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pdf
《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1-目 录 一、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研究.1(一)十堰市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1.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1 2.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4(二)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6 1.总体战略.6 2.发展策略.6 3.城乡空间整合措施.9(三)特色城镇化道路选择与空间区划.10 1.城镇化途径.10 2.特色城镇化道路.11 3.分区指导与空间区划.13 二、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5(一)十堰市城乡建设标准.15 1.制定城乡建设标准的目的.15 2.十堰市城乡建设标准的对象分类.16 3.十堰市城乡建设标准.18(二)规划区城乡
2、产业发展统筹.21 1.规划区城乡产业发展现状.22 2.规划区城乡产业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25 3.十堰市规划区城乡产业统筹目标.26 4.十堰市规划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对策.27 5.十堰市规划区城乡产业发展布局.30(三)十堰市城乡公共服务统筹规划.31 1.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的意义.31 2.城乡公共服务统筹规划的目标.31 3.城乡公共服务统筹规划的原则.32 4.十堰市城乡公共服务分类统筹规划.33(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区内城市与村庄发展空间统筹.38 1.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城市与村庄空间分布.38 2.建设区范围内城市发展空间规划.38 3.建设区范围内村庄发展空间规划.38(五)
3、十堰市规划区制度体制统筹.40 1.城乡制度统筹的意义.40 2.十堰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41 3.十堰市城乡制度统筹内容.43 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1一、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一)十堰市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城乡 发展 存在 的问 题(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十堰市作为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山区,地处全国集中连片的秦巴贫困带,所辖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县域经济实力比较薄弱。重点贫困村数量大,占总村数的 50.3%,城区农村尚有 56个重点贫困村,返贫率居高不下,每年在 20%左右。2007 年,十堰市完成生产总值 411.4
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12745元,低于全国、湖北省的平均水平。2007年底,全市共有“两类人口”(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72.45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20.76%。区域性的贫困现状和众多的贫困人口,成为制约十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1893416206127453916 381942594776395211008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全国湖北十堰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2)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十堰市是以现代汽车工业“嵌入”的方式在贫困山区建立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多年保持“全国综合实力
5、百强城市”殊荣;但是,农村图 1-1 2007年十堰所辖县(市)与全市、全省、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比较(数据来源:2008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局年鉴 2008)(单位:元)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2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呈现出现代汽车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小康城区与贫困农村并存、“全国百强城市”与“国家级贫困县”并存的局面,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2007 年五县一市实现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37.82%,人均生产总值仅为 5251 元,而城区人均生产总值高达 48629 元;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 5.17:1,城区与县市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 4.53:
6、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50.7%,处在温饱线上徘徊;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34.5%,处于小康向富裕过渡。此外,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教育、卫生等公用事业和公共福利方面,城乡也存在较大差距。几十年来,贫困山区人民为兴建丹江口水库、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未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城乡间巨大的贫富差距给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压力。127781022324722256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人均纯收入/可支配收入 人均消费性支出城区县(市)农村(3)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十堰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和中低山地貌地形,山地
7、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9%,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由于山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全市现有耕地 220万亩,人均仅 0.63亩,比全国少 0.74亩,比全省少 0.19亩。水田仅占 24.6%,坡地占 60%以上,旱涝保收地人均不足 0.2亩。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全市先后退耕 165 万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又将淹没 17 万亩良田和 8 万亩高效经济林,还有 30 万亩消落地也将停耕,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当年因丹江口、黄龙滩两座水库建设移民 35 万人,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及影响人口 11.62 万人,最终需要动迁人口约 17.48 万;另有潘口、龙背湾(单位:元
8、)图 1-2 2007年十堰城区居民与县(市)农民人均收入及支出比较(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年鉴 2008)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3电站等一批地方水电移民约 8 万人,移民总数将超过 60 万人。多山、丘陵地貌本已使得十堰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库区移民的安置更加剧了宜居空间的拥挤,人地矛盾更加突出。1.370.820.6300.20.40.60.811.21.41.6全国 湖北省 十堰市(4)农村基础设施缺乏 十堰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社会事业发展成本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政府公共财政等公共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十分落后。尽管通过这几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9、,农村生态、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农村绝大多数公路只通到村头,不少农民一年难到几次乡镇,难进一次县城,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存在行路难、饮水难、收视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到 2004 年底,城市近郊区仍有13个村不通或基本不通公路,在已通公路的 96个村中,硬化路面的只有 53个,其他 43 个村多数路况很差,晴通雨不通。50%左右的村民小组基本不通公路。至今有 156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全市广播覆盖率为 90.4%,电视覆盖率为 94.2%。农田水利设施失修老化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依然脆弱,脆弱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
10、设的难度,也延缓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度。(5)农民增收困难重重 十堰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尚未形成。打工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单位:亩)图 1-3 2008 年十堰与全国、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数据来源:2008 年全国、湖北省、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42008 年十堰市农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 63.02 万人;农民劳务收入达到 39 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 8%。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4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7%。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
11、入 139.87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 86.4%。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从十堰农业内部结构层次看,种植业占 62.43%,林业占 4.67%,牧业占 28.64%,渔业占 3.30%,基本属于“耕地产出型”的农业结构模式。农业效益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在农产品产销链条中,农业投入多、耗时长、风险大,但获得利润相对较少。目前突出矛盾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种田不赚钱,增产不增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分布零散,工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村市场发育不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低下,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民收入增加。(6)生态环境
12、基础脆弱 十堰全市国土面积中山地面积占 85%以上,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 11905.1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50.26%。从行政区划上看,郧西、郧县、丹江口、竹山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市,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65.9%,也是湖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市。早年的“三线”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全市 50 多万亩良田被淹没或占用,无偿调用木材 300 多万立方米,方圆百里林木被砍伐殆尽;30 多万就地后靠的移民为了生存,毁林开荒种地,致使山林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旱灾、洪灾、阴雨低温和风
