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动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要与动机.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第十四章 需要和动机 本章主要内容:14.1 需要的含义14.2 需要理论。14.3 动机的含义14.4 动机理论。(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运行规律的分析)14.1 需要的含义14.1.1 14.1.1 需要的实质需要的实质 P.443 需要:个体对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失的主观体验。需要是个体活动的潜在驱动力。有缺失,才会产生不平衡,才可能推动个体去寻求平衡,产生行为动力。有缺失,但个体没有感受到,也不会产生行为动力。无实际的缺失,却有缺失的感受,也可以产生行为动力。14.1.1 需要的实质 个体要感到有消除缺失的可能,才会有行为动力,否则亦无行为动力。(如途径、方法、自信心等)14.1.2
2、 14.1.2 需要的种类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分:P.444 本能的生物需要 习得的社会需要 依需要的对象分:P.446 物质的需要 精神(心理)的需要 需要的习得(引发)导引行为14.2 14.2 需要的理论 需要的转移(再学习)改变行为14.2 需要的理论14.2.1 14.2.1 勒温的需要理论勒温的需要理论 P.447 需要的压力引起心理系统的紧张,便可能导致行为。需要与准需要14.2.2 14.2.2 默里的需要理论默里的需要理论 P.447 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基本需要与次级需要14.2 14.2 需要的理论14.2.3 14.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3、论 七个基本层次 (P.449 图14-2)马斯洛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需要层次14.2.4 其他的需要理论 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发展过程像波浪式地演进。(P.451 图14-4)各层次需要的人口比例由大到小。可概括为三大层次。(P.450 图14-3)评价(P.450)14.2.4 14.2.4 其他的需要理论其他的需要理论 P.451-45314.3 动机的含义14.3.1 14.3.1 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实质 P.455 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14.3.1.1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只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量,
4、表现为某种愿望、意向。而一旦有某种与需要相适宜的目标物(诱因)出现时,作为潜在驱力的需要才可能被激活而转化为动机。14.3.1 动机的实质14.3.1.2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是指能引起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是与个体需要相适宜的目标物。某种刺激或情境之所以会成为引起动机的诱因,是由于个体在过往的经验中这种刺激或情境曾经作为强化物满足过个体的某种需要(或是见闻过其他个体的经验间接经验,即所谓“替代性强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推”与“拉”的结果(P.456)。驱力理论与诱因理论 P.47314.3.1 动机的实质(2)14.3.1.3 在有些情况下,诱因或目标物并未现实出现,但个体
5、主观估计,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诱因或目标的出现时,也能产生行为动机。此所谓“诱因期待诱因期待”或“目标期待目标期待”(Bandura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4.3.1.4 当个体知道行为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后,也不一定去行动。而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并能成功时,才会有动机的产生。此所谓“效能期待效能期待”(Bandura语)。“榜样”作用的讨论。14.3.2 动机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P.457-471)14.3.3 社会性动机的分析14.3.3.1 兴趣(认知动机、求知欲)定义:对事物的稳定、积极的认知倾向。直接兴趣:由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由认
6、识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培养问题的讨论。王瑜元的研究P.460与埃德斯兰的研究P.46114.3.3.1 兴趣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条件)活动的强度、新异性等(吸引)。对活动目的、任务的意识。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了解与掌握。良好的感受(愉快)相伴随。作业:任意选择一课程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谈谈如何使学生形成或提高对该课程或活动的兴趣(途径、方法、措施)。14.3.3.2 成就动机(求胜欲与避败心)定义: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的结构(阿特金森Atkinson P.46
7、4):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强者倾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就动机水平弱者则倾向于选择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或选择成功可能性很高的容易的任务。14.3.3.2 成就动机(2)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的特征: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更富于创造性,总是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较少受成功、失败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我行我素)具有较好的归因方式。14.3.3.2 成就动机(3)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失败并不降
8、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努力进取。相反,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则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而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使他们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参见“归因理论”,P.465-466)。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因素(条件)与个体成败的经验呈正相关。14.3.3.2 成就动机(4)成功的经验提高个人的志向水平,失败的经验降低个人的志向水平。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见前述)。与个体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期望愈高,子女对自己成就的动机也愈高。与集体的和间接的经验有关。个体的成就期待受同类其他个体经验的影响
9、。(参见教材 P.466-467)关于“成功恐惧动机”的争议(参见w文档)14.3.3.3 交往动机14.3.3.3 交往动机 P.467 定义: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内在动力。当人们满足了交往需要时,就会感到安全,有依靠和归属感;反之,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痛苦和焦虑。交往动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先天论。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遗传的本能行为。14.3.3.3 交往动机 在远古时代,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人类是十分弱小的物种,需要大家集合在一起维护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证种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倾向的个体便存活下来。这种倾向演化为一种
10、可遗传的特性保留了下来。习得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件反射及奖赏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例如,对交往行为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就会强化个体的交往行为。14.3.3.3 交往动机 恐惧论。人们是为了排除自己的恐惧才选择了与别人交往的行为。恐惧感愈高者交往动机愈强(沙赫特S.Schachter P.467)。比较论。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正是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动机。14.3.3.4 学习动机(P.469-470)14.3.4 动机与行为效果(工
11、作效率)(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P.381)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见下图。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14.4 动机理论3.4.13.4.1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 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强化。当某种行为发生后,若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称为强化(
12、奖赏.鼓励.关注等)。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行为者。内部强化行为者自身因获成功而增 强自信,产生快乐(自我强化)。强化的时效性(及时强化、及时反馈)。14.4.214.4.2 期待理论期待理论 基本观点: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动机力量=效价期待动机力量:是指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指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是指个人依据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14.4.314.4.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基本观点:个体对自身某种行为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归
13、结,可能影响个体今后再从事类似行为时的积极性(动机的强度)。韦纳(B.weiner)的归因分析:三维度、四因素(P.466 表14-3)归因理论的应用价值: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归因倾向预测动机强度。学会积极恰当的归因,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念)。14.4.4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 基本观点:每个人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达成目标)都有一个主观判断,即所谓“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实力感)。当个体面临某项活动(目标)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是影响活动动机强度的决定因素之一(班杜拉 A.Bandura,1977)。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与个体成败的经验(直接或间接经验)呈正相关。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参见“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因素”的表述)14.4.4 自我效能理论(2)关于“习得性无助感”塞利格曼(Seligman,1955)等人的实验。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动机降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无能为力的心理定势。情绪失调:烦躁、冷淡、悲观、抑郁。如何消除习得性无助感及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讨论 成功体验 努力归因 14.4.5 其他的动机理论14.4.514.4.5 其他的动机理论 P.472-47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