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pdf
《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pdf(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明确考试性质和内容的前提下,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核目标与要求IIIIII(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时其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
2、确的诠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上表)(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捕捉、提取、加工试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辨析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排除
3、干扰信息。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或有缺陷,就不能有效调用相关知识和能力,也就不能针对性地对试题做出正确解答。因此,能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任何从试题中获取并解读有效地理信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地理信息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从平时的训练反馈看,读题不仔细不全面,这是大多数考生常犯的错误。题目本身往往含有众多界定答案方向和思路的信息,我们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养成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并能准确地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特别是对于读图题,题干是很重要的部分。很
4、多同学一遇到读图题,往往不看题干就直接进入对图像的判读,致使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丢失,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多数题目的题干往往包含该图是哪一类型的图像、反映哪个具体区域等重要信息。能否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对于试题的解答起重要作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后,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例 题1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上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方刺骨般的寒冷,气温约在零下四十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
5、陵,乡亲们正忙这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3题: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石 专 红 壤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说明】该题虚拟了“王教授”的一篇日记,以文字资料得形式传递了信息。日记说明了当地的时间和气候状况:时间包括着时刻一早晨,季节一中国江南收割早稻的时节;气候寒冷一达零下40度。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王教授”一定身在北半球夏秋相反的季节地区;又有“强劲东风”、“天色昏暗”等条件,可以判断该地区是极地附近区域,加之第一
6、个小问题“南极地区”之选项,则相应作出正确选择。而后面两个小题,实际上是对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中土壤和植被特点的认识。考生首先应认真仔细阅读日记内容,再了解题目的要求,以对材料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o例题2(2008年全国地理卷)图中a 是经线,Q 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 9 题。Id8.若Q 地的地方时为5 时30分,则 Q 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 是(C)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 月C.北半球、5 月 D.南半球、8 月9.若Q 地的地方时为2 时30分,则 Q 地的纬度可能为(D)A.30。40。B.45。55。C.5 15。D.60。7
7、0【解析】该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考生必须抓住要点,即Q 点是在晨昏线上的某一个点,而这个点在某一条经线上。据此把题目意思简单化,不用太在意这里的a 经线,明白Q 点就在晨线或者昏线上就可以。第 8 题 Q 点的地方时为5 时30分,在 12点之前,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说明Q 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00-5:30)x2=13小时12小时,昼长于夜,当地为夏半年,即直射点与Q 点在同一半球。由上图可知3 月2 1 日到9 月2 3 日之间,应该是对应的Q 点在北半球,从 9 月2 3 日以后到次年3 月2 1 日,对应的Q 点应该在南半球。所以C 项最符合。B、D,5 月、8
8、月为南半球的冬半年;A 项的10月虽是北半球夏半年,但离秋分(9 月2 3 日,当天各地昼夜等长,昼夜均为12小时)只差几天,昼长不至于增加近一个小时。第 9 题 Q 地方时为2 时 30分(12点之前,Q 点仍然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 2:30)x2=19小时12小时,昼远长于夜,说明当地纬度较高是接近极昼极夜的地方,所以D项符合。建议考生首先应认真读题,了解题目的要求,以对题目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从而理解信息的内涵,作出正确的判断。二、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图像
9、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片等。如地图类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这些信息也常被称之为图形的基础语言。近儿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的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图像信息为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并以教材之外图表和处理后的图像为主;图像取材基于地理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服务、服从于合理的假设、推理的能力考核目标;类型多样,创设试题情境,简练并突出主题,便于阅读;图文、图图组合,使题目信息综合性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特色。例 题 3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
10、.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A.冲 积 扇 B.河 流 沿 岸 平 原 C 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2.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热 量 充 足 B.太 阳 辐 射 强 C.水 资 源 丰 富 D.土壤肥沃3.该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C 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综合整治【说明】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以及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的把握,兼有考查考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了解;要求的方法是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试题总题干采用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信息有:我国西北地区,山前冲积扇的
11、农业区,从山麓流入农业区并消失的季节性河流,农业区中沿河分布的聚落。在分题干中逐步给出的信息有: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农业区的优势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较),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题干所给出的图像时示意图,它突出了西北地区绿洲所在的区位特点一位于山前冲积扇。题干通过三个方面显示农业区即干旱的绿洲,即我国西北、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季节性河流。这三条信息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何一条,或者对任何一条信息的获取出现偏差,都可能判断上失误。因为图示范围相对较小,如不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单从图示来看,半湿润地区也可能符合此图的农业区。如果把图示地区判断错了,解答就会随着出现错误,如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可能会成为水土流失
12、的治理,而非荒漠化的防治。答 案 1A 2B 3C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与图像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综合试题分值比重有所加大,而且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并年年有新意。所以,考生要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区域分布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以及各类地理示意图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断、确认、解析与应用。以图为“镜”,知其工具使用程度反思与矫正偏差,检查地理智能储备;以图为“景”,在其提供的资料中联系与结合实际,诊断地理背景分析;以图为“境”开启思维拓展视野生成与处理信息,考核地理思维品质。另外,”能够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能够完成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是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要求。此项
13、要求体现在试题中是对具有地理特色技能的考核,考核的方法一般是要求考生对某地理事物进行确认或根据题目要求填绘图表等。所以,考生对该项技能也不容忽视。地理试题信息的内容构成可用下图示思:考生在读取地理试题信息时可以尝试下列步骤:看到了什么?题目在问什么?将文字与图示内容全面的浏览一遍,可在草稿纸上将看到的地理事物简单地列出。看到的地理图像与题目的设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O想到了哪些?看到的和想到的建立联系,信息梳理、归类,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整合信息,确定思路,明确设问要求。表达什么?要所问所答,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提取到的图像等信息合理地转化与使用。认真审视题目,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的问
