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 本文关键词:扶贫,扶贫资金,工作,管理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 本文简介: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大项目建设甘肃医改十二五规划动态信息政策文件调查探讨以工代赈开发动态开发区建设经济形势分析黑山峡水电开发发改委职能发改委领导处室职能主任信箱办事指南廉政建设机关党建委属单位政府信息公开2022年7月5星期一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2022-6-817:42:21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 本文内容: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大项目建设甘肃医改十二五规划动态信息政策文件调查探讨以工代赈开发动态开发区建设经济形
2、势分析黑山峡水电开发发改委职能发改委领导处室职能主任信箱办事指南廉政建设机关党建委属单位政府信息公开2022年7月5星期一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2022-6-817:42:21【字体:小大】扶贫工作与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一、贫困的定义、衡量标准和扶贫工作的对象(一)贫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何谓贫困?世界银行11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的定义是:所谓贫困,就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实力。而衡量生活水准的标准不外乎两个:第一,确定居民消费实力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其次,与最低生活水准亲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供应。为了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贫困人口比率和贫困程度,11010年世界发展报告用人均年消费
3、支出275美元(赤贫)和373美元(贫困)(1101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作为全球贫困线的单一标准。人均年消费支出373美元大体相当于1人1天1美元,这是国际通行的贫困标准。针对这肯定义,世界银行提出了称为“机会与实力”的全球扶贫基本战略。其中“机会”是指通过实施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为穷人供应谋生的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实力”是指广泛向穷人供应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提高其生活水平,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朝气会的实力。这一战略的设计理念是:假如贫困家庭能够发觉自食其力的工作机会,同时其家庭成员又具备肯定的技能、受过肯定的教化而且身体健康,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依靠外力扶
4、助而摆脱贫困。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因此,贫困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对于贫困的最低标准,我国确定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为限。这一标准的量化指标是人均纯收入达到11010年不变价300元(2000年现价625元),人均产粮300公斤,即“双三一百零一”标准。生活水平在这一标准之下的我们称之为“肯定贫困人口”。肯定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肯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须要,即达不到人类生存基本临界点,这样
5、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肯定贫困人口或肯定贫困户。与肯定贫困人口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贫困人口”,是指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有肯定差距,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通常是按肯定比例确定。世界银行认为个人收入只要低于全社会平均收入三分之一的社会成员即可视为相对贫困人口。(二)扶贫工作的对象在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国家将农夫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2000年现价)的人口界定为低收入人口。低收入人口也属于相对贫困人口范畴。这些人口仅仅基本解决了温饱,但仍不稳定、易返贫。据此,国家公布2000年底全国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9000万人。其中:625元以下肯定贫困人口3000万
6、人,62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6000万人。2000年底,甘肃省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756万人,其中:625元以下农村肯定贫困人口为196万人,贫困发生率9.7%;62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560万人,贫困发生率27.1%。新阶段国家和我省扶贫工作的对象就是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和肯定贫困人口,重点是肯定贫困人口。据省统计局最新监测结果,2002年底我省农村肯定贫困人口为176.9万人,低收入人口为473.2万人。国家将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既是发展的须要,亦与国际上通行的基本做法接轨。首先,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测定标准为2000年人均纯收
7、入865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大体相当于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通行贫困标准;其次,国际上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总是相对贫困的,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对象大体有9000万人,事实上就是全国农村人口的10%。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与阅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贫困始终困扰着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从11018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的肯定贫困人口由2.5亿人削减到不足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
8、到二十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1、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1018年11015年)1101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起先改革,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很大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很快脱贫致富。11018年至11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削减到1.25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4.8%。(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1016年11013年)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家自11016年起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了特地的扶贫机构,
9、支配了专项资金,制定了特地的实惠政策,并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1101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削减到了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8.7%。(3)扶贫攻坚阶段(11014年2000年)11014年3月,国家公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安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气,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10、。(4)扶贫开发新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心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22年),确定了新世纪扶贫开发的目标、对象、重点和政策措施。2002年年初,国家取消了国定贫困县,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确定的重点县全部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既说明新世纪扶贫开发的重点在西部地区,也体现了党中心、国务院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关怀和照看。国家在新世纪初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今后十年内的扶贫开发指明白方向。2、我国扶贫开发的胜利阅历(1)中心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党中心、国务院把扶贫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始终高度重视。中心分别于1101
11、4、11016、11019年三次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中心领导同志多次深化贫困地区调查探讨,指导工作。国家在财力有限的状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2)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开展扶贫工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据此,我国政府实事求是地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二十世纪末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合理确定贫困标准,规划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分年度的详细任务和措施,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贫困标准为例,11016年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101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101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这一标准符
12、合我国的实际状况。(3)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在扶贫开发中,我们始终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依靠科技和教化,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加了他们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实力,较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发式扶贫,是解决我国贫困农夫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我国扶贫工作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4)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我国在扶贫开发中主动发展科技、教化、卫生、文化事业,尤其是重视基础教化、职业技术培训和好用技术推广,实行扶贫开发与安排生育、疾病防治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养,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
