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pdf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pdf(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生物选修课精品教案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教 学 目 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用具: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或抽拉式幻灯片。教学方法:讲述与归纳、观察相结合。教学过程: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回答:温度和p H 等。)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
2、内环境的稳态。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
3、换的呢?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细胞呼吸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 0 9 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 7 左右;血浆浓度
4、稳定在8 0 1 2 0 m g/d 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储水?(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讲述:人体血浆3 7 时的渗透压在7 7 k P a 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储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储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
5、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p H 稳定在7.3 5 7.4 5 之间。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
6、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
7、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回答:略。)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提问:请
8、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回答:略。)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目的:1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投影本章题图,刨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
9、么会感到口渴?(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1.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小资料)2.引导学生讨论:(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3.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表1 一 1)4.进一步提出问题:(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1.引导学生回忆:(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3)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进一步诱导: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1)感受器是什么?(2
10、)神经中枢在哪?(3)效应器是什么?3.进一步提出问题并点拨:(1)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的刺激是什么?(2)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4.进一步引导探究:效应器释放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5.承上启下,课件展示:(1)尿的形成过程;(2)水平衡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6.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某人进食钠盐过多,结果尿中钠盐也随之增多?7.课件展示: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调节。8.进一步引导探究:无机盐平衡的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9.引导总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共同点是什么?1.提供信息资料:(1)血钠升高或降低,会导致血压异常;(2)血钾降低,将引起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3)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2.引导学生
1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对水和无机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血糖的调节教学目的:知识方面(1)了解血糖的平衡(识记);(2)了解血糖平衡的意义(识记);(3)了解血糖平衡的调 节(识记);(4)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及其治疗(知道)。教学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难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2)糖尿病的成因。一、导言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提出的相关问题是:(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
12、甜食?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二、新课(一)血糖的平衡结合书中图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 0 1 2 0 m g/dL。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
13、忆、思考、分析、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二)血糖平衡的调节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3.结合书中图卜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
14、较全面的认识。6.通过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三)糖尿病及其防治1 .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8 0 120 m g/d L 时,可能引发的疾病?引导探究的问题是:(1)当血糖浓度低于5 0 6 0 m g/d L 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2)当血糖浓度低于4 5 m g
15、/d L 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3)当空腹血糖高于13 0 m g/d L 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4)当血糖浓度高于16 0 18 0 m g/d L 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么?(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 0 18 0 m g/d L),才
16、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2)教师进一步引导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患者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此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索分泌不足。(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解决。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培养
17、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学会设计实验的目的。最后教师演示利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尿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4)教师提供有关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三多一少”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加深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口服药物、注射药物、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对糖尿病患者提出防治措施。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发散思维来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使学生
18、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能力。(6)教师引导学生对糖尿病、高血糖症和糖尿进行比较,以检测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如果某人持续性出现糖尿,是否就能肯定他患了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多尿才导致多饮的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症状有更深刻的了解,到达巩固强化、融会贯通的目的。三、教学反馈:引导学生分析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要点提示1 .本节课涉及到大量的旧知识,例如,血糖的三个来源,三个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鉴定还原性糖的方法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
19、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联想,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 .本节课内容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涉及到了多种血糖失衡症。对这些疾病,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3 .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带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学习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人体的稳态四、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方面(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2)体温的调节(知道)。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0、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一、引言1 9 1 0 年英国斯科特(S c o t t R ob e r t Fa l c on 1 8 6 8 1 9 1 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 9 1 1 年 1 2月 1 4 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 2 天,于 1 9 1 2 年 1 月 1 6 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 1 4 5 0 k 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
21、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 0 C,低至零下7 0 C。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3 7.2 3 6.7 3 7.4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
22、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L 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教师活
23、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恒定是不是体温维持一个数值?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恒定的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L 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醐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1.为什么斯科特探险队因饥饿劳累冻死在南极?2.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3 .主要细胞器是什么?4.能源物质是什么?5.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6.散热的结构有哪
24、些?【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
25、A T 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2 .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 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选修 教案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