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复习 理科用.pdf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 理科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会考复习 理科用.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考年 级:高 二 科 目:地 理时间:12/9/2011 17:14:54新 6451816我是高二的学生,请问老师有会考的复习资料吗答:同学你好,老师提供以下资料供你参考: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第 一 章 行 星 地 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r地球 地 月 系 太阳系 j 1月球I其他行星系一、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1)主要行星: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的公转特点: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3)八大行星的分类划分依据:距日远近、体
2、积和质量。类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其中地球属于类地行星。2、地球的普遍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没有特殊性。二、存在生命的行星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2、有生命存在的原因(1)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行星运行轨道。(2)良好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f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一产生的水汽逸出、凝结,形成降水并汇集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氢。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
3、形式向外辐射能量。(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3)意义直接为地球提供比、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直接或间接能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外向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层。2、太阳活动(1)概念及类型: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主要类型有黑子和耀斑。其比较如下表:类型位置现象周期意义黑子光球层暗黑斑点1 1 年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色球层增亮斑块1 1 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波通信受到影响。对
4、地球磁场:扰乱地球磁场,出 项“磁暴”现象,导致罗盘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在两极地区产生。自然灾害: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运动形式: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2、运动特点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轴的空间位置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周期一个恒星日(2 3 时 5 6 分 4秒)一个恒星年(3 6 5 日6时 9 分 1 0 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大约为1 5 /小时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
5、度平均角速度为1 /天近 日 点 时 速度较快;远日点 时 速 度 较慢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平均线速度为3 0 千米/秒轨道平面赤道面黄道面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形特殊性近0点距 离 太 阳 最近,在 1 月初经过远日点距 离 太 阳 最远,在 7月初经过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目前度数是2 3 2 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产生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间内可看做不变。(2)位置: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春、秋分位于赤道;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3)周期:一个回归年,为 3 6 5 日5时 4 8 分 4 6 秒。三、昼夜交替和
6、时差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姓不停地自转。(2)周期:一个太 阳 日(24册)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划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 度 每 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有些个时区,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每向东一个时区,区时就加一个小时。(3)国际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时间的混乱,国际上大致以180经线为基础划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
7、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2、地砖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3、偏移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4、表现最为明显的物质:气流和水流。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北半球夏至日在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性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北半球冬至日在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春分日秋分日在赤道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夜平
8、分)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在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四周极昼南极四周极夜秋分日至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在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四周极夜南极四周极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六、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更替(1)天文含义上的划分: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2)气候上的划分:北
9、半球许多温带国家把阴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季、1、2月划分为冬季。2、五带的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温带直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南 温 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北 温 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3)寒带无极昼、极夜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直极昼、极夜现象。直极昼、极夜现象。南 寒 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 间,无 太 阳 直 射,北 寒 带:北极圈到北极点之 间,无 太 阳 直 射,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源:式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
10、过程(1)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到达地面。(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3)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3、影响(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形成过程冷热不均一大气垂直运动f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1)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图中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降低。(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
11、是始终与风向垂直。2、力的作用效果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平均状态。(2)成因: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使高低纬度间因脚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分布:(3)季节移动规律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12、加上海陆相间分布,使呈董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2、分布:(1)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称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冬季:亚欧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称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机理: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平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和形成。2、影响:(1)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
13、带雨林气候。(2)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3)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3、其他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注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气团(1)定义: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分类:A为冷空气,B为暖空气。2、锋面系统(1)组成锋面: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形成的倾斜的交界面,自地面到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锋:锋面与锋线的统称。(2)分类依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类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
14、动的锋,它常会带来云、雨雪、大风天气。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它常会形成连续性的降水或雾。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二、低 压(气 旋)、高 压(反 气 旋)与 天 气1、基本的气压类型(1)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升高。(2)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3)低压槽: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4)高压脊: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瓷。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2、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
15、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逆时针辐合,高空顺时针辐散。低空顺时针辐散,高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低空顺时针辐合,高空逆时针辐散。低空逆时针辐散,高空顺时针辐合。垂直气流下近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和干湿变化。3、分类(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2)历史时期的 气 候 变 化:距 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3)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
16、是气温升高。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主要表现:全球变暖2、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后果:改变海岸线和沿海低地地区。(2)影响农业生产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和生长期延长,作 物产量提高,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王是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 作 物 产量减少,这类国家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2、植树种草。3、防止森林火灾。2、减少消费,减小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第三章 地球上
17、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及特征(1)组成: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态构成。(2)特征: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陆地水体的组成及联系(1)组成: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类型:主要包括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过程:4、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4
18、)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按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3、影响因素:盛行风(主要动力)、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4、主要洋流和分布(1)图中洋流:A是北赤道暖流,B是南赤道暖流。分别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吹拂形成的,C是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由图中可以看出,A、B、C洋流流向与盛行风走向基本一致。(2)各大洋中主要洋流的名称(见课本P 5 7)(3)北印度样海区夏季因受夏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因受冬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全
19、球热量和水分平衡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2、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纽芬兰渔场、日本肥肉北海道渔场。(2)上升流海域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2)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3)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运有较大威胁。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1、水资源概况:(1)概念:通常指的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
20、泊水和浅层地下水。(3)丰歉程度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水资源分布:(1)全球各大洲水资源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而大洋洲最少。国家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2)我国的分布 空 间 分 布:很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时 间 分 配: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的关系。(1)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2)水资源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1)科技比较落后时代:
21、主要利用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2)科技比较发达时代: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人类穗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1)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
22、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其中地壳变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3、地壳运动运动形式岩石运动方向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影响水平运动平行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垂直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凸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
23、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为堆积地貌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 概 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2)规模: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3)成因: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出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若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基本单位褶曲,其有两彳即基本形态,区别如下表所示: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岩层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
24、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断层的位移类型 水 平 方 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垂直方向 l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二、山地对交通运送的影响1、山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2、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其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
25、和丘陵地区。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地貌(1)分类: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2)成因: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1)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寝室地貌。(2)过程:初 期: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横剖面呈“V”型。中 期: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流更弯曲,河谷拓宽。后 期: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3、河流堆积地貌(1)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而形成。(2)类型:洪 积 平 原(山 前)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出口,河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 理科用 地理 会考 复习 理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