13、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稳定发展和尽快走上富有之路的重要基础。(5)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建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须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须要自身的努力。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建性,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主动探究脱贫致富的路子。很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是在国家支持下,主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变更了面貌。自食其力、艰苦奋斗,是搞好扶贫开发、变更贫困地区面貌的确定因素。(二)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与阅历总体上讲,我省扶贫开发是从改革开放就起先的。二十世纪八十年头初,党中心、国务院针对一些地区因历史缘
14、由和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特别困难的状况,首先从“三西地区”(甘肃省的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开展有安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我省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以“三西”建设为标记,到2000年底,已进行了18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先“两西”建设。11013年国家确定进行“三西”农业建设以后,省委、省政府根据“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方针,开展“两西”建设,在39个县的范围内进行区域性重点扶贫开发。“两西”建设的意义,不仅在我省扶贫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首开了全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之先河。其次阶段是全面扶贫。从11016年起先,我省
15、借鉴国家“三西”建设的阅历,组织特地力气,筹集专项资金,制定实惠政策,对陇东老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30个县进行扶贫开发。这样全省扶贫资金扶持的县达到了69个。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综合开发,全省农业生产和农夫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从1254.42万人削减到427.4万人,平均每年削减75.2万人,肯定贫困面(以下简称贫困面)由74.83%下降到22.35%。第三阶段是集中扶贫攻坚。11013年国家“八七”和全省“四七”扶贫安排实施以后,全省以41个国扶县、12个省扶县、427.4万贫困人口为重点,集中绽开扶贫攻坚。经过7年的努力,到2000年,我省“四七”安排确定的4
16、1个国扶县、12个省扶县,除东乡、积石山、宕昌、康县、环县、天祝、古浪7县外,有46个县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其中永靖、会宁、岷县、景泰、通渭5县提前一年实现了解决温饱,华池、定西、清水、甘谷、武山顺延1-2年解决温饱,其余均按期实现了解决温饱。累计解决了359万人的温饱。“四七”安排确定的427万贫困人口中,尚未解决温饱的还剩68万多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36%,基本完成了国家“八七”和省上“四七”扶贫攻坚安排(国家要求贫困人口下降到占农村人口的5%以下)。另外,由于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严酷,加之灾难频繁等各种缘由,全省返贫121万多人,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加上返贫人口,至2000年底
17、,全省还有肯定贫困人口190万人。总结我省扶贫开发的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阅历:第一,党中心、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心、国务院对我省各族人民群众倍加关怀,做出了开展“三西”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英明决策,制定了区域性集中连片治理和到村到户的正确方针,支配了专项资金和配套物资,实行了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把甘肃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到了中心的议事日程上。党和国家领导及中心有关部委的领导特别关切我省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多次亲临我省,深化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访贫问苦,指导工作,体现了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国家计委、财政部、农总行、国
18、扶办等中心有关部门和天津等兄弟省市,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也赐予了大力的支持。全部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省广阔干部和群众,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其次,抓住主要冲突,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造成甘肃贫困的缘由和阻碍甘肃经济发展的缘由许多,但最重要的是干旱缺水,贫困缺钱。围绕“水”字做文章,“钱”字找路子,就等于牵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多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主要冲突,把兴水创收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早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利用地表水,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大力挖掘地下水,打井提灌;主动蓄集天上水,在全省大力发展“12
19、1”雨水集流工程,主动配套庭院经济,并逐步向大田集雨补灌发展,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雨养农业的新路子。第三,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关键。“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贡献”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各级各届领导班子都把扶贫开发摆在首位,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确定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定西地区历届班子带领群众发扬“三苦”精神,坚持改善生产基础不动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特殊是近年来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指导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扶贫效果,全区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第
20、四,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扶贫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充溢朝气的扶贫开发运作机制是一个新课题。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主动地探究和实践:一是坚持扶贫不扶懒,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在“l21”建设中,国家给每户仅补助400元,其余的千余资金都是群众自巳投入的;二是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引子”,调动群众投工技劳的主动性,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梯田建设,都是国家补助一点材料费,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三是改革现有小型水利、人饮工程的管理体制,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入股等方式,充分发挥效益。四是主动发展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的农
21、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龙头企业的统一营销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实力。第五,实行综合治理,是搞好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十多年来,我们在抓好关键措施的同时,坚持综合治理,主要是把治穷与治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夫的科技文化素养;把安排生育与扶贫结合起来,对实行安排生育的贫困户优先扶持,对超安排生育的户先落实计生措施后扶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扶贫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科技含量。三、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有利条件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扶贫开发存在着很多有利条件,而且一些条件较之过去更
22、为有利。扶贫开发已有一个较好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明显增加,具有了肯定的发展实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建和积累了许多胜利阅历,并探究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依据测算,二十世纪九十年头,我国贫困人口削减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一百零一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可削减0.8。依据国家经济发展安排,今后五年,我国经济预料年增长7。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
23、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国家可以投入更多力气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发展供应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国家加大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发达地区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地处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具有承接这种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引进资本和技术,接受外来产业转移,加快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扶贫开发
24、。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进一步降低贫困发生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殊是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爱护和建设。“十五”安排期间,将有一大批工程在西部开工建设。此外,国家还制定了增加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增发特殊国债主要用于西部开发、实施农村“六小”工程等很多有利于西部发展的实惠政策。一系列大工程的建设和实惠政策的实施,将为新一轮开发式扶贫的开展创建有利条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贫困地区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开放,有利于这些地区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动力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扶贫 工作 资金 使用 管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