14、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有效提取:常由题目问题要求入手探寻。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卬证的地理信息,或是虽未直接与问题相关,但由其进一步推导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与题目问题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均为有效信息。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就把握了解题的关键,就有了开启解题之门的“金钥匙”。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考生往往由于读图思路不清、步骤不全,获取的信息不够充分,导致失分。考生在平时练习时,要注重分步读图,一步一步地对图表进行分析,充分获取图表中的各种有效信息,以达到对图表有清晰的认识。(
15、1).读图名、图例,明确图像类别通过图表名了解图表所反映的内容,通过图例了解图表的种类,获取图示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状况的信息。有些图表往往有关于图像类别、区域范围、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说明,读图时一定要留意。当然有些图像的图名信息和题干信息相互重叠,但也不应该被忽视。只有明确了图像的类别,才能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而准确地分析作答。(2).有坐标的读坐标、数据通过坐标了解图表的数值大小和数据性质,这一般可以从单位反映出来。读数据时、不但要读出数据的大小,还要注意读全,且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例 题4(2008年江苏地理卷)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一图读图回答 1012 题 10
16、.上述“某月”是(C)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11.该月份甲地盛行(A)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12.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D)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解析】根据图名,此图是沿。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接着要看坐标,在这里横坐标很重要,代表的是南北纬0。60。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北纬15。到30。之间的气压比南北两侧低,结合经度0。的实际海陆分布情况,可知此处为大陆,大陆气压低应该是在夏季,第10题 选C。甲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处于东南信风带的位置,第11题 选A。乙地位于非洲大陆西岸,纬度在3(TN 4CTN
17、之间,判断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月份为7月,所以其特征是炎热干燥。第12题选D。(3).有经纬网的读经纬网,准确定位区域空间经纬网地图,特别是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地图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只有在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该区域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例 题5(2008年四川地理卷)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 9%。完成下列要求。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1)(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 0分)。(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 2分)。(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 0分)。【解析】首先根据经
18、纬度进行空间定位,判断该国为尼泊尔,再结合河流分布状况以及等高线特征即可判断出该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根据经纬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知给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地形的影响即可得出降水多的原因;结合该国人口、经济、地势、降水可分析出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通过该国的人口、经济、森林覆盖、内陆山国的自然特征可分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人为原因。答案:(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低悬殊。(2)降水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量丰富,集中于夏季。成因:夏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3)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
19、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和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4.有比例尺的读比例尺,判定区域大小和范围比例尺是地图三要素之一,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图像的比例尺往往成为作答十特定的条件。在近年大比例尺热点高考背景下,备考复习中大家要重视。三、能够准确并完整地解读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在审题时一,需要对图表所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
20、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例 题 6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I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太平洋(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
21、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说明】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平洋赤道地区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查考生对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本题设计只是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用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题干图像形式给出信息:太平洋赤道地区附近海域及其剖面图上暖水、冷水分布、洋流。解读此图还需要结合全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知识,并对图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根据大洋环流,图示地区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大气环流知识,赤道南部顺行东南信风(南赤道暖流的
22、驱动力);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西部为热水。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综合影响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存在着热力差异(东冷西暖)。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绘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向(题中隐含了热力环流的概念)进一步,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降水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上升气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对流雨;下垫面冷的地方为下沉气流,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干旱少雨。将这些原理同图中地区相对应,太平洋赤道地区附近西侧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加了寒流的影响),这同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秘鲁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地理知识是一致的。对 第
23、(2)题文字信息(如果-)提炼得出的有效信息是:太平洋赤道附近地区洋面东西向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不存在(东部异常增温)。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例 题7:读“我 国9 8个附近某地气温、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分析并回答。山区,是判断依据
24、(2)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比冬季大还是小?(3)分析此地降水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及其水源地。【解析】本题对图的判读,除了搞清楚图名、图例和坐标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全数据,并对数据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答案:(1)横断山区。依据: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山终年气温都在0以上,山麓气温更是在10C以上,加之图名中的信息该地区在98空 附 近,推断此山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从图中的三条曲线的数值都在4.6千米处终止,说明该地区海拔在4.6千米左右。(2)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和7月两条气温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并加以分析比较,得出夏季比冬季大。(3)重在对降水量曲线变化趋势的分析,因
25、为曲线有起伏,所以答题时要分段描述,把数据说全,随高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地理原来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案例 深度 解读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