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教案_小学教育-教育管理.pdf





《石头城教案_小学教育-教育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头城教案_小学教育-教育管理.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 教学目标:1、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熟读、背诵石头城。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这里,但是也有所耳闻,一口气写了五首诗,合为金陵五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首石头城。(板书课题)二、解诗题(了解史实)石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
2、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诗中讲的“淮水”,即秦淮河,是当年六朝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齐读(1)纠正字音(2)划分节奏:二二三(3)指导诵读:“故国”“空城”后宜停顿“在”“回”二字宜重读,“旧时月”“还过”重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个别读,学生互评
3、。4、自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思考问题。四、抓意象,体味意境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过女墙 2、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的两个双音节形容词)(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解说诗句,描述画面。教师点拨: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要忠于原诗,运用
4、联想和想象,语言优美、连贯)明确:镜头一:群山围绕着石头城,四面环山。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镜头二:潮水依旧拍打着都城,今城却非昔城。一“空”字足见其凄凉;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返回。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注意拟人手法)镜头三:秦淮河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那映照繁华的明月,仍旧从城墙后面升起。月照空城,更见“寂寞”。“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历史的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这三个镜头,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这种手法抒情手法叫做?寓情于
5、景)或者: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第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主要意象: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是 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如:李白苏台览古:只今
6、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 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 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
7、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二二三指导诵读故国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点拨:和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类似?(活页作业第一单元单元检测,知识迁移、沟通和联系)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五、明确全文主旨:借古讽今 结
8、合写作背景: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讽谕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六、学生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 2、拟人(寂寞、过)七、比较阅读:以下三首诗均为怀古之作,是比较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
9、诗”也足以让人仰怀。(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 荒凉、冷落、衰败 的景象。(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越中:即唐越州,治所
10、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 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 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
11、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二二三指导诵读故国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八归纳总结: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二、思想内容 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或抨击
12、社会现实,如: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 对比、用典、寓情于景 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1、要弄清史实。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
13、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3、要领悟感情。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
14、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4、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补充资料:探讨诗中“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 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
15、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 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二二三指导诵读故国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头城 教案 小学教育 教育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