13、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抗灾能力差仍然是制约十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面大点多,治理起来难度很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2.城乡 协调 发展 面临 的 挑战(1)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任务艰巨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确保水源质量,不仅需要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水土流失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5治理、天然林保护、矿山环境恢复等一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繁重;而且还将提高经济运行成本和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限制部分产业的发
14、展,小矿山、小冶炼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需要关闭。十堰市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本来就有限,再加上一批高污染企业的关闭、移民生产安置和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提高,造成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关系到民生改善与社会稳定。这对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的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2)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尽管十堰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提速,但从总体水平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0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为 1:3.5,到了 2008年这一比值升为 4.8:1,贫富差距持续扩大,2006 年全市基尼系数达到 0.45。不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在扩大,在
15、农村内部,高收入与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也在拉大。城区、城郊集体经济相对发达村普遍高于山区、库区集体经济欠发达村。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移民安置的任务繁重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十堰移民安置难度很大。水库正常蓄水位 170米,将淹没土地面积 158.7 平方公里,淹没区域涉及十堰 4 个县市区、30 个乡镇、14个城镇、436个单位、121个工矿企业,预计到规划水平年需动迁人口 17.48万。根据长江委调查,淹没区人均实物折算不足 2000 元的达 60%以上,按国家现
16、行移民安置补偿标准,新移民户很难移得出、稳得住。要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其任务相当繁重。同时库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生活体系及交通图 1-4 十堰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变化(数据来源:2004-2008年十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6运输体系均被打乱,需要重构,在一定时期内库区居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二)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1.总体 战略 十堰市城乡统筹总的发展战略为:“加强城乡间的互动与联系,促进城市与乡村地区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格局。要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环境友好性产业,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
17、为经济优势;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扶持发展重点镇,增强重点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促农,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生活水平的等值化”。2.发展 策略(1)坚持生态立市,保护生态环境。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保障库区水质安全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因此城乡的发展应以保证丹江口库区水质为前提,统筹库区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高度重视生态修复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
18、,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五改三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按照核心水源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生态立市与工业兴市并重。(2)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山区特色。十堰作为山区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不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神农架原始森林等一大批人文资源和山水自然风光,而且广大山区的特产品种多,水能、中药材和矿产蕴藏量丰富。可大力发展生态资源产业,重点在水电、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7绿色食品、生物医药、
19、生态旅游等产业。十堰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河流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测算,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 50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 340万千瓦,目前仅开发 200万千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绿色食品产业可重点发展以竹山、竹溪为主的茶叶,以各县市城郊和高山地区相配套的无公害蔬菜,以高山地区为主的山野菜,以竹溪为主的魔芋,以丹江口、郧县为主的柑桔,以二高山和高山地区养牛、养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以郧西县为主的黄姜,以房县等高山地区为主的中草药,以郧县为主的白羽乌鸡等原材料的种养殖基地;生态旅游业可着力建设以武当山生态旅游区、神龙峡景区、十八里长峡、驴头峡、堵河探险漂流、伏龙山
20、自然风景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六里坪镇、大川镇、柳陂镇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旅游带,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重点镇。十堰市除中心城区外,共辖 6县(市),63个建制镇,84个乡,其中边贸口子镇 34 个,抓好小城镇建设意义重大。为此要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按照“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原则,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和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利用城镇特殊环境,提高集镇功能,利用其凝聚力、幅射力、牵引力所产生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前,十堰的小城镇分布比较松散,规模普遍比较小,城镇功能较
21、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要改变“小城镇不强”的现状,应着力发展重点镇。即选择中心城市、中心城镇近郊、交通沿线以及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城镇,在政策、资金方面进行倾斜,培育一批小城镇发展极,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小城镇整体快速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各级城镇的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共荣,这是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图)表 1-1 十堰市重点镇 区、县(市)张湾区 茅箭区 丹江口 郧县 郧西县 竹山县 竹溪县 房县 重点镇 柏林镇 大川镇 武当山 杨溪铺 上津镇 宝丰镇 蒋家堰 青峰镇十堰市城乡统筹
22、规划对策研究 8鸳鸯乡 习家店六里坪浪河镇 茶店镇 柳陂镇 城关镇 观音镇土门镇城关镇 官渡镇城关镇 水坪镇城关镇 城关镇(4)县域以工促农,企业“专、精、特”发展。县是城市带动农村的一个最基础的结点,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山城,十堰没有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只能从工业入手,以工促农,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指导下,十堰市县域经济应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城乡间的产业
23、关联与互动,加速培植特色产业。十堰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要引导乡镇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路子,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开发地方资源相结合,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销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加工业,集中扶持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促进乡镇企业逐步以分散布局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转变。(5)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重要途径,乡村地区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并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
24、副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实施名牌战略,用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各种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和行业服务组织;规范发展订单生产、培植农产品经销大户,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实现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6)完善基础设施,均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乡建设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硬环境。要实现十堰市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5、重点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十堰市城乡统筹规划对策研究 9如何向农村延伸,在整个区域空间上如何协调,提高供水、供电、环保等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改善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贸易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吃水难、行路难、卫生差的问题。可在城乡结合处发展一些社会共享型的基础设施,使农村与城市能够平滑自然对接。要鼓励城市有关服务企业(如超市、药店等)向农村延伸,到农村投资创办分支机构或连锁店。大力实施网络化发展战略,改变农村服务业的落后局面,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医疗文化教育等得到基本保障。(7)城市反哺农村,深化农村改革。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资本投入机制。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 统筹 规划 对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