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江西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西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江西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B 1 1 C 1 2 N 1 4 0 1 6 N a 2 3 S 3 2 C l 3 5.5一、选择题:本题共1 3 小题,每小题6 分,共 7 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
2、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 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 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 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A.有丝分裂的后期 B.有丝分裂的末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基因的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详解】A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过程,这样就
3、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 a 进入不同细胞的现象,As B错误;C、1)、根据题意,某动物基因型是A a,经过间期复制,初级性母细胞中有AAaa四个基因,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涉及 A和 a 的交换,交换后两条同源染色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分别具有A和 a 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两组Aa彼此分开进入次级性母细胞,但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 a 的现象,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的A和 a 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D正确。故选瓦2.某同学将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发现
4、容渊内C O 之含量初期逐渐降低,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初期光合速率逐渐升高,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初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降低,之后呼吸速率保持稳定C.初期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之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会吸收密闭容器中的CO?,而呼吸作用会释放CO,在温度和光照均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两者速率主要受容器中CO。和 0。的变化影响。【详解】A、初期容器内co,浓度较大,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 物 吸 收 释 放 使 密 闭 容 器 内 的 co2浓度下降(卜浓度上
5、升,A错误;B、根据分析由于密闭容器内的C02浓度下降,0 2 浓度上升,从而使植物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呼吸作用逐渐升高,直至两者平衡趋于稳定,B错误;C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D正确。故选D3.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
6、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醐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
7、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B o4.某种酶P由 R N A 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 组 实 验(表 中“+”表示有,“一”表示无)。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是()A.酶 P必须在高浓度M g”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实验组底物+R N A 组分+蛋白质组分+十十低浓度M g2,+-高浓度M g2,一+产
8、物+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浓度升高而升高C.在高浓度M g 条件下R N A 组分具有催化活性I).在高浓度M 葭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组分、M g 的浓度,因变量是有没有产物生成,底物为无关变量。第组为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组均为实验组。【详解】A、第组中,酶 P在 低 浓 度 条 件,有产物生成,说明酶P 在该条件下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B D、第组和第组对照,无关变量是底物和蛋白质组分,自 变 量 是 浓 度,无论是 高 浓 度 条 件 下 还 是 低浓度M g”条件下,两组均没有产物生成,说明蛋白质组分无
9、催化活性,B D 错误;C、第组和第组对照,无关变量是底物和R N A 组分,自 变 量 是 浓 度,第组在高浓度条件下有产物生成,第组在低浓度M 优条件下,没有产物生成,说 明 在 高 浓 度 条 件 下 R N A 组分具有催化活性,C正确。故选C o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的 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
10、B.C.D.【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宜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解】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群落中
11、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错误。A正确,B C D 错误。故选A。6.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A.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D.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说明控制鸡羽毛性状
12、芦花和非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为显性。【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正交为Z Z(非芦花雄鸡)X Z W (芦花雌鸡),子代为Z 2、Z W,且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为Z T X Z W,子代为Z T、ZAW,且全为芦花鸡,A正确:B、正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 (杂合子),反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 Z (杂合子),B正确;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即ZTXZW 所产雌鸡掠、Z T (非芦花),C错误;D、正交子代为Z为(芦花雄鸡)、Z M (非芦花雄鸡),D正确。故选37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 B铅笔芯的成分为二氧化铅 B.碳酸氢钠可做食品膨松剂C.青铜和黄铜
13、是不同结构的单质铜 D.焰火中红色来源于钠盐灼烧【答案】B【解析】【详解】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二氧化铅,A错误;B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能使面团松软,可做食品膨松剂,B正 确:C.青铜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黄铜为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两者均属于混合物,不是铜单质,C错误:D.钠元素灼烧显黄色,D错误:故选B8.种实现二氧化碳固定及再利用的反应如下:9 .0人V催化剂 j化合物1 化合物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合物1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共平面 B.化合物1与乙醇互为同系物C.化合物2分子中含有羟基和酯基 D.化合物2可以发生开环聚合反应【答案】D【解
14、析】【详解】A.化合物I分子中还有亚甲基结构,其中心碳原子采用s d杂化方式,所以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错误;B.结构相似,分子上相差n个CH?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上述化合物1为环氧乙烷,属于醛类,乙醇属于醇类,与乙醇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B错误:C.根据上述化合物2的分子结构可知,分子中含酯基,不含羟基,C错误;0D.化合物2分子可发生开环聚合形成高分子化合物,D正确:n答案选D o9 .某白色粉末样品,可能含有N a R Q i、N a2S O3.N a F?。;和N a 2 c o;0取少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向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溶液变浑浊,有刺激性气体逸
15、出。离心分离。取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 Cl2溶液有沉淀生成。该样品中确定存在的是A.N a 2 s o c N a 2 s 2 O 3 B.N a 2 s o寸 N a2S2O3 c.N a 2 s o e N a2C O5 3 D.D N a2S OP N a 2 c 0?【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相互之间能共存,向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溶液变浑浊,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说明固体中存在W2 s 2。3,发生反应S 9 1 2 F T=S I+H 2 O+S O ,离心分离,取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 CL溶液,有沉淀生成,贝
16、U沉淀为Ba S O,说明固体中存在N a S O”不能确定是否有N&S O s和N&S O a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N a2c 0,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这些现象可以被N&S。,与过量盐酸反应的现象覆盖掉,综上分析,该样品中确定存在的是:N a 2 s 0八 N a2S203,答案选A。1 0 .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N a Br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先变橙色,后变蓝色氧化性:Cl2 Br2 I2B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新制的Cu(0H)2悬浊液无破红色沉淀蔗糖未发生水解C石蜡油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Br?
