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三).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第111期)文化知识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三)11.【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蜡之战)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3)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
2、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 当“么。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链接高考】(1)(2020 全 国 卷I)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2)(2020 新 高 考I卷)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也: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3)(2020 江苏高考)以人灼骨之痛,博己-快也?也: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 为“呢”12.【以】(D作介词表示工具,译 为“拿、用、凭着二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 为“凭、靠”。例:以
3、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 为“把二例: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时间、处所,译 为“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表示原因,译 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依据,译 为“按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2)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译 为“又、而且、并且”等。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等。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因果,译 为“因为二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表修饰关系。例: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
4、辞)(3)作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4)作动词以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5)与“以”有关的复合虚词【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把作为或制成。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故不积总圭步,无以至千里。(劝学)链接高考(1)(2 0 2 0 全国卷H)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
5、术见以:介词,表示凭借,译 为“凭、靠”(2)(2 0 2 0 全国卷W)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以:介词,表处置,译 为“把”(3)(2 0 2 0 全 国 卷 I)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以: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1 3.0(1)作介词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靠,凭借。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趁着,趁此。例: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2)作副词,于是,就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3)作动 词,沿 袭,继续例:
6、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链接高考】(1)(2020 全 国 卷I)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因:介词,依 靠,凭借(2)(2020 新 高 考H卷)主事因附耳语。因:介词,趁 着,趁此(3)(2019 全 国 卷H)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介 词,经由,通过1 4.【于】(D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 所、范围、对 象、方 面、原因等,视 情 况 可 译 为“在”“在方 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 于”“给”“由于”等。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 般 可
7、 译 为“比。有 时 可 译 为“胜 过”。例: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劝学)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有 时 动 词 前 还 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复 音 虚 词“于 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例:于是秦王不释,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 当 于“在 这”“从 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链 接 高 考】(1)(2020 全 国 卷H)诗 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于:介词,在(2)(2020 全 国 卷I)轼请于
8、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于:介 词,向(3)(2020 新 高 考II卷)意主于利民。于:介 词,对,对于作文素材篇议论文出新:思想+角度+结构+素材+语言“新”,就是不落俗套,不大众化。提到新意,最易想到的就是立意新。其 实,文章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新意。议论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新上,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写作角度的选择、结构的精巧、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等等。一、新意体现在思考的深刻性上以 拿来主义为 例,鲁迅同时代的人很多都提出了类似的文化思想。如蔡元培:“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吸收者浑沦而吞 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文明之消化)“吸 收”就 是“拿 来”
9、。又如胡适:“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 一,反对盲从;第 二,反对调和;第 三,主张整理国故。”(新思潮的意义)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与鲁迅的“或使用,或存放,或 毁 灭”也颇类似。但 教 材 只 选 入 鲁 迅 拿来主义,一方面,文章在表达形象生动上确有优势,另一方面,其思考也确实深刻。鲁迅思维深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原因。蔡元培没 有 提 到 为 什 么 要“择其可以消化者”,鲁迅就分析了原因:一 味 的“送 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 味 的 接 受“送 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二是思考得更全面、仔 细。胡 适 只 提 到“反对盲从和调和”,
