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突破.pdf
《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突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突破.pdf(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突破(主要包括:高中物理的力、功与能、电学实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部 分,有详细的例题解析和总结)一.力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
2、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 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隔离法概念将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
3、分隔开的方法选用原则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研究系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注意问题分析整体周围其他物体对整体的作用。而不画整体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它受到周围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 )确定研究对象一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2)按顺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一(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 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
4、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卜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3)验证:a .每 一 个 力 都 应 找 到 对 应 的 施 力 物 体 b.受 的 力 应 与 物 体 的 运 动 状 态 对 应。说 明:(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3)每 一 个 力 都 应 找 到 施 力 物 体,防止“漏 力”和“添 力”。(4)可 看 成 质 点 的 物 体,力 的 作 用 点 可 画 在 重 心 上,对
5、有 转 动 效 果 的 物 体,则力应画在 实 际 位 置 上。(5)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等。(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情况也不同。4.受 力 分 析 的 辅 助 手 段(1)物 体 的 平 衡 条 件(共 点 力 作 用 下 物 体 的 平 衡 条 件 是 合 力 为 零)(2)牛 顿 第 二 定 律(物 体 有 加 速 度 时)(3)牛 顿 第 三 定 律(容:两 个 物 体 之 间 的 作 用 力 和 反 作 用 力 总 是
6、 大 小 相 等,方 向 相 反,作 用 在 一 条 直 线 上)5.常见的错误及防的办法:(1)多画力。a.研究对象不明,错将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入。b.虚构 力,将不存在的力画入。c.将合力和分力重复画入。要防止多画力。第 一,彻底隔翦研究对象。第 二,每画一个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少画力。少画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过程混乱所致,因此a.要严格按顺序分析。b.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所有接触点都要分析到。(3)错画力。即把力的方向画错。防办法是要按规律作三、分类例析1.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但有的形变明显,有的不明显。那么如何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无弹力
7、?法1:“假设法”,即假设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若维持现状则接触物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因为接触物体使研究对象维持现状等同于没有接触物,即接触物形同虚设,故没有弹力。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因为接触物撤去随之撤去了应该有的弹力从而改变了研究对象的现状。可见接触物对研究对象维持现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弹力。例1:如图所示,判断接触面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图1一1【审题】在a、b图 中,若撤去细线,则球都将下滑,故细线中均有拉力,a图中若撤去接触面,球仍能保持原来位置不动,所以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b图中若撤去斜面,球就不会停在原位置静止,所以斜面对小球有支持
8、力。【解析】图 a 中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图 b 中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法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弹力。即可以先假设有弹力,分析是否符合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或者由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反推弹力是否存在。总 之,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同时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还可以列方程求解弹力。例 2:如图所示,判断接触面MO cz8碇4 工叫+口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图 1一2【审题】图中球由于受重力,对水平面ON 一定有挤压,故水平面O N 对球一定有支持 力,假设还受到斜面M 0 的弹力,如图13 所 示,则球将不会球没有弹力。图 13【解析】水平面ON对球有支
9、持力,斜面M 0 对球没有弹力。再如例1的a图 中,若斜面对球有弹力,其方向应是垂直斜面且指向球,这样球也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斜面对球也没有弹力作用。【总结】弹力有、无的判断是难点,分析时常用“假设法”并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2.弹力的方向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所以弹力的方向为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平面与平面、点、曲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曲面与点、曲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曲面的切面,特殊的曲面,如圆面时,弹力方向指向圆心。弹力方向与重心位置无关。绳子的弹力方向为:沿着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且
10、同一条绳子各处的弹力相等杆产生的弹力方向比较复杂,可以沿杆指向杆伸长或收缩的方向,也可不沿杆,与杆成一定的夹角。例3:如 图1 7 所 示,画出物体A所受的弹力a图中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b图中杆A静止在光滑的半圆形的碗中c图中A球光滑 0为圆心,。为重心。【审题】图a中接触处为面面接触,由于物体受重力作用,会对斜面斜向下挤压,斜面要恢复形变,应垂直斜面斜向上凸起,对物体有垂直斜面且指向物体斜向上的弹力。图b中B处为点与曲面接触,发生的形变为沿半径方向向外凹,要恢复形变就得沿半径向上凸起,C处为点与平面接触,C处碗的形变的方向为斜向下压,要恢复形变就得沿垂直杆的方向向上,所以B处杆受的弹力为垂直过
