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教师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教师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教师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页(共 22页)2019 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一、基础与运用一、基础与运用1(2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o)黄晕(yn)箴言(zhn)戛然而止(ji)B诘责(j)蝉蜕(tu)伛偻(y)相形见绌(ch)C稽首(q)折本(sh)拘泥(n)间不容发(jin)D广袤(mo)锃亮(cng)愧怍(zu)矫揉造作(jio)【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
2、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解答】A有误,“翘首”的“翘”应读为“qio”;B有误,“诘责”的“诘”应读为“ji”;C正确;D有误,“锃亮”的“锃”应为“zng”。故选:C。【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2(2 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犷荣膺走头无路箪食壶浆B彗星晌午刨根问底老骥伏枥C修葺崩殂心无旁鹜轻歌曼舞D告罄褴缕战战兢兢觥筹交错【考点】14:常见易错字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
3、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走头无路”的“头”应为“投”;B正确;第 2页(共 22页)C有误,“心无旁鹜”的“鹜”应为“骛”;D有误,“褴缕”的“缕”应为“褛”。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2 分)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登上象山远望,看到高楼林立、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上很受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C 埃菲尔铁塔的声名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而这座高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本人却
4、鲜为人知。D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考点】49:成语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另外,我们还要了解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该成语望文生义,它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不能描述自然界的景色;B有误,“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该成语用错对象,它只能指自
5、己,不能描述别人;C正确;D有误,“天伦之乐”指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的欢乐。该成语用错对象,它指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形容同学之间。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2 分)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红书店”凭借高颜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圣地”。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荆门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广场,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C2018 年 12 月 2 日,根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8 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第 3页(共 22页)显示,仅有 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
6、D 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人们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成分残缺,将“建设了”改为“建设的”;C有误,成分残缺,将“根据”删去;D有误,搭配不当,“促进”“交流”可以,但是不可“促进”“人们情操”,最后一句可改为: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培养人们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故选:A。【点评】修改病句的步骤与
7、方法: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二提:主干提取,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不恰当的字词)。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5(2 分)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笫四联为尾联。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
8、俗。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考点】DD:古代文化常识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第 4页(共 22页)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错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错误,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C错误,“赏菊花”不是端午的习俗。D正确。故选:D。【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
9、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6(5 分)综合性学习。材料一: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2019 年 2 月,在开学前两天,浙江杭州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这些学生家长都是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对于这件事,网友们开启了一轮辩论。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全面阐述。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10、,“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材料三: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俄罗斯于 1993 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第 5页(共 22页)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
11、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1)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班同学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设你是反方辩手,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微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微信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考点】C7:材料阅读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材料一主要讲述开学前两天,浙江杭州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到学校做教室卫生,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材料二主要讲述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材
12、料三介绍了日本和俄罗斯在劳动方面开设的课程,介绍了两个国家的具体做法。【解答】(1)本题考查表达观点与看法的能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作为反方,必须极力陈述理由来反驳正方的观点,说明学生打扫教室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围绕学生打扫教室能培养责任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的益处来谈。也可以说明雇人打扫教室的弊端。(2)本题考查语言交际。题干要求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微信,对他们进行劝阻。首先要有称呼和礼貌用语,结合要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来阐述劝说理由,材料告诉我们劳动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劳动教育全球都比较重视。同时还要采用一种修辞,生动表达出来即可。答案:(1)观点: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
13、。理由: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责任意识。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雇人打扫教室,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2)示例:家长您好,劳动教育全球重视,中国学生不能做襁褓里的婴儿。家长您好,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防腐剂,请吋时保鲜。【点评】要解答好综合性材料学习试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二、默写二、默写7(7 分)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第 6页(共 22页)(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4、(李清照渔家傲)(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切问而近思(2)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字:遮)(3)星河欲转千帆舞(4)益州疲弊(重点字:
15、疲弊)(5)佳木秀而繁阴(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重点字:俄顷)【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诗歌阅读三、诗歌阅读8(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第 7页(共 22页)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驿:驿站。阳月:农历十月。殊:实。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
16、称梅岭。(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考点】EE:诗歌阅读综合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解答】(1)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明朝
17、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2)此题考查
18、的是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判断,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理解分析。“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思是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之景,联想“雁过梅岭”的传说,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人与飞雁进行对比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枚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第 8页(共 22页)句通
19、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四、文言文阅读四、文言文阅读9(1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20、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21、,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第 9页(共 22页)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
22、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
23、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第 10页(共 22页)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 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甲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
24、,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
25、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湖北省 荆门市 中考 语文 教师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