10、鲁 迅 则 提 出 反 对“孱头、昏蛋、废 物”三种人的错误行为,也就是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比胡适多一种。正是因为揭示事物背后的原因和思考全面,使得文章读来颇有启发,这就是新意所在。也就是说,新意首先在于对事物理解到位,其次才是和别人不一样。二、新意体现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上韩愈时任国子监博士,面对的情况是如柳宗元所言的“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所以韩愈写 师说来 为 师“正名”,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他却选择了一个小巧的角度,借李蟠说事,“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故一起提出师之为道,以下便说师无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劝勉李氏子蟠,非是皆议世人”。
11、如果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来议论,容易引起大家的舆论抨击,而韩愈采取“大视野小角度”的方式,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展开论述,就使文章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写作角度的选择,往往是化大为小,化重为轻,化深为浅,化平常为个性,化理论为形象。比如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作家写作时要关注读者还是自我”,由此立论应该是“在生活中,我们既要重视周边人的看法,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在写作角度上有新意呢?有一篇考场满分作文 夜莺的逊与傲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
12、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这一段就是化平常为个性的典范。把立论里的“我 们 转 化 为“夜莺”,化人为物,正是因为这个角度,这篇文章就从阅卷文章里跳出来,十分亮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新意体现在结构的精巧上议论文需要按照一般逻辑顺序来说理,就是按照笛卡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来整体布局。当然,有的文章侧重于说“是什么”,有的文章侧重于说“为什么”,有的文章侧重于说“怎么办”。这个次序也可以灵活调换,如 鲁 迅 拿来主义就 是“为什么要实施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施拿来主义”的结构,但在论述
13、时,“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施拿来主义”夹杂在一起,因为“拿来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行动性,蕴 含 着“怎么办”的含义。相 对 于 拿来主义,六国论的整体结构就显得独特,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后一部分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另外,很多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都可以归纳到“并列式”(横式)、“层进式”(纵式)、“对照式”三种方式。但其实,结构主要是起到对观点进行有效论证的效果。而我们知道,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因果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但我们要知道,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所有的论证都是要最精致的,万万不能铺张浪费。不是说要点到
14、即止,但对如何做到深入论证还是要考虑的。我 们 可 以“以结构代替论证”,因为我们常常采用的三种结构本身就有逻辑性,借结构的逻辑性有效论证观点,是历来考场作文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段。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这种逻辑性,而是强化这种逻辑性,就是将文章的转接处用比较整齐的话标示出来,给阅卷者以清晰的感觉。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求写“分论点”的原因。如满分作文 张开双手,拥抱世界一文,主体部分是论述为什么“张开双手,世界便在你的手心”,采用了“张开双手,将攥紧的名利放下”“张开双手,放下握紧的欲望与贪婪”两个分论点,前一个分论点列举了陶渊明、梭罗、林和靖等人来论证,后一个则采用阿尔卑斯山的狒狒的例子,两个分论点
15、合起来就是“放下的实在太多,也太难”,但一旦放下,“张开双手,世界便在你的手心”。这 是“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使文章精致不松散,就不易落入俗套。四、新意体现在素材运用上考场作文必须呈现素材,简直可以说,没有素材就没有“高考好议论文”。其中包括 用了什么素材”和“这个素材怎么运用”两个方面,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准,用了素材以后要以分析阐述来支撑,素材要能够证明文章的观点;二是足,好作文不会少于三个素材,多个层面;三是新,老素材对阅卷老师来说不过瘾。素 材 的“新”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用的素材是老素材还是新素材,要 做 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说大家都要爱国这个话题,可以举文天祥的
16、老素材,但肯定读来不过瘾;也 可 以 举“新 中 国 成 立 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的例子,说明新时期的爱国表现不一样(让流失文物回家),这个新素材就很容易吸引人。二是具体运用素材的方法。一般同学都是“素材+议论”的方法,就 像 朱 光 潜 咬文嚼字写的那样,比较传统、比较稳重,也起到一定的阅读效果,但阅卷老师看得多了,就会有审美疲倦,所以需要另外的比较巧妙的方法,常 见 有“四式二所 谓“四式”,指的是例证分析里对素材进行精准点拨的四种方法。一种是拓展,即一例之后再增加一例,以便拓展读者视野,从而论证观点。一种是假设,即举出例子之后采用“如果不这样做”的反面假设,由此来证明观点。一种是
17、联己,即举出例子之后联系自己,将自己和例子里的人物进行比较,从而证明观点。一种是挖深,即举出一例或者几例,但这例子只不过是现象,需要透过现象作分析,从而证明观点。如:双腿瘫痪,终生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满 分 作 文 要知足也要不满足)本例采用了史铁生乐观面对苦难的例子,证明了“知足”
18、的可贵。文章采用了“正因为的醒目句式,来对例子进行阐述,说明产生乐观面对苦难的原因是“知足”,由现象分析出原因,分析就有深度了。当然也不一定要采取“正因为”这种句式,只要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分析即可。这种方法理性和感性都很充足,在“有深度”的基础上会让老师感到“非同一般”的新意。五、新意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对常见的观点,有时候换一种语言方式,就显出新意来了。比 如“坚持就是胜利”这种语言是多么普通,但同样的意思,采 用“不放弃,不抛弃”的语言就显得耳目一新。改变语言方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采用修辞,比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使语言形象丰富,道理清晰。以 劝学为例,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就以青、冰、轮、金
19、改变性质来说明,把抽象的道理通过比喻的方式讲得很清楚;同时还采取比较的方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将学与思进行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如果纯粹说理,可能起不到如此深入人心、令人耳目新的作用。除了修辞之外,也可以灵活运用句式。很多同学可能认为议论文很难让句式灵活起来,这 方 面 师说做了典范。师说以散句为主,但处处有整齐的句式,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呈现互补态势
20、。如果我们写文章也能够注意灵活运用句式,尤其是散句中夹杂整句,会使文章语言色彩缤纷。深刻思考、选择好写作角度、结构精巧、素材运用灵活、语言表达有变化,正是这些综合因素,使一篇文章呈现出独特的一面,使一篇文章呈现出不同方面的新意。写议论文,从这几个方面去着力,就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一般而言,一篇文章有几方面新意,就可以凌越众人之上。当然,若文章内容空洞浮泛,即使形式最新、技巧最炫,即使写作角度最好、结构最精巧、素材运用最灵活、语言表达最有变化,最终也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真正的新意,首先是思考深刻;因为真正的新意,肯定是在思考深刻、内容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战训练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 3