11、接触点的切面沿半径指向圆心,C处杆受的弹力为垂直杆向上。图c中接触处为点与曲面接触,发生的形变均为沿半径分别向下凹,要恢复形变就得沿半径图 15【总结】弹力的方向为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分析时首先应明确接触处发生的形变是怎样的,恢复形变时应向哪个方向恢复。另外应记住平面与平面、点、曲面接触,曲面与点、曲面接触,绳、杆弹力方向的特点,才能得以正确分析。例 4:如 图 16 所 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弯成a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 球,试分析下列情况下杆对球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1 )小车静止;(2)小车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运动;(3 )小车以加速度a 水平向左运动。图 16图 1一7【审
12、题】此题杆对球的弹力与球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具体分析。(1 )小车静止时,球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外力为零,因重力竖直向下,所以杆对球的弹力F 竖直向上,大小等于球的重力mg,如图17 甲所示。(2)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因球只受弹力和重力,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两力的合力一定是水平向右。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杆对球的弹力F 的方向应斜向右上方,设弹力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8,则由三角知识得:(mg)2+(ma)2 tan0=a/g如图17 乙所示。(3 )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因球只受弹力和重力,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两力的合力一定是水平向左,由平行四边
13、形法则得,杆对球的弹力F 的方向应斜向左上方,设弹力F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8,则由三角知识得:FR(mg)2+(ma)2 tan0=a/g如 图 17 丙所示可 见,弹力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并不一定沿杆的方向。【解析】(1 )球处于平衡状态,杆对球产生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且大小等于球的重力 mg0(2)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球受合力方向一定是水平向右,杆对球的弹力方向应斜向右上方,与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其方向与竖直杆成arctan a/g角,大小等于(mg)2+(ma)2 o(3)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球受合力方向一定是水平向左,杆对球的弹力方向应斜向左上方与小车运动的
14、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其方向与竖直杆成arctan a/g角,大小等于4 (mg)2+(ma)2。【总结】杆对球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只有当加速度向右且a=gtan。时,杆对小球的弹力才沿杆的方向,所以在分析物体与杆固定连接或用轴连接时,物体受杆的弹力方向应与运动状态对应并根据物体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3.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1 )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例 5:如 图 18 所 示,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A 与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图 a 中物体A 静止图 b 中物体A 沿竖直面下滑,接触面粗糙图 c 中物体A
15、沿光滑斜面下滑图 d lUmJ-Ar A L图 18【审题】图 a 中物体A 静 止,水平方向上无拉力,所以物体A 与接触面间无相对运动趋 势,所以无摩擦力产生;图 b 中物体A 沿竖直面下滑时,对接触面无压力,所以不论接触面是否光滑都无摩擦力产生;图 c 中接触面间光滑,所以无摩擦力产生;图 d 中物体A静 止,由于重力作用,有相对斜面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产生。【解析】图 a、图 b、图 c 中无摩擦力产生,图 d 有静摩擦力产生。【总结】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应依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关键是看有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4.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为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间的相对运
16、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相对运动趋势不如相对运动直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常用下列方法判断。法 1 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原来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能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若能发生,则这个相对运动的方向就为原来静止时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若不能发 生,则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例 6:如 图 19 所示为皮带传送装置,甲为主动轮,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P、Q 分别为两轮边缘上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反B.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Q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同C.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同,Q 点的摩擦
17、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反D.P、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同【审题】本题可用“假设法”分析。由题意可知甲轮与皮带间、乙轮与皮带间均相对静止,皮带与轮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假设甲轮是光滑的,则甲轮转动时皮带不动,轮 上 P 点相对于皮带向前运动,可知轮上P 点相对于皮带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则轮子上的P 点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后,即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再假设乙轮是光滑的,则当皮带转动时,乙轮将会静止不动,这 时,乙轮边缘上的Q 点相对于皮带向后运动,可知轮上Q 点有相对于皮带向后运动的趋势,故乙轮上Q 点所受摩擦力向前,即与乙轮转动方向相同。【解析】正确答案为B【总结】判断摩擦力的有、
