别之情,答案 总 结“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置酒宴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例 2、(2011 达州市)阅 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下面的题目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n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请概括整首诗歌的情感?【精析】苏轼是豪放派词作家的代表人物,通读整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冲天的豪气,奔放的气势。无论开篇写到的打猎的宏大画面,还是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都在极
4、力诠释着这一点,但作者在文中又借助“孙郎射虎”和“冯唐易老”的典故抒发着自己对岁月蹉跖的感慨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再结合当时的时局我们可以总结答 案“作者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气概。”例 3、(2011南充市)诗词鉴赏相见欢李煜无 言 独 上 西 楼,月 如 钩。寂 寞 梧 桐 深 院 锁 清 秋。剪 不 断,理 还 乱,是 离 愁,别 是 一 般 滋 味 在 心 头。1、这 首 词 表 达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2分)【精析一这 首 词 是 作 者 被 掳 之 后 所 写,以 一 个 丧 国 的 君 主 而言,内 心 的 苦 楚 和 惆 怅,时 时
5、刻 刻 如 影 相 随,作 者 在 描 写 时又 将 寂 寞 和 清 秋 紧 密 的 扣 在 一 起,更 增 添 了 秋 的 萧 瑟 和 作 者的 孤 独 无 言。总 结 答 案“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例4、天 净 沙 秋 思 元 马致远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1、这 首 词 表 达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2分)【精 析】马 致 远 的 这 首 小 令,前 四 句 都 是 写 景,这 些 景 语 都是情语,“枯 树”“老 藤”“昏鸦”“瘦马”等意象渗透着无限的悲苦凄凉
6、,最 后 一 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准确的传达了旅人的凄苦的心情。总 结 答 案“作者传神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形象的抒发了旅人凄凉悲苦的思乡之情”。要点突破:1、作者生平定基调。许多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经历,对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辛弃疾曾经战斗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 打 击,所以其词作大多数是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生活时代定基调。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歌,尤其是边
7、塞诗,虽然塞外环境恶劣,也有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忖的豪迈,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昂。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概,知识分子笔下的,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诗词题目定基调。一首诗歌的题目是整首诗作的眼睛,在很多时候他们就定下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例 如“古离别说明这首诗歌是在抒写“离情别绪”,天净沙 秋思是在抒写旅人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诗歌的题目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4、特殊意象定基调。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中承载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物象,有很多特殊意象出现在诗歌中,就好像指路明
8、灯指引着我们来探究诗歌的情感,例 如“柳”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梅”象征志趣高洁,“雁”传达思念之情等。5、特定意境透情趣。意境是指作者在诗歌中通过意象为我们描绘的承载诗人情感志趣的图画,“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实际上是为诗人渗透情感所描绘的,所以什么样的意境就承载什么样的情感是一定的。例 如 天净沙 秋思中的秋郊夕照就是传达作者的凄凉悲苦之情的。6、关键词句表情趣。在诗歌中有许多能够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或句,我们称之为“诗眼”,例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盆舟,载不动许多愁”等。迷津导航:1、诗歌情感把握的重中之重实际上是对诗歌的审读,因此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谨慎细
9、心,尤其是要注意题目、作者、小注等极易忽略的地方。2、诗歌的情感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在把握诗歌情感的时候不能够想当然,而要通读全篇,然后全面把握3、在把握诗歌情感时,切不可套作、套用,把相仿、相关的答案用在其他题目的回答上,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或是答案不够准确。实战演练:2 0 0 5 2 0 0 6学年第一学期各地模拟试卷诗歌鉴赏题选仲亚贵1 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 西京:长安。龙城:泛指敌要塞。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1)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
10、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照”字“自,字(2)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答:(3)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2分)答:作用一是作用二是1 6、(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
11、、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1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答:o(3 分)(2)作 者 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o(3 分)(3)诗 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答:o(3 分)1 4.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以动写静,或反衬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 2.阅读晏几道 清平乐完成
12、后面试题。(9分)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本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色?(4分)结尾两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5分)1 2.此词写离别,然而所写景物却是碧波春水、青青杨柳、晓莺啼鸣。这是以乐景写离愁,以春天美好的景物写离别,词中景物枝枝叶叶都饱含感情。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而绝望又恰好表明不忍割舍之情。1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2分)三四
13、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4分)答:1 6.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1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16、幽静冷清的环境特点;(3 分)(2)虚实结合(或托物言志或象征);孤鸿不
14、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5 分)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深。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3)这首诗从哪几方面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有何特点?简要分析。(4 分)(3)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小儿形象,表现了小儿的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而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不应人”看出小儿机灵。(4 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4分)诗人是怎样表
15、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14题(8分)(4分)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4分)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桅子 花 的“闲”,衬出农忙的气氛。1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散发乘夕凉,荷风送香气,欲取鸣琴弹,感此怀故人,池月渐东上。开轩卧闲敞。竹露滴清响。恨无知音赏。中宵劳梦想。1、首 联 中”池月渐东上”的“上”字,有 人 改 为“院。并且说,这 样 下 文“开轩”才有机趣。可不可以?为什么?(3分)2、“荷风送香
16、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3分)3、作 者 是 怎 样 实 现“怀辛大”这个题旨的?(3分)16题答案要点:(1、(不可以。“院”与 上 联“落”不对仗,且不押韵,没有写出好月初上的景致。得分点共三个。)3分。(2、清 幽(或清静)绝俗。3分。(3、诗,是 紧 扣“怀 辛 大”这个内容的。作者先写夏夜水亭纳凉的快感,由清幽绝俗的良宵生出恬淡闲适的心情,才想到弹琴。(1分)由弹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作者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1分)可人期不来,便生出“怀故人”的惆怅,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1分)。3分。1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7、。(6分)浣 溪 沙 秦 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 说 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梦在 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1 6、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
18、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 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1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台 城
19、 韦 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鹿 柴 王 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 与 鹿柴中 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16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褶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 的“空”是“空旷”之意,展
20、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1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 成(1)(2)题。(6分)台城 唐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寄人 唐 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谢家:代指女子的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16、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分)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
21、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4分)1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塞 下 曲常 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注 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1)这首诗歌的诗眼是,诗歌表现的主题是o(3 分)(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简要分析。(5分)答:1 5.(1)诗 眼 是“静”主题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
22、和平友好的主题。(2)、这首诗称颂和亲政策和弭兵理想。头两句是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写出了乌孙民族的宾服和归顺,一 个“望”字笔重情深,写出了它的眷恋不舍,恩重义侠。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一个“静”字下得尤为有力。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日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诗歌结局,诗人用彩笔绘出了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响彻云霄的和平和统一的颂歌。1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
23、面的问题(8 分)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联系全诗看,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物主要有哪些?(3 分)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有何特点?(2 分)答:全诗是如何扣住题目的“晚”字来写的?(3 分)答:14、所写景物:柴门落花;傍林飞鸦;晚归樵渔。特点:恬静、谐和,富有生气。“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数点”“路归”点明天之晚。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中的“晚”字来写的。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I可题。(8 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漫一夜声。【注】:潺漫:水流动的声音(1)韩愈
24、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答:(2)“惜别潺泼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答:1 2、(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 句,“同行”、“分头”、“惜 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 法1分,效 果3分)1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山 馆 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 岫(1)穿云翠,畲 田(
25、2)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1)岫:山(2)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1)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4分)(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1 4、(1)“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2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2分)(2)“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2分)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2分)1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定 风 波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