21、 题。枸杞树季羡林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这使我困惑。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么?但是,都不像。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那时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茶花。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的一棵枸杞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树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
22、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树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枸杞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他初次来这里来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这更使我惊奇,我用惊奇的眼光注视着这苍老的枝干在沉默着,又注视着接连着树顶的蓝蓝的长天。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在细弱的枝条上,蜘蛛结了网,间或有一片树叶儿或苍蝇蚊子之流的尸体粘在上面。在有太阳火灯光照上去的时候,这小小的网也会反射出细弱的清光来。倘若再走进一点儿,你又可以看到许多叶上都爬着长长的绿色的虫子,在爬过的叶上留下了半圆的缺口。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
23、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对了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儿,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这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这小的叶片上呈现给你。当你想的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儿,算做你的故乡。再大一点儿的黑点儿,算做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儿温热的感觉么?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长长的虫子拿下来,摔在地上。对着它,我描画着自己种种涂着彩色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这苍黑的枝干更显得黑了。雨住了的时候,有
24、一两个蜗牛在上面悠然地爬着,散步似的从容。蜘蛛网上残留的雨滴,静静地发着光。一条虹从北屋的脊上伸展出去,像拱桥不知伸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枸杞的顶尖就正顶着这桥的中心。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渐渐地黑起来。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转入初秋的澹远里去的时候,我这种诗意的,又充满了稚气的生活,终于不能继续下去。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这园子素来是以水木著名的。春天里,满园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
25、片火焰。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红霞般的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这一切颜色:红的,白的,紫的,混合的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幅绚烂的彩画。我做着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论理说起来,我再西城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混合了氤氟的西山的紫气
26、,静定在我的心头。在一个浮动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北屋前的小院里的一缸荷花、几盆茶花,以及这些花里面的一棵仙人头,是为后面描写枸杞树作铺垫。B.清华园中的美丽风景,充盈了作者的生活,编织成颜色各异的梦,作者还是会忆及枸杞树,忆及西城公寓那段时光。C.清华园虽美,但在作者看来,枸杞树在夕阳之中的独特神韵才是其心中的大美,可见作者是一个怀旧的人。D.文 中“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前后照应,突出强调作者脑海中浮动的枸杞树
27、的幻影,传达出的是对往日岁月的铭记与怀念。2.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的作用。3.为什么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静定在我的心头”?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答案与解析篇1.C【解析】C项无中生有,作者在文本最后一段描绘了清华园绚烂的美景,身处其中的作者常忆起苍老的枸杞树。但作者并未表示清华园之美与枸杞树的独特神韵有高下之分。A项是对文中次要对象作用的分析,介绍北屋前的小院里荷花、茶花和仙人头均是为陪衬枸杞树,为枸杞树的出场而作铺垫。B
28、项就是对文本最后一段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分析。D项“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与文章前后照应,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也表明作者对往日岁月的铭记与怀念。2.第一处抓住雨天之后,夕阳的余晖落在枸杞树顶而创造出的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刻画出枸杞树在夕阳之中的独特神韵,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第二处是作者离开枸杞树后,脑海中浮动的枸杞树的幻影,对枸杞树在夕阳中的美丽神韵记忆犹新,传达出对往日岁月的铭记与怀念。【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的作用的分析。同一句话出现在文本不同的地方,考生首先要分析句子出现的语境,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在内容、意境、结构、人物形象、感情、主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该句第一次出现
29、在雨天之后,夕阳的余晖落在枸杞树顶而创造出的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刻画出枸杞树在夕阳之中的独特神韵,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第二次出现是作者离开枸杞树后,脑海中浮动的枸杞树的幻影,对枸杞树在夕阳中的美丽神韵记忆犹新,传达出对往日岁月的铭记与怀念。3.枸杞树历经岁月洗礼,成长为一棵苍老高大的树,昭示着一个真理一搏击风雨、饱受忧患方能让自己更加敦厚丰盈;枸杞树引起作者的驻足以及丰富的联想,是因为枸杞树以其静默与敦厚给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以精神上的慰藉;岁月变换,但枸杞树在雨中独特的韵致却一直鲜活在作者心中,因此,有时候简单朴素的美丽不逊色于任何绚烂极致的美。【解析】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苍老的枸杞树静定在作者心头的原因,此为信息筛选题,考生根据文中对枸杞树的描述,把握枸杞树的特征,分析它引起作者共鸣的原因。文本第二段写难以长大的枸杞树历经岁月洗礼高过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让作者悟到一个真理只有你搏击风雨、饱受忧患方能让自己更加敦厚丰盈;文本第三、四段写作者在枸杞树下发现了小生命的活动,看到了叶片上的彩痕,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枸杞树就是这样以其静默与敦厚给了年轻时候的作者以精神上的慰藉;文本第五段写岁月变换,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枸杞树都鲜活在作者心中,因此,有时候简单朴素的美丽不逊色于任何绚烂极致的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