18、无及摩擦力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分析。摩擦力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有时还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例 7:如图110所 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水平地面光滑 及 士匚小.工 而 上kB n-r图 110使它们一起运动,试分析两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审题】本题中假设A、B 间接触面是光滑的,当 F 使物体B 向右加速时,物体A 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经很短时间后它们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即物体A 相对B有向左的运动,也就是说在原来相对静止时,物体A 相对于B 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所以A受 到 B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与
19、 A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卜同理B 相对A 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B 受到A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与 B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卜【解析】物体A 相对于B 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所以A 受到B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与 A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卜物体B 相对A 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 以 B 受到A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与 B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卜如图111所示法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即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例 8:如图112所 示,A、B 两物体竖直叠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心匚田丽从
20、 而.丹-起与事,试分析间 的 摩 擦 射 与 水 平 面 间 的 皿尸图 112【审题】本题分析摩擦力时应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以 A 物体为研究对象:A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二者平衡,假设在水平方向上A 受到B 对它的静摩擦力,该力的方向一定沿水平方向,这样无论静摩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都不可能使A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与题中所给A 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相矛盾,故 A 物体不受B 对它的静摩擦力。反过来,B 物体也不受A 物体对它的静摩擦力。分析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可以A、B 整体为研究对象。因 A、B 一起匀速运动,水平方向上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上整体受到向右的拉力F
21、作 用,所以水平面对整体一定有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而水平面对整体的滑动摩擦力也就是水平面对B 物体的滑动摩擦力。【解析】分析见上,因 A 匀速运动,所以A、B 间无静摩擦力,又因A、B 整体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得,物体B 受到水平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应向左。法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定此法关键是抓住“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例 6 中地面光滑,F 使物体A、B 一起向右加速运动,A 物体的加速度和整体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 A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一定向右,而 A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所以水平方向上受的力为它的合
22、外力,而在水平方向上只有可能受到B 对它的静摩擦力,所以A 受到B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B 对 A 的摩擦力与A 对 B 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B 受到A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判断时除了用“假设法”外,还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7 及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物体的受力分析例 9:如 图 113甲所示,竖直墙壁光滑,分析静止的木杆受哪几个力作用。【审题】首先选取研究对象木 杆,其次按顺序画力:重力G作用在木杆的中点,方向竖直向下;画弹力。有两个接触点,墙与杆接触点属
23、点面接触,弹力垂直于墙且指向杆,地与杆的接触点也属点面接触,杆受的弹力垂直于地面且指向杆;画摩擦力。竖直墙光 滑,墙与杆接触点没有摩擦力;假设地面光滑,杆将会向右运动,所以杆静止时有相对地面向右的运动趋势,所以地面对杆有向左的摩擦力。【解析】杆受重力G、方向竖直向下;弹力Ni,垂直于墙且指向杆,弹力N2,垂直于地面且指向杆;地面对杆向左的摩擦力fo如图113乙所示图 1一13【总结】受力分析时应按步骤分析,杆受的各力应画在实际位置上。不要将各力的作用点都移到重心上去。例10:如图114甲所示,A、B、C叠放于水平地面上,加一水平力F ,三物体仍静止,分析A、B、C的受力情况。【审题】用隔离法分
24、析:先取A为研究对象:A受向下的重力GA、B对A的支持力NB A。假设B对A有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不论方向水平向左还是向右,都与A处的静止状态相矛盾,所以B对A没有摩擦力。取B为研究对象:B受向下的重力GB、A对B的压力NA B、C对B的支持力NC B、水平力F。因B处 静 止,水平方向受合力为零,根据平衡条件,C对B一定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cB。再取C为研究对象:C受向下的重力G c、B对C的压力NBC,地面对C的支持力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对C的摩擦力向右,因C处静止合力为零,根据平衡条 件,地对C的摩擦力f一定水平向左。【解析】A、B、C三物体的受力如图图114乙所示图 1一14【总结】
25、用隔离法分析物体受力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分析时应将研究的物体单独拿出来,不要都画在一起,以免出现混乱。同时应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A对B的压力及B对C的压力应以N A B和N B c表 不,不要用GA和GB表 不,因中它们跟GA、GB是不同的。此题也可以用先整体后部分,由下向上的方法分析。例 11:如图11 5 甲所示,物体A、B 静 止,画出A、B 的受力图。【审题】用隔离法分析。先隔离B:B 受重力GB,外力F ,由于F的作用,8 和人之间的挤压,所以A 对 B 有支持力NAB,假 设 A、B 接触面光滑,物 体 B 将相对A 下 滑,所以 B 有相对A 向下的运动趋势,B 受A 向上的静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难点 知识 突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