17、的CC14溶液溶液红棕色变无色气体中含有不饱和燃D.500热分解后生成固体化合物X/aD加热试管中的聚氯乙烯薄膜碎片试管口润湿的蓝色石荒试纸变红氯乙烯加聚可逆反应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A.向 NaBr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浪离子被氧化为浪单质,但氯水过量.再加入淀粉K I溶液,过量的氯水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无法证明溟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A错误;B.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体系呈碱性,若不加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稀硫酸会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C.石蜡油加强热,产生的气体能使
18、溟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不饱和慌,与溟发生加成反应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正确;D.聚然乙烯加强热产生能使湿润蓝色湿涧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产生了氯化氢,不能说明氯乙烯加聚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而氯乙烯加聚和聚氯乙烯加强热分解条件不同,D错误;答案选C o1 1.化合物(Y W X sZY W Z)可用于电讯器材、高级玻场的制造。X X、Y、Z 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加和为21。YZ2分子的总电子数为奇数常温下为气体。该化合物的热重曲线如图所示,在 200以下热分解时无刺激性气体逸出。下列叙述正确的
19、是A.W、X、Y、Z 的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YXC.100200阶段热分解失去4 个W?Z【答案】D【解析】【分析】化合物(YW 晶Z 4%Z)可用于电讯器材、高级玻病的制造。W、X、Y、Z 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加和为21。该化合物的热重曲线如图所示,在 200c以下热分解时无刺激性气体逸出,则说明失去的是水,即 W为 H,Z 为 0,、Z 分子的总电子数为奇数,常温下为气体,则 Y为 N,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加和为2 1,则X为 B。【详解】A.X(B)的单质常温下为固体,故 A错误;B.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
20、物的水化物酸性:X(Hia)VY(HN(h),故 B错误;C.根据前面已知200C以下热分解时无刺激性气体逸出,则 说 明 失 去 是 水,若 100200C阶段热分解失去4个用0,则质量分数14+4+11x5+16x814+4+11x5+16x8+18x4x 100%=7 3.6%,则说明不是失去去4 个 H。故 C错谀D.化合物(NHBQ,-4iy)在 500C热分解后若生成固体化合物X Z(B C),根据硼元素守恒,则得到关系式2NH.B5O.4H305B2。:”则固体化合物BQ?质量分数为(11x24-16x3)x5(14+4+11x5+16x8+18x4)x2x 100%6 4.1%
21、,说明假设正确,故 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瓦12.L iQ,电池比能量高,在汽车、航天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光照充电Li-O?电池(如图所示)。光照时,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1)和空穴(h+),驱动阴极反应(Li+e-=L i)和阳极反应(Lia+2h=2Li+a)对电池进行充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充电时,电池的总反应L iq L Z L i+O?B.充电效率与光照产生的电子和空穴量有关C.放电时,L i.从正极穿过离子交换膜向负极迁移D.放电时,正极发生反应O?+2 L i+2 e-=L i2 O 2【答案】C【解析】【分析】充电时光照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和空穴,驱
22、动阴极反应(L i+e=L i)和阳极反应(L i202+2 h=2 L i+02),则充电时总反应为L ia=2 L i+a,结合图示,充电时金属L i电极为阴极,光催化电极为阳极;则放电时金属L i电极为负极,光催化电极为正极:据此作答。【详解】A.光照时,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和空穴,驱动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对电池进行充电,结合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充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L hO 2=2 L i+O 2,A正确:B.充电时,光照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和空穴,阴极反应与电子有关,阳极反应与空穴有关,故充电效率与光照产生的电子和空穴量有关,B正确:C.放电时,金属L i电极为负极,光催化电极为正极,L i
23、.从负极穿过离子交换膜向正极迁移,C错误:D.放电时总反应为2 L i+0 2=L iQ?,正极反应为a+2 L i+2 e =L iQ,D正确;答案选C。1 3.常温下,元酸H A的Ku(HA)=I.O xl(在某体系中,H+与A-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H A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溶 液I 膜 溶液n1pH=7.0pH=1.0H+A-=HA*-11 H A O IT+A-设溶液B c H A)=c(H A)+c(A),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 I 中c(H+)=c(0 H-)+c(A-)(c(Aj)1B.溶液I I中的HA的电离度 ,/为KT;“总(H A/1 0 1
24、C.溶 液I和H中的c(HA)不相等D.溶 液I和I I中的c总(HA)之比为io v【答案】B【解析】【详解】A.常温下溶液 I 的 p H=7.0,则溶液 I 中 c(H,)=c(0 H)=l X 1 0 7mo l/L,c(H)B 正确;c总(HA)-c(A-)。总(HA)1 0 1C.根据题意,未电离的HA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和【I中的。(HA)相等,C错误;D.常温下溶液 I 的 p H=7.O 溶 液 中 c(H)=l X1 0%o l/L,K-=1.0 X 1 0 c总(HA)=c(HA)+c(A),c(HA)10&,(HA)-c(HA)二 ox 。、溶液 I 中D总。从)=
25、(1 0 +1)6(从),溶液 I I 的 p H=L O,溶液 I I 中c(HA)c(H+)c(A)0.1 Q,(HA)-C(HA)c(H)=O.I mo l/L,/C,=1.0 X1 0 HA)=C(HA)+C(A),-=1.0 X1 0 溶液c(HA)c(HA)I I中e.t i(I I A)=1.0 1(?(l l A),未电离的HA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1和I I中的c(l l A)相等,溶 液I和I I中c由(HA)之比为(1 0 +l)c(HA):1.0 1C(HA)=(1 04+D:1.0 1 1 0 ,D错误;答案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江西 